高校“体育+思政”育人路径探索

2022-03-17 11:21杨晓婷
药学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体育精神冬奥育人

杨晓婷

北京大学医学部 (北京 100191)

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工作是高校育人工作的“生命线”,办好思政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形势中保持清醒头脑、明辨是非曲直,坚定信仰、锚定航向。2021年3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再次谈到思政课这个他非常关心的事时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1]。可见,思政教育应与新时代背景、时事热点和学生关切相结合,做到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世纪疫情相互交织的背景下,中国顶着巨大压力向世界庄严承诺的一次全球最高级别的体育盛会,蕴含丰富的政治智慧、体育精神和文化自信,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体育强国”梦想,是蕴藏丰富思政教育元素的“沃土”,为高校开展思政教育活动提供了“体育+思政”的育人情境。

1 “体育+思政”育人模式的意义

“健全人格,首在体育。”体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学生强身健体、塑造品格和锤炼意志的重要抓手。“体育+思政”育人模式是指将体育作为育人载体,在思政教育活动中融入体育锻炼、体育活动、体育文化、体育竞赛和体育精神等元素,达到锤炼核心素养、坚定价值信念目的的育人方式,这种育人模式在新时代具有以下几点意义。

1.1 “育体润心”的现实需要

青年强则国强。体魄健康和心理健康是大学生锤炼本领、奋进未来的最根本保障,2021年9月教育部发布《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整体体质健康水平呈现下降趋势[2]。可见,新时代大学生健康情况不容乐观,作息不规律、缺乏体育锻炼和饮食习惯不健康等都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大学阶段是个体获得自身体育锻炼技能、养成良好运动习惯的重要人生阶段。体育锻炼是提高大学生抗病能力和免疫能力的“营养剂”、增强适应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的“强心针”。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体育元素,是高校践行体育强国、健康中国使命的主动担当,这直接关乎青年一代、祖国未来人才的身心健康,高校在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工作上责无旁贷,思政教育工作者具有贴近学生、了解学生的优势,两者融合有助于实现引领大学生强健体魄、完善人格的现实需要。

1.2 “守正创新”的迭代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坚持守正创新,使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始终保持生机活力。”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新时代大学生已身处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在泥沙俱下的海量信息中,新时代大学生具有“有想法没做法、有思考没判断、重网络轻现实”的特点,价值观和世界观尚不稳定,认知偏差在所难免,导致思政育人面临针对性不够、亲和力不足等挑战。思政教育想要占领青年思想主阵地,教师就必须积极探索思政教育创新发展新路径。体育运动是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思政教育创新的源头活水之一,将体育元素有机渗透于思政教育活动中能够进一步提升思政教育的内容和载体的灵活性、广泛性和进步性,提高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实效力和感召力,促进思政教育的内涵丰富和外延拓展,实现思政教育高质量迭代。

1.3 “培根铸魂”的本质需要

体育是超越文明、宗教、民族界限的“通用语言”[3]。体育精神源远流长,经过长期的沉淀展示出生命的力量和人类共同希望。这为高校利用体育元素开展思政教育提供了基础。一方面,相比于传统的显性思政教育元素,体育具有学生关注度和喜爱度“双高”的特点,是隐形思政教育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于思政教育的知晓度、认同度和内化度;另一方面,体育蕴含极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在与思想教育的有机融合中能够达到立标杆、树典型、聚人心、展风貌和育深远的效果,对激发爱国热情、凝聚政治认同、增强民族自信都有显著影响,有助于提升学生精神境界。

2 “体育+思政”育人实现路径

在奥林匹克体育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当中,高校应充分发挥“以体育人,以体化人”的作用,用体育育人之“矢”去射思政教育之“的”,积极探索“体育+思政”育人路径。

2.1 深挖体育资源,丰富体育思政“蓄水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关键途径之一,探索“体育+思政”育人模式首先需要挖掘体育资源背后的育人元素,丰富体育思政育人的素材库。

一是立足历史,寻找情感共鸣点,增强“厚度”。校史、党史和新中国史中体育强国作为与担当是新时代思政教育的精神财富。例如1981年,当中国男排在先丢两局的落后局势下反败为胜时,北大学子由衷地发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激发了改革开放初期国人的爱国热情,其中所蕴含的情感与2022年中国女足在0比2落后的情况下连进三球勇夺亚洲杯冠军时,朋友圈刷屏的“中国女足永远的神”“如果信仰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和“你永远可以相信中国女足”等评论相似,两者虽因时代变迁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本质相同。思政教育应以历史为引,实现爱国情感共鸣。例如,北京大学冬奥驻地借势在组织学生志愿者学习冬奥史、学校史和学党史相结合的主题活动中,激发学生对冬季奥运会的兴趣,引导学生知校爱校荣校,更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冬奥志愿服务感悟讲述引领冬奥志愿者将服务国家的个人体验融入“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时代强音中。

