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世进
(沙县区高桥中心小学,福建 三明 365054)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对中小学生来说有助于打好精神的根基。数学课堂以教材为主、实践为辅结合,在阅读古代相关数学传统文化故事后,再联系本课堂内容,以学促思,做到古为今用,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这种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学生对学数学的畏难心理;同时引导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主动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因素,让学生从心灵深处受到洗礼,培养良好道德品质。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以教材为范本学说结合。加强学生对课堂传统文化现实说,通过课外的收集资料,架起“数学问题”与“传统文化”的桥梁。平时学习数学要求学生做好数学读书笔记,强调数学学习题材多样性,积累一些数学好故事与解决问题心得体会。鼓励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能应用得体,把传统文化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同时加强课堂中学生多说、教师少说模式。“鸡兔同笼”是有名的中国古代算题,最早出现于《孙子算经》:“有若干只鸡兔关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 个头,从下面数,有94 只脚。问笼中各有多少只鸡和兔?”四年级书中用算术方法来解:脚数的1/2 减头数,即94/2-35=12 为兔数;头数减兔数即35-12=23 为鸡数。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学理解”与“说思维”是紧密联系,如,在《数学广角——对策》中引用“田忌赛马”的放事。齐国的大将田忌经常与齐威王进行赛马比赛。他们在比赛前,双方各下赌注,每次比赛共设三局,胜两次以上的为赢家,由于田忌各等级的马都比齐威王的马差一些,田忌总是输给齐威王。田忌很不服气,要与齐威王再赛一局。田忌第一局比赛输了,正当他束手无策时,一个叫孙膑的谋士,为田忌分析各种策略的优缺点,田忌可采用的策略一共有6 种,但只有一种是唯一可以获胜的,最后找到了这唯一能够取胜的对策,最后,田忌以弱对强,反败为胜。以故事为基础进行数学学说结合,把传统文化典故运用到自己学习数学中,在行为上不知不觉受到传统文化的教育影响。
在数学课堂教学与数学实践中进行传统文化的交叉渗透,注重人的潜能开发,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特点,整合数学教学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循序渐进的加以引导。在数学《年月日》,认识我国古代的历法平年、闰年以及日历中(阴历算法)蕴含的数学问题;自主发现疏理年月日相关知识,记忆大、小月可用拳头记忆法,边做边念:一月大、二月平、三月大……十一月小、十二月大,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就会觉得课堂学习数学就是身边的生活记忆,学生对传统文化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验。
“只有将数学课堂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让数学课堂要走向自主开放,数学才会充满生命活力。”[1]数学来源于生活,应联系生活实际,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观察生活,去思考社会与生活、去想象美好的事物与未来,自己去构思把数学难题生活化,就地取材在学习的氛围中对数学问题信手拈来,学习《多边形的面积》让学生去研究古代《九章算术》问题,在教学正方形面积的内容中,让学生从学校综合实践菜地去体验,让学生动手量一量长与宽,计算出周长和面积,激发学生的兴趣实现古代数学与生活实践的链接与应用,其中包含数学逻辑与方法。
“在小学数学科目中引入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够让学生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熏陶,更能够增加数学学科的趣味和底蕴,对于小学生未来的价值观、人生观养成具有重要的意义。”[2]教师把数学课堂和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不断引导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数学课堂,把古代数学家的优秀道德品质加以发扬光大。如,在讲授六年级数学《圆的周长》时,计算周长用到圆周率,可以介绍数学家祖冲之具有哪些好品质的故事;也可以引导学生以孔融让梨美德为榜样,让学生多参加一些相关数学社会实践活动,如为灾区人民献爱心(数据以统计图呈现)、关注传统文化节日等题材创设数学问题,潜移默化接受数学传统文化教育,形成具有家国情怀良好的道德品质。
1.教师把“指导数学学习”的时间与精力转移到传承传统文化运用中,在进行数学学习指导时借鉴古人的方法,继承发扬“结绳记事”数学文化精髓。如,学习《计算工具的认识》,学生认识2000 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我们的祖先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计算工具“算筹”,从考古队员发现不同材质(铜质、象牙、兽骨、竹子)做成算筹,以及古人摆放1、2、3、4、5非常直观形象,那6 怎么摆呢?(出示6 的摆法)古书上记载,上面的这根表示5,下面的一根表示1。这样7、8、9 也就好理解了。(计算时算筹摆了一大片,太麻烦,太占地了,容易混乱)古人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于是就发明了更为方便的计算工具——算盘,算盘上的每一档代表一个数位,这与整数的数位顺序完全相同,使计算方法与数位表更加生动展现给学生,丰富学生创新学法。
2.强化数学课堂教学与传统数学文化的对话应结合,例如,借鉴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利用出入相补的原理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引导学生去创设三角形形成问题情境,如,学生说:“我可以用2 根5 厘米,2 根7 厘米的小棒摆出许多个不同的三角形。”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学具摆一摆或动手画一画,再进行对比,进一步理解相关几何图形的特征与性质。
创新思维开发训练,需要家庭与学校教育配合。因为每个家庭是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场所,优秀家德家风包含着孝道文化和民俗习惯的传承等,都是学生创新数学学习的助推剂。如,在学习《简易方程》组织学生研究方程在中国的发展历史,让学生在家长指导下收集中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大约成书于公元前200-50 年,其中有专门以“方程”命名的一章,了解古代算理。在课堂学习中创设问题:明明背80 首古诗,小东背x首古诗,小东比明明多背6首。学生根据算理推出列式:小东背占诗首数-6=明明背古诗首数,或明明背古诗首数减去小东背古诗首数=6 即:x+6=80 或80-x=6。家校共建能很快让学生发挥创新思维做出别出心裁的算法,创新出新颖的解题思路,提升创新思维能力,同时也会打造出更高效课堂。
总之,教师利用教材挖掘数学资源,培养创新思维,塑造良好品德,把优秀传统文化与数学生活实际联系,才会找到活水源头。作为新时代教师更应该坚定文化自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