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五育并举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的策略研究
——以莆田学院为例

2022-03-17 09:42林建胡陈志勇林秀君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五育莆田劳动

林建胡,陈志勇,林秀君

(莆田学院 教务处,福建 莆田 3511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了关于劳动教育的一系列新的重要论述,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深入政治思考[1]。2020年3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了“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2],将劳动教育纳入教育方针标志着我们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有了新的突破。高校作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培养的主体和主要基地,面临着深入推动劳动教育创新改革的新挑战。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明确了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然而,现实高校“德智体美劳”五育工作割裂现象依旧普遍存在,尤其是当前劳动教育地位及其实施范式较弱,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深入实施“五育并举”工作。如何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培育崇尚劳动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让劳动教育落地生根、落实成效[3],既是新时代党对高质量教育的新要求,又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要途径。近两年来,莆田学院出台了《加强劳动教育实施方案》文件,引导全体教师、各单位协同并行,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念,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引领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方向和以引导宣传劳动价值。同时,为进一步深化探索劳动实践课程组织形式、内容设置、实施和效果综合评价等,一方面,莆田学院立足课堂抓教育,立足课程挖掘核心价值观,针对不同年级分别开发校本教材和校本课程培育特色,推出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相关课程11门,持续推进劳动实践育人的课程化落地生根。另一方面,创设载体抓落地,设立了劳动教育实践中心,拓宽劳动教育的实践载体,推动政府、高校、社会、家庭“政校社家”协同育人模式创新改革,积极开展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网上网下有机融合的劳动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自我服务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可为其他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提供实践素材。

1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近年来,虽然劳动教育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学校教育中,对劳动教育的工作弱化、认识偏差以及实施范式和部分劳动素质欠缺等诸多问题[4],很大程度上,影响高校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缺乏理论框架和实施范式

目前,仍没有纲领性的教育体系、教材和有效性的实施范式,造成高校将劳动教育作为必修课程列入课程体系,依旧无章可循,实施难度较大。同时,学校落实劳动教育往往流于形式,劳动方面的课程教材较为缺乏。甚至有很大一部分高校由于师资力量不足,致使无法正确把握劳动教育方向,还仅仅围绕德、智、体、美四方面培养大学生素质,难以真正体现其重要价值。

1.2 缺乏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部分高校虽然按照教育部文件要求开设了劳动与技术课程,但劳动教育教师和实践基地保障不足,校地、校院、校企、校家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开展实践锻炼的劳动体验,致使学生在实习实训实践过程中难以爱上劳动,提升自身的劳动能力。

1.3 缺乏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目前,劳动教育评价仍较为抽象,缺乏系统的过程性评价和具体的可量化指标,同时,评价的对象、主体、方式都没有明确要求,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校推进劳动教育的工作。

2 新时代高校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当下我国高等教育仍缺乏社会公认的评价指标,导致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力度不够、育人成效微乎其微[5]。劳动教育不仅可以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提升劳动能力和劳动素质,还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和落实“五育并举”工作的重要举措。因此,劳动教育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高校应主动作为,探索创新大学生劳动教育改革,扎实贯彻“五育并举”。莆田学院积极贯彻和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着力从“新理念、新范式、新条件、新机制”四个实践举措,助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2.1 树立劳动观念新理念是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前提

近年来,劳动教育所面临的社会认识偏差、高校工作弱化、实施范式薄弱和学生素质欠缺等现实问题,直接影响高校“五育并举”的落实。首先,莆田学院加强顶层设计,深刻认识新时代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使命感,出台《加强劳动教育实施方案》文件和设立劳动教育实践中心,加强对劳动价值的宣传引导,扎实推进劳动教育落地生根。其次,坚持理论实践统一、课内课外结合、校内校外衔接,把劳动教育明确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劳动理论和劳动方法传授的同时,还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日常性、生产性和服务性等多元劳动,强化劳动实践育人。最后,拓展劳动教育实践载体,充分发挥政府引领效能,发挥学校指导作用,聚焦社会资源优势,明确家长主体责任,创新政校社家“四方联动”协同育人机制[6],推动健全劳育教学资源和创新改革劳育管理机制,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2.2 规范劳动教学新范式是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关键

有研究表明,当前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课程教材、教师队伍以及评价机制等方面支撑不够完善,系统性的理论支撑体系和教学体系不足,致使劳动育人成效不明显[7]。莆田学院紧密结合专业需求和专业教学,统筹设置课堂教学与劳动实践,不仅挖掘各学科专业中蕴藏的大量劳动教育素材,还将劳动教育融合在各类学生日常生活中,让劳动教育无处不在,内化为一种习惯。第一,开设必修课。依托《形势与政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5门课程,增设18学时的劳动模块。同时,引入和应用校内外在线开放课程《手工制作》《劳动与生活》等,进一步拓展劳动教育教学任务,在公共必修课中,普及与劳动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政策知识。强化与学生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通用劳动价值和劳动科学教育。第二,加强教材建设。启动编写出版劳动教育读本和新形态教材建设,不仅要将劳动教育有机纳入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还渗透到日常劳动锻炼和劳动创造的思政教育中去,进一步提升劳动教育效果。加强劳动教育教学选用管理办法,创造良好使用氛围。注重线上线下、校外与校内和网上网下有机融合的劳动教育。分析相关劳动形态发展趋势,强化劳动品质培养。第三,理论与实践统一。莆田学院将劳动教育融合在各类学生日常生活中,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的个人生活、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引入竞争模式,激发学生自觉劳动,如军训活动中引入内务评比,让学生以分工合作的方式提高内务质量,日常的宿舍内务评比,也让学生把劳动逐渐内化为一种习惯。突出实践基地教学环节,科学合理安排劳动实践,丰富劳动体验,提高劳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深化对劳动价值的理解。要求每个专业的实践环节学分占总学分的百分比不低于30%,即(课内外实践学时/16+集中性实践教学学分+第二课堂学分4)/总学分大于等于30%。第四,推进劳动文化宣传工作。莆田学院开展了星级志愿者认证,结合“崇尚劳动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将学生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的养成教育有效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植树节、五一劳动节和志愿者日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每学期至少开展劳动主题教育20次,营造了良好的劳动教育生态。第五,加强师生劳动安全教育。树立劳动风险意识,建立健全安全教育与管理并重的劳动安全管理教育。莆田学院依据学生身心发育情况,合理科学安排劳动教育实践环节,采用循序渐进方式增加劳动任务、锻炼强度和实践时长。同时,不定期邀请第三方对劳动基地隐患进行评估、排查,确保劳动教育有序、安全地开展。

