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波,王亓文 ,岳金月
(1.沈阳工业大学 团委,辽宁 沈阳 110870 ;2.沈阳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870;3.沈阳工业大学 材料学院,辽宁 沈阳 110870)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都在发生着飞速的变化,社会各领域都在紧随互联网发展脚步,高校党建工作也面临着如何在互联网时代中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情况。在高校党建工作中大学生党员占有很大比重,尤其是高校基层党支部是直接面对学生、接触学生、教育学生的桥头堡,是加强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1]”,这就要求我们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方方面面,搭建无死角的思想政治教育立体网络,实现整体协作以达到理想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建设者,为党选育接班人的重大职责,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有效地融入高校党建工作中去,是高校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特点。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需要跟上时代的变化,创新模式、创新载体让高校的基层党建工作“活起来”,推动高校基层组织建设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让基层组织的思想引领工作更加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打造新时代的“流量×基层党建”的工作新模式。
党的基层组织肩负着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团结基层群众坚定信心跟党走的重要使命。基层党组织除了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以外,还有发展党员、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的重要职责。所以作为基层党组织,如何为党选拔、培养更多的优秀党员,输送更多新鲜的政治“血液”是值得思考的课题。
新时代对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同时带来了新的问题,把准高校基层组织建设脉搏,找准问题所在,才能找到一种新的、与时俱进的方式来满足要求、解决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这样表述,“我们党就是要集中力量办大事。”而基层组织能否切实提升政治功能,能否更好地团结基层人民群众,是关乎“党”能否“集中力量”的重中之重。
高校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是高校培养大学生党员、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主体,高校基层组织建设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为国家选育大学生党员,这样的根本任务决定了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它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是否稳固,是关乎党在大学生中执政基础的重要问题[5]。
(1)数量大、影响大。截至2021年6月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9514.8万名,党的基层组织总数为486.4万个,其中在校大学生党员213万人[6],占比2.4%,大专及以上学历党员3 775.5万名,占党员总数的43.0%。从数据上我们可以看出,党员中43%是高学历党员,这大部分来自大学期间的培养,此外有2.4%的党员,正在大学中接受教育和培养,所以从数量上看,高校的基层组织建设至关重要。
(2)岗位重、责任重。大学生党员毕业后,大多数从事党政机关公务工作、事业单位工作和大型国企管理工作,虽然革命“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重要岗位的影响力不言而喻。所以加强高校基层组织建设,让基层党支部在大学生党员教育中适应时代需要,发挥重要作用,为广大的大学生党员点亮“前行灯”,在重要的岗位上勇挑“千斤担”,最终战胜重担校准“人生位”。
积极做好大学生党员培养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职责,必须要确保大学生党员培养的质量。为此,我们在不同高校进行了匿名网络问卷调查,共有1 700名在校大学生参加问卷调查,问卷收回1 700份,其中有效问卷1 479份,我们通过对问卷数据的分析发现,高校基层组织在对大学生党员培养发展方面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大学生党员的发展从团组织推优开始,要经过多个环节的考验,我们应该对每个环节加强监督管理,监督发展党员同学的政治素养是否合格,监督发展培养的程序是否合规,监督发展后同学的党员义务是否履行。但在现有的监督培养机制中,我们往往重视在党员发展环节中的监督管理,而忽视了党员发展之后的继续监督培养,造成了“头重脚轻”的工作局面。党员的发展过程是短暂的,而在日后学习工作中的再教育、再培养、再考核是终身的,它关系到一名党员能否始终以入党之初心对待自己的信仰,是否始终以党员之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是否始终以党员之使命来鞭策自己的脚步。因此,党员“终身制”监督培养管理是必要且重要的。
所谓“重理论”,指的是注重监督理论学习,“轻实践”就是轻视监督个体行为、工作表现。作为一名党员,应该更多地为人民群众多做实事,多办好事,而不能把对自己的要求停留在理论学习、理论研讨的纸面上和口头上,要落实到行为上、工作中。只有加强对行动、实践的监督,才是全方位的监督,而这往往是大学生党员最欠缺的地方。只有不断完善我们的监督培养机制,才能使党员同志武装在头脑中的理论和知识转化到行动上,应用在日常的本职工作中,更好地诠释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使命。
所谓“重内容”,就是在大学生党员监督机制建立过程中,大家都在研究应该监督什么?“轻主体”就是很少有人在研究应该由谁在执行监督,怎么监督?这是导致监督不力,形式化的主要原因。讲到监督内容就振振有词,落实监督任务就步步艰难。所以无论是“轻培养”还是“轻实践”其本质都在于“轻主体”,不明确谁来监督,自然在监督过程中出现诸多的问题。只有明确监督的主体才能以责促行、以责问效,抓紧抓实大学生党员发展、测评、培养、监督等各个环节,做到全程跟进、全程负责。形成上下贯通、层层负责的主体责任链条,健全能定责、可追责的考核机制,条条线才能拉直绷紧。
