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绿叶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南都小学,浙江 杭州 310000)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 学生的预学起点,直接影响新知识的获取、新技能的迁移。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首要关注的是学生的预学起点,使其成为构建教学的基点,方能引在重点上,导在疑难处,点在困惑时。事实上,无视预学起点的教学设计是得不到理想教学效果的。
课文《慈母情深》讲述了“我”因为太渴望得到《青年近卫军》,怀着万分矛盾的心情向母亲要钱买书,母亲在家境贫寒的情况下毅然给“我”钱买书。体现了母亲工作的辛劳、慈爱。
公开课时,笔者选择了最优秀的班级,课堂教学确实获得良好效果,学生不仅深刻感受了母亲的辛劳、宽容、慈爱,还习得了“用特殊句式表达特殊情感”的方法,更可喜的是学生在拓展时能准确捕捉到单元中另两篇课文的特殊句式。此次磨课,笔者饱尝了成功课堂带来的喜悦。然而成功的光环容易迷人心眼,失败才使人心明眼亮。
最近,笔者又上了此课,不过此次在四年级。第一板块的字词教学原本预设5~10分钟的教学时间,却硬生生花了15分钟;感悟母亲形象和习得特殊句式板块,在笔者强拉硬拽中,下课铃声响起,教学任务仍未完成;拓展板块只好剥夺学生下课的时间……结果可想而知,学生并未真正领悟特殊句式的表达妙处。几番剖析,豁然开朗,笔者教学时走入了误区:无视学生的预学起点。
在备课时只是简单地预设了学生“应该”会有问题的词——龟裂、攥;理解特殊句式时,笔者想当然地认为学生能关注到“我的母亲”后置的问题;拓展中,笔者又自欺欺人地以为随便浏览一遍学生就能找到《“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特殊句式……忽视了学生“现实的预学起点”: 从所花时间来看,字词学习的困难被忽视了;特殊句式习得时,没有充分地朗读,强拉硬拽中理解被剥夺了;拓展中,仅浏览一次不可能敏锐地捕捉到特殊句式,能力被“拔苗”了。
教学只有与学生的“前见”形成“视界融合”,让他们在自我的基础上得到提高,才能更有效。《慈母情深》对四年级学生在字词上究竟存在什么困难?为此,笔者调查了四年级6个班级261名学生朗读2遍后的预学情况。情况如下:
读音遇到困难的词:
读音困难的词 人数 占百分比 读音困难的词 人数 占百分比龟裂 116人 44.4% 毛票 23人 8.8%攥着 110人 42.1% 迸发 22人 8.4%缝纫机 46人 17.6% 数落 13人 4.98%震耳欲聋 39人 14.9% 脊背 12人 4.6%失魂落魄 37人 14.1% 陷入 7人 2.7%
理解遇到困难的词:
理解困难的词 人数 占百分比 理解困难的词 人数 占百分比龟裂 132人 50.6% 数落 27人 10.3%毛票 66人 25.3% 缝纫机 16人 6.1%失魂落魄 56人 21.5% 陷入 11人 4.2%攥着 38人 14.6% 迸发 11人 4.2%震耳欲聋 36人 13.8% 皱皱 9人 3.4%
经过调查可知:
1.“龟裂”一词是本课字词教学最大的难点,应着重读会和讲清。
2.若以10%为预学起点,那么“龟裂”“攥着”“缝纫机”“震耳欲聋”“失魂落魄”需重点读会,“龟裂”“毛票”“失魂落魄”“攥着”“震耳欲聋”“数落”需重点理解。
3.发现学生还是能通过互相帮助学习字词,可放手让学生互学完成学习任务。
明确了四年级学生的预学起点,使其成为构建课堂教学的教学基点,再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教师必须将学习目标重新定位、学习板块重新整合、学习过程重新优化。
特级教师沈大安提出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时不仅关注学段教学目标与内容、文体、语言、人文内涵、编者意图,还要关注学生的预学起点。依据预学起点,重新定位学习目标,使课堂教学的教学基点高屋建瓴。
前两次磨课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预习情况,学生会读龟裂、攥等词,理解震耳欲聋、毛票等词意。
2.借助主要人物和围绕人物发生的主要事件的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抓住省略号训练朗读,读出“我”向母亲要钱时的犹豫和矛盾。
4.通过快慢镜头的对比,感受母亲形象,并明白特殊句式表达特殊的情感的表达方式。
5.结合特殊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找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的特殊句式 。
再次磨课学习目标:
1.通过反馈预习情况,会读“龟裂、攥着、缝纫机、震耳欲聋、失魂落魄”等词,理解“龟裂、毛票、震耳欲聋、失魂落魄、攥着、数落”等词意。
2.通过学生自己点评概括作业,归纳出“抓住小说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3.抓住省略号训练朗读,自读自悟“我”向母亲要钱时的犹豫和矛盾。
4.抓住“我是否应该向母亲要钱”一问,以小组交流汇报形式感悟母亲形象,并理解特殊句式表达特殊的情感的表达方式。
5.结合特殊表达方式学生尝试找出《“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特殊的句式及其表达的特殊感情。
【比较后反思:“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些课标倡导的理念目标中得到体现。特别是字词板块,依据调查,确立学习目标,拥有极强针对性;概括板块借本课作支点,习得“借助小说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拓展板块又根据四年级学生初次习得特殊句式的实际,将目标降低到尝试找出《“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的特殊句式及表达的特殊情感,关注到了学习基础较弱学生,可以通过同学间交流获得。】
教学中教师依据学生预学起点将学习板块进行统整,能使学习板块更加清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会更加突出。在时间安排上要有一定的伸缩,便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调整。
前两次磨课教学板块:
再次磨课学习板块:
【比较后反思:沈大安教师在《阅读教学设计的改进》中提倡“每课时安排2~4个板块的语言实践活动,并预估时间”。虽然三次磨课教学板块设计上都符合要求,但前两次不够合理。特别是第三板块,作为学习重、难点,学习时间明显不够,导致拓展板块只能占用下课时间,且效果不明显。而再次磨课中将二、三板块改进,整合成“围绕我是否应该向母亲要钱”一问,开展小组讨论汇报,感悟母亲的辛劳与慈爱,引导学生进行快慢镜头的对比,习得特殊句式的表达。】
学习过程的优化,对优化课堂教学氛围、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调动学生积极性都非常重要。
(一)明确共同预学起点,优化字词学习
学生进入第二学段后,其心理素质和认识水平都有所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明确共同的预学起点,把学生看成平等的、共同探讨问题的伙伴,让他们真正拥有一个能学的环境。
前两次磨课:
交流学习单中预学情况,一个学生带着学习单放于投影上反馈。
师:这四个词中,你认为难读的是哪一个?