二是着眼当下,结合时事,提升“热度”。相比于传统的思政教育理论,时事热点具有影响范围更广、时效性更强和针对性更高的特点,挖掘体育时事的育人资源是铸魂育人的突破口。北京冬奥会中“天下一家”的中国气度、“绿色科技”的中国智慧和“闭环管理”的中国方案举世瞩目、惊艳四方;冰雪健儿所展示出的奋勇拼搏、超越自我的体育精神和不畏艰难、为国而战的荣誉感都是思政教育的绝佳素材库。教师结合时事,对冬奥会中所展现的中国担当、体育精神、体育素养和文化自信进行汇总,对其中世界大同、制度优越、集体力量、公平竞争和规则意识等内容进行提炼和改造,为提高学生锻炼热情、体育精神和政治认同奠定基础。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北大冬奥志愿者驻地临时党支部以“从科技冬奥、绿色冬奥和安全冬奥过程中看中国制度优势”为主题开展微团课活动,师生结合在冬奥会志愿实际服务当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进行分享;以“中国与世界的双向奔赴——中国式冬奥浪漫”为主题开展主题团日活动。

三是榜样入圈,构建榜样资源库,增加“温度”。思政教育的本质是做人的工作,若要思政教育真正入脑入心,不仅需要有思想高度、理论深度,更需要有情感温度,榜样引领作用尤为突出。冬奥会期间,各行各业将“小我”的力量融入助力冬奥的“大我”中,既有推动“科技奥运、绿色奥运”的科研工作者,也有保障“健康奥运、安全奥运”的医务工作者,更有坚守岗位的保障工作者,每一位工作者所散发出的人格魅力平凡而伟大,是思政教育的宝贵榜样库;赛场上,无论是初露锋芒展现青年一代可堪大任的“00后”小将,还是“岁月可摧,热爱不减,梦想不灭”的“90”后老将,都蕴含了笃行不怠、踔厉奋发的力量,榜样资源的拓展将助力大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将个人理想融入中国梦的奋斗事业中。北京大学借势开设体育文化与创新精神公选课,邀请刘伟、丁宁、高敏等世界冠军,分享“冠军”赛道的心得体会,创新体育思政育人形式,加强学生对奥林匹克精神、体育精神和冠军精神的理解和思考,鼓励学生增强体育锻炼,引导学生树立拼搏精神。

2.2 突出创新思维,占领体育思政“主赛道”

面对时代的快速发展和学生的群像特点,新时代思政教育若要提高吸引力,就必须激发创新思维,在明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熟悉大学生思想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传统被动式、形式化和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北京大学在2022年冬奥会志愿者组织工作中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抢占育人先机,提升“体育+思政”育人模式的渗透力、感染力,让思政教育贴“心”贴“靶”。

2.2.1 动静结合,协同引领

“体育+思政”教育想要真正达到抓住人、打动人和说服人的效果,就必须突出体育思政引领的静态活动与动态活动相结合的协同引领模式。冬奥会期间,课程组在学生对奥运体育氛围感同身受的当下及时进行引导,一是北大冬奥志愿者驻地工作专班通过组织读书分享冬奥历史、解读中国智慧、解答科技绿色冬奥、旁观解密冠军宝典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冰雪健儿的回信等体育元素静态活动,打磨具有丰富理论性、政治性的品牌思政活动,让学生沉浸式了解冬奥会中中国作为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让顾全大局、为国争光、勇闯敢拼、突破自我的体育精神内核既深刻又鲜活,让体育激情内化凝聚为爱国情、报国志,既深邃又透彻,突破思想“极点”,真正入脑入心;二是北京大学冬奥志愿者驻地工作专班通过举办“燃烧你的卡路里”打卡活动、“心晴运动会”体育比赛等动态活动邀请学生浸润在体育情境中,实现体育技能和优秀品质的体验式学习,既可在独立运动中自我突破,增强运动能力,又能在集体运动和竞赛中,感受团队合作及作为集体中一部分的奉献感,同时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非认知情感。

2.2.2 科技赋能,纵深拓展

在科学技术和新媒体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为了保障“体育+思政”育人路径可持续发展,高校需要借助科技力量,纵深拓展育人影响力、覆盖力。