新时代基层组织建设是以传播党建理论、聚焦党建动态、展示党建成果和宣传党建工作为重点,同时为党员同志推送时政知识,向群众宣传党的理论政策、传播优秀党员先进事迹,传递社会正能量。“微”模式的出现恰好解决了基层组织建设的问题,满足了新时代对基层组织建设的要求。
3.1.1 “微”模式走进大众生活
“微”模式就是一种利用碎片式的“微时间”,将精心整理设计、科学合理打碎的“微内容”,融入精美制作的“微作品”,通过人们大众化的“微渠道”系统传递思想、信息,完成线上教学、会议、讨论等的全新模式。“微”模式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时间上要“微”,这样才能适应和合理利用现代人的时间特征;内容上要“微”,这样才能易懂易学,让大家在一个很简短的时间里就能弄明白,而这内容之间又不是孤立的,多个作品内容之间成体系,又不失整体内容的完整性;作品制作要“微”,这里的“微”又体现在作品制作耗时短、花费少、更新快、更灵活也更“新鲜”、占用空间资源少等特点;传播渠道要“微”,这里的“微”指的是与现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零距离”,就用大家日常使用的微平台去完成我们的基层组织建设。
我们的生活模式虽然不断在向“微”的方向转变,但这种全新模式对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影响却并不“微”。“微”模式成就大影响力靠的是“流量”。这种巨大的影响力已经从昔日的“互联网+”发展到今天的“流量×”。“微”模式下一个作品的影响力应该按照下面的公式计算,即“影响力=单个作品影响力×流量”。所以随着流量的增加,“微”模式下作品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效果是成几何运算级增长的。
3.1.2 开启基层组织建设“微”时代
如果我们把新时代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要求与“微”模式结合,将可以解决基层组织建设的关键问题,推动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全面提升。将“微”模式应用在基层组织的学习中,把时政理论知识碎片转化成短视频课、音频课等新媒体作品,用大家熟悉的线上平台推送宣传,打造指尖上的基层党建平台,应用互联网技术和我们的“支部流量”(支部成员所产生流量的总和)将党的政策、方针、思想更广泛地传播出去。
“微”模式的应用将解决因时间、地域等不便而无法正常参加基层组织生活的问题。基层组织生活有严肃的组织纪律,但有时无法避免在特殊情况下不能按时、按规地开展基层组织生活。“微”模式的应用打破了时间空间壁垒,让你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从容地参与到组织生活中来。昔日“三湾改编”提出把支部建在连队上,成就了党指挥枪的人民军队,今天我们提出要把支部建在网络上,也必将成为新时代基层支部组织教育党员、宣传群众的重要载体。
“微”模式的应用将解决党员从发展到成熟的全程培育问题,实现党建督导全覆盖。利用“微”模式可以全程记录每一名党员的发展历程,有针对性地开展后续的提升培育,交互式的平台也可随时反馈受教育者的感受和想法,将大大提高了党员培养的质量和效率,为党建管理提供切实有效的数据支持,不断提升党建管理效率和科学化水平。
综合现存的问题,和大学生党员监督培养的重要性,我们应始终加强对大学生党员进行全过程的监督管理,明确主体责任,建立科学的、行之有效的监督培养机制。
3.2.1 “相互监督”实现“自我管理”
充分发挥党的优良传统,做好“批评与自我批评”,发挥大学生党员“组织生活会”的作用,真正达到红脸、出出汗、排排毒的目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本就是我党的“三大作风”之一。而这样良好的工作作风更是大学生党员监督培养的法宝,是实现自我监督、相互监督,自我管理的有效途径。
2020年党中央再次把“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重点工作认真落实。所以,加强“相互监督”,实现自我管理是监督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批评别人就是对照自己,在批评党内同志的同时每一名党员也应当常问自己是否是“宽于律己,严以待人”,牢记第一身份、第一职责,擦亮共产党员这块“金字招牌”。
3.2.2 “上级监督”实现“组织管理”
在大学生党员的培养和再教育上,上级党组织要主动落实部署,积极主动作为。落实介绍人、培养人和党员发展所在党组织负责人的监督培养责任。学生党员培养要注重“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更要注重“发展一个,合格一个,优秀一个”。在党员发展后,介绍人、培养人和所在党组织负责人要继续跟踪,监督培养,确保每一名发展的大学生党员都能在入党后有更大的进步。从而改善只重发展前培养而忽略发展后培养的现状。
注重“上级监督”,就是加强组织管理,上级组织在大学生党员再教育培养中的指导,使党员不断提高水平、开阔眼界,这种良性提升是“自我管理”所做不到的。通过“上级监督”落实组织要求,提高个体党员的组织性、大局观是大学生党员再培养的重要一环。
3.2.3 “群众监督”实现“全民管理”
最后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还有“群众监督”。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执政危机中,最大的危机就是“脱离群众”,所以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既是党员监督体系科学性的表现,同时也是我党巩固执政之基的根本要求。所以党员在大学期间便接受来自普通同学的监督,对他们的成长是十分有利的。
“群众监督”的有效开展,一方面加强了对党员的民主监督,另一方面给人民群众提供了反映问题的渠道。当然,给予广大人民群众监督的权力是必要的,但也要加强对群众反映问题的研判,既不能让在百姓面前“两层皮”的党员干部逃脱处罚,也不能让不法个人利用群众监督的渠道去恶意诋毁一个好党员。
新的时代,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任重道远,高等学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在大学里为党和人民培养和发展更多的合格大学生党员,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面对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我们只有不断地在组织建设中引用新思维、新工具才能应对挑战、解决问题。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微”模式的开启,建立健全大学生党员监督培养机制就是一次创新性的尝试,相信在不断地探索和大胆尝试下,高校基层组织建设一定会迈上一个崭新的台阶,推动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向高质量、高效率不断发展[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