生:攥。
师:现在你学会了吗?
生点头。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学会的?
生:我是查字典学会的。
……
再次磨课:
师:请拿出你的预习单,看第一题。教师统计第一题遇到最多难题的词语。
读音难题:龟裂 攥着 缝纫机 震耳欲聋 失魂落魄 理解难题:龟裂 毛票 失魂落魄 攥着 震耳欲聋 数落
师:请你做小教师带领大家读一遍读音难题的词。
生领读。
师:这些难理解的词,有人能帮忙吗?
生1:教师,我能理解毛票。毛票就是面值很小的钱,我还带了那时候的毛票(出示毛票)。
师:非常准确,特别是拿了实物。请问你是从哪里找来毛票的?
生1:我问了爸爸,爸爸告诉我并给我找了那时候的毛票。
师:你的方法太棒了,能请教家长解决疑问。另外的词,有同学能帮忙吗?
……
【比较后反思:前两次磨课中,该板块的侧重点在于让学生明白学习上遇到困难可采用请教字典等好方法。事实上,学生遇到困难寻求帮助第一学段已会,将此做重点无疑降低了预学起点。再次磨课,笔者根据调查结果,明确预学起点,罗列出遇到的难题,并将难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在互助中解决难题。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效果。】
(二)尊重不同预学起点,优化重、难点突破
阅读中,教师应尊重学生参差不齐的预学起点,抓住关键问题并以其为支点,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其充分、自由地表达,从而实现重、难点的突破。
前两次磨课:
……生默读课文5—29自然段,画出让“我”觉得“吃惊”的地方,并批注。
生1:我找了“母亲说完,……立刻又陷入了忙碌。”母亲一刻不停留去工作了,这让我很吃惊。
师:是啊,这像电影中的快镜头,你能读出母亲的这种快吗?
师:还有一组慢镜头,(出示: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你从哪里看出慢?
生2:这里每一个动作后面都有我的母亲。
师:这话和我们平时说的方式不一样。(出示: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师范读,学生想象母亲的样子,和记忆中的母亲对比,感受到母亲的辛劳。
……
师:同学们,一组省略号和一组快慢镜头的对比让我们感受了母亲的辛苦、疲惫和慈爱,我们把这叫作用“特殊句式表达特殊情感”。
再次磨课:
师:我是否应该向母亲要钱呢?请你拿出学习单,完成第三题。
3、作者是否应该向母亲要钱去买书呢?请你用下面的句式写下你的观点。我认为作者(应该 不应该)向母亲要钱。因为
生根据观点自由组合,小组交流3分钟后全班交流。
生4:我们认为不该要钱。因为“那时候我家的破收音机已经卖了,被我和弟弟妹妹们吃进肚子里了”。连破收音机都卖了,说明我家很穷,那么穷又哪里有钱买书呢?
师出示资料,进一步理解1元5角的重要性……
生7:“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上,立刻又陷入了忙碌。”母亲争分夺秒地工作,说明她工作很辛苦,赚的钱少不得不快。
师:了不起,那你能读出这种争分夺秒的感觉吗?……
生8:文中写“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说明我很吃惊,所以每个动作都好像很慢很慢了。还有就是很累时才会这么慢,说明母亲工作很辛苦。
师:这里就像电影中的慢镜头,让我们把每一个细节看清楚,刚刚四个立刻就是(生:快镜头)这样快慢镜头的对比,就看到了母亲的艰辛、劳累。这就是用“特殊句式表达特殊情感”啊!
【比较后反思:前两次磨课,笔者唯恐学生不懂,总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的习得是十分被动的。而再次磨课时,笔者尝试放手,尊重学生不同的预学起点,相信学生能给予课堂惊喜,果然,班级中有语感特别好的学生,就敏锐地感受到了慢镜头,从而顺理成章地习得了特殊句式。】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学会根据学生的预学起点来设计适合的学案,找准学生预学起点的共同性,尊重学生预学起点的差异性,学生就会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