一是线上线下结合,构建“体育+思政”网络矩阵。通过“重要事件节点+青春长跑”形式广泛开展线下群体运动、组建阶梯式体育运动队伍、体育类社团假期长训等方式,让体育作为载体,激发学生运动热情、体会自我控制感和集体荣誉感,让学生通过“体育+思政”模式走向全国各地、扎根田间地头,体悟体育精神和思政激励;二是通过线上拓宽各渠道,打开网络新世界,通过录制体育思政精品慕课、打造立体化新媒体平台,深入学生“小天地”,让体育科普、校园体育风采在网络时代与时俱进,深入人心;三是引入科技力量,北京大学冬奥志愿者驻地工作专班特色引入VR体验机,志愿者通过VR等高科技手段“身临其境”,融入冰雪运动魅力感受、红色博物馆浏览等思政元素;四是运动锻炼和精神淬炼变“盒饭”为“自助餐”。在北京大学冬奥志愿者驻地,专业教师、冬奥专班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学、同练,激发学生对于体育锻炼和学思践悟的内驱动力,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尝试,促使学生今后能够积极投入自主锻炼和学习中,增强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掌控感。

2.3 引导全员参与,提升体育思政“参与感”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指出,“最简明又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把学生公认的榜样和不该做的案例放眼前,包括疏导教育法、比较教育法、典型教育法和自我教育法,其中师生之间那种吸引或阻止其模仿的力量是比任何说教都大得多”。可见,教育方法中的“身教”效果大于“言传”。体育和思政教育方法间的互动参与是体育思政教育必不可少的部分,是连接教育内容和教育对象的重要纽带,直接影响教育效果。新时代大学生标新立异、个性独特,为了达到“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教育效果,应该吸引更广泛的教育者参与到体育育人环境中。冬奥会期间,闭环驻地的体育专家、运动明星、管理部门教师、学生工作教室和后勤保障人员与学生一道,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主动加入体育思政育人队伍,在全员体育锻炼和冬奥精神学习的活动中,形成强大吸引力的“学习共同体”,让师生获得迭代的参与感和获得感,达到感知、感悟、入脑、入心,知行合一、同频同向、共振共育的育人效果。

2.4 健全育人机制,赓续体育思政“生命力”

健全育人制度保障是将时效性的体育元素转变为长效性体育思政育人机制的必要保证。一是体育思政相关教学和管理部门需通力合作,强化顶层设计和领导机制,统筹规划体育育人与思政育人工作任务,合理协调与保障,畅通协同机制;二是建立“体育+思政”专项评价体系,将“体育+思政”活动组织、育人效果纳入教师考核范畴;三是建立专项课题组,针对“体育+思政”思政育人内涵、实效和创新等方面进行深入实证研究,让“体育+思政”育人模式向纵深发展。

3 成效与经验

时代青年的成长事关祖国未来,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需要教师绵绵发力、久久为功。北京冬奥会期间,北京大学在“健康校园,体育先行”的校园体育文化基础上,把握“体育+思政”育人绝佳窗口期,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一是实现“乐”在体育,激发学生运动热情,学生从“不想练、让我练”转变为“我爱练,自主练”;二是实现“悟”在体育,学校引导学生感悟体育、不畏艰难、坚守奋斗、永攀高峰的体育精神,同时内化体育运动、奥运竞赛团队意识、集体意识、规则意识和科学意识的精神内核;三是实现“思”在体育,借助北京冬奥会的思政教育机遇,学校引领学生学思践悟,坚定将青春融入国家建设的决心和信念。

在体育元素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探讨和实践中,笔者认为思政教育首先需创设“情境化”。情境化指的是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基于思政教育目的,创造特定情境供受教育对象进行参与式、体验式学习,使其在学中思、学中践和学中悟,有助于提高其知识与技能的接收效率、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思政教育工作者需通过深入研究体验式学习理论、因地制宜创设情境体验式学习方案等方式,提高思政教育情境化程度;其次,思政教育需突出“率先性”,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在日常工作中与时俱进,关注新形势、学习新技术、跟进新做法,在掌握思政教育规律和方法论的基础上,对于探索实践中的明确思路和有效措施,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与思考,及时总结一时有效的实践体会,深化为一直有效的体制机制;最后,思政教育需注重“创新性”,思政教育离不开实践,而实践源于生活,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在实践当中始终绷紧弦,筑牢责任意识,不断改革“思政+X”育人模式。

猜你喜欢
体育精神冬奥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冬奥进行时
我们的冬奥
喜迎冬奥
真正的体育精神
The true sportsmanship 真正的体育精神
悦住冬奥村,保障展新观
体育精神文化建设理念下高校足球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