2.3 创造劳动教育新条件是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

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与传授重中之重是要做好高校师资建设。高校应采用内培外引柔性政策,加快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不仅要组织教师外出参加劳动理论和劳动实践学习,及时开发本土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和编写劳动教育读本、教案。还应柔性聘用来自地方政府、社会行业、劳模家庭等不同领域优秀人士进校园、进课堂,采用讲座式、案例式、项目式等讲授方法,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自信心。目前,莆田学院依托二级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基础教育学院,新增专任教师7名,兼职教师14名,其中社会行业6名,有效解决了劳动教育师资不足问题。此外,劳动实践是开展劳动教育、提升教育实效不可或缺的有力举措,实践基地是实施劳动实践的有效途径[8]。这就必然需要加强政校社家协同创新合作,通过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功能、学校主导作用、家长职业资源和社会助力效能等“四个充分”[9],调动政校社家“四方联动”参与度和积极性,共同做好劳动教育基地规划建设、运行维护和劳动实践。莆田学院利用周边职业院校建立实训实习场所,与校外中小学、城乡社区、博物馆等事业单位、公共场所建有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十多处,与合作单位共同编写开发劳动教育教案、音频、实践活动样本等。此外,共同设立的莆田市创客、机器人教育培训基地为劳动教育提供了极好的课程内容资源。我校也成功承办了莆田市连续三届中小学“校园创客节”。同时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实践,鼓励学生每学期至少1次参与地方政府(比如莆田市教育局、团委、妇联等地方政府部门)组织的劳动实践活动,或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家庭劳务活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

2.4 构建评价管理新机制是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保障

有效实施劳动教育离不开科学的管理机制。在新时代下,建设相应的评价导向体系,树立一个评价引导的指挥棒,是新时代高校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保障[10]。真正发挥劳动教育功能,使其不仅成为学生能否取得毕业资格的关键,而且是入职招聘衡量人才的标准。

一是立足时代培养规律,突出内容和目标评价。劳动教育是高校深入实施“五育并举”工作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坚实基础[11]。劳动教育评价首先要精准把握劳动教育的内容和目的,不仅需要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量化、具体化,突出大学生劳动实践和劳动品质的培养,还需要把握学科特点和专业实际,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劳动创造能力和创新创业思维。

二是强化过程性管理,创新应用综合考核评价。从多个方面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考核劳动教育成效。比如,将劳动教育渗透到思政教育的真实情境教学过程中[12]。莆田学院要求教师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有效引导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和情境训练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和提升自己劳动综合素质,实现课程思政教育全覆盖。一方面大学生可以深刻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另一方面增强劳动意识、提高劳动技能素养和创造能力,进而锻炼自身健康的体魄、形成健全的人格,争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多元化综合素质评价中的真实情境教学实施,让五育融合于实际行动中,有望为五育并举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增强大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和实践本领。

三是拓宽评估路径,推动多方协同育人评价。只有综合发挥多方协同育人的作用,才能全面检验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效。莆田学院开发“五育并举”第二课堂积分评价系统,以大数据的形式生成劳动育人“第二课堂成绩单”,为学校人才培养评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社会单位选人用人提供重要依据。学校将劳动教育纳入课堂评价体系,校院两级各设置了“五育并举宣传栏”,加强对大学生修习劳动教育课程的检查。督导对学生学习成果、课堂展示、平时劳动等情况进行评估、打分,并按照一定比例算出该课程的最终成绩。教师根据校、院、督导反馈的考核评价结果进行针对性地改进优化,形成“评价—诊断—反馈—改进”的劳动教育质量管控体系。同时,学校携手市政府、社会企业、家庭,采取第三方参与评估,深入了解劳育具体情况。通过在政府、社会、中小学等共建劳动教育基地开展实践实习,共同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社会需求的适应度、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进行评估,最终形成校内校外、课内课外劳动教育无缝衔接的良好氛围。

3 结语

虽然我国劳动教育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需要高校勇于突破当前现状,深刻理解“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教育观。莆田学院坚持以“培养全面发展素质的时代新人”这个基本目标为产出导向,以“立德树人、劳动育人”为核心,实施“新理念、新范式、新条件、新机制”四大举措,推动政校社家协同育人机制创新改革,探索实践了劳动课程组织形式、师资力量配置、实践基地建设和效果综合评价等,使我校劳动育人课程化落地生根,进一步将劳动课程建设延伸和深化,切实增强了学生劳动素养和实践本领,可为其他高校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提供实践路径。

猜你喜欢
五育莆田劳动
五育并举,协同育人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莆田巾帼架起枣农“连心桥”
莆田“上刀梯下火海”过元宵
热爱劳动
莆田闹元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