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霞
(内蒙古包头市包钢四中 内蒙古·包头 014010)
反思性教学理论是20世纪2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先由维拉、博莱克、麦伦、杜威等人提出,强调教师把自己的思想转化为反思性的重要性。舍恩提出“反思性实践”的概念假设,认为既要“反思”,又要“行动”,即“行动中反思”和“行动后反思”。行动中反思是一个不断建构、不断生成的过程;“行动后反思”就是对已经发生的行为的反思,当然也包括对行动中的反思的反思。根据拉博斯凯模型,反思性教学主要有三个部分:一是动力(动机形成阶段)、二是行动(反思阶段)、三是结果(解决问题阶段)。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教授认为,西方的几种反思性教学模式,共同本质就是“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1]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反思性理论可以被广泛应用。本文从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两方面进行反思,提出问题并尝试加以解决,最后提出反思的策略。
教师在备课时,往往会出现如下一些问题:(1)对教材研究不透,只是就事论事;(2)只注重教参、网上及纸质的优秀教案,缺少自己的思考;(3)注重教学内容的预备,缺少对学情的了解;(4)忽略教学策略的思考,即使思考了,也不能随机应变。
基于此,笔者认为在备课时要做好以下环节:(1)认真研究教材,有自己的思考。研究教材时要通览全书,有全局意识,高屋建瓴地把握理论体系,细心推敲,反复琢磨,确定好重点难点。对教材的解读,我们要涉猎多种参考书,收集相关资料,自己先有一桶水,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解读,形成自己的思考。(2)了解学情。积极了解学生的情况,既要掌握全班学生的情况,也要料及每一位学生的情况;料及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确定学生的兴趣、态度、方法、习惯;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及知识储备,以提高课堂效率。(3)注重课堂策略。不同的课型要确立不同的策略,同时策略要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随着课堂的发展而发展,不能一成不变。(4)加入预习环节,教师要有意识地指点和安排、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改变“教师讲、学生听”局面。
高效率的课堂是我们一贯追求的目标。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在走传统的“以教定学”的老路,即按照提前设计的思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进度,片面追求一节课的完整,为了赶进度而赶进度,忽略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上只是在做知识的搬运工,缺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环节;课堂预设性太强,随机生成太少;学生情绪调动不当,太教条,缺乏生机;缺少情境或情境不当,只追求表面热闹而无实际内容;集体教学,形式单一,就像1935年郑宗海先生说的那样:今日中等学校之教学,因不谙方法之故,浪费滋多。一些各种情形颇非罕见:(1)国文教员将选注文章写满黑板。(2)初中一、二年级的学生令读桐城派味淡声稀的古文,或充满哲学意味的白话文。(3)英文课上只听到教员讲读,不闻学生有口语练习。(4)算学上课时尽由教员讲,不去引起学生自己的思想。(5)先指名,后发问。(6)复述学生的答语。……师范教学已有三十年之历史,而求教育技术精美者,尚寥若晨星,此可为叹也。[2]发生在二十世纪的课堂教学中单一的集体教学弊端,在今天数见不鲜,值得我们思考。
基于此,笔者有如下思考:
(1)在教学中,应当“以学定教,以学助教”,不妨“先学后教”,发现问题再去引导,注重课堂的随机生成,注重课堂的灵活性,不要只是一味地为完成教学而教学;同时,要及时发现学情,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或形式,以提高课堂效率。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不能只是知识的搬运工。以单词教学课为例,在教学时不能只是单词的背诵及讲解,因为这些具体内容通过课下注解或借助工具书都可以独立解决,老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做具体情景练习。设置这些练习后,学生自然就会进入思考状态,也会避免老师“一言堂”的情况;学生在作答过程中会有各种思考,这样正好可以课堂随机生成新的问题或结论,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营造与学习内容吻合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目的地创设情境,以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调动学生情趣,激发学生潜能,把学生注意力吸引到文本从而让学生真正理解文本。同时情境的设置要合理,要联系现实,如讲到必修一《地震》课时,可以设置面对不同救援人员的采访。这样正好是从不同角度来理解文章,自然充实而又有情趣。
(4)教学形式要不拘一格。新课程标准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这无疑带给我们新的理念。在课堂上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把集体教学、小组讨论、个体发言、个别辅导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对话交流,注重动态生成,合作共享,实现学生全方位发展。教师要注重分层指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同时要弥补因学生差异而导致的教学进程问题。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过程、质量或效果所做的测量、分析和评价。它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目前,我们的评价指标太单一,几乎都是唯分数论、唯考试论,不论大考小考都看学生的分数、排名,看升学率、看指标的完成率。笔者认为,看分数、升学率固然没错。但在语文的评价指标上更要多元化、多样化。语文教学不仅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注重基础、综合、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抓好学科素养;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思考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进而实现“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行动指南,目标得当,教学效果会非常明显,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标偏离,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教学目标的设定,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1)目标太多、太杂。在设计时没有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主次,多而乱。(2)目标宽泛。很多老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喜欢用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目标宽泛、不具体。(3)教学目标偏离。
教学内容的确立,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1)教学目标要简单明了,重点突出,不求多,少而精。
(2)教学目标要具体到知识点,不可泛泛而谈。
(3)教学内容的确立,要全面而深入地理解文本。
(4)目标的设定,需考虑学情。
教学内容是课堂的核心,内容不仅要做到准确无误,还要结合学实际,全面而丰富。
(1)在教学时,不能一味地搞“一言堂”,不能总按着我们的预设一步步开展。我们要了解、关注哪些问题是凭学生的能力和现有的经验可以解决的,哪些还不能,哪些需要通过互助式学习或老师的点拨才能解决,这才是我们重点的教学内容。
(2)在教学内容的讲解上,不能自由随意地讲解,更不能偏离教学内容。我们需要专业的知识、专业的讲解,上课时一是要重点突出,目标明确,不能信口开河,随随便便。二是要有专业的素养,每学习一类知识,都要抓住文本的特点,不能信马由缰。三是在解读文本时,避免概念化、模式化、浅显化。
(3)教学内容不可忽视学生学情。所谓学情,就是指学习者自身的、影响学习效果的一切因素的总和。包括学生的知识经验、心理特点、成长规律、行为方式、思维特点、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困难疑惑、情感渴盼等诸多方面。[3]只有在对学生学情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有所收获,提高课堂实效。切不可为完成教学内容而不顾学生实际,“以教定学”。
上完一节课后,及时写出教学反思或后记,这是一种最常见的反思方法,日积月累,必然会对教学有很大帮助,特别对于年轻教师来说,是一种非常不错的选择。但这远远不够。我们还可以尝试以下方法:(1)结合理论,反思教学实践;(2)同学科、甚至跨学科互相听课,进行交流、反思;(3)通过专家点拨反思教学;(4)多听课,中、青、老教师的课都要听,博采众长;(5)外出学习,多与不同地区的老师、专家交流;(6)利用好现代技术,反复观看自己的视频课;(7)与同行同频互动;(8)通过学生的反馈来反思教学。反思的方法多种多样,以上只是举了一些常用的方法。但不管怎样进行反思,最关键的还是要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反思课上的一言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