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融入《医学统计学》课程教学的探索

2022-03-17 02:40于海平
教育现代化 2022年10期
关键词:专业课医学育人

于海平

(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内蒙古 鄂尔多斯)

一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 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2020 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这一战略举措,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2]。

在当前“三全育人”背景下,强调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医学统计学》是预防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医学检验技术,眼视光学等医学专业学生都需要学习的一门课程。在实施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要根据不同专业学生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思政教育决定和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它不是单纯的爱党爱国教育,还包括个人情操、行为习惯、辨识力等多个方面,是提升综合素养,培养人文性、思想性、创新性、社会性全面发展的基础,是实现立德树人、传道授业解惑、育人育才的有机统一[3]。

关于《医学统计学》课程思政研究的相关文献不是很多,目前还处于研究探索阶段。专业课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医学统计学课程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融入《医学统计学》课程教学,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理论促使统计学课程升华,并以统计学案例建设为着眼点,通过现代数据展现我国社会经济领域的伟大成绩,培养学生的“四个自信”,加深学生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教师传授统计知识的过程中始终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充分体现专业课程和思政教育的功能,从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的有效结合,使统计学课程也能真正参与高校育人工作,体现育人价值[4]。在当今的大数据时代,进行任何的医学科学研究,对统计学处理的要求愈发严格且规范,如何将课程思政元素无形融入日常教学工作中,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是新时代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需要思考的新方向[5]。

二 医学统计学课程思政教育的现状

(一) 医学统计学课程的特点

《医学统计学》是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结合医学领域实际,研究数据搜集、整理和分析的一门应用性科学。它是阐述医学科研设计的基本原理,是认识医学现象数量特征的重要工具。通过对医学统计学知识的学习,学会理解与运用统计学相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学生严谨、缜密的科研素养,形成批判性、理性思维,对培养医学生的统计学思维及科研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为提高学生综合性科研能力奠定基础。

医学统计学主要内容包括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变量和资料的类型、定量资料和定性资料的统计分析、统计表和统计图、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t检验、方差分析、χ2检验、秩和检验、线性回归与相关、多元线性回归、SPSS 软件应用等。 医学统计学课程的内容比较抽样难于理解、理论性比较强、统计学公式比较多比较长。医学生普遍反映理解起来比较吃力,教学内容掌握不扎实,实际运用能力较差。学生对于该课程的兴趣普遍偏低,教学效果不理想,从而使医学统计学课堂陷入听不懂、不想听、越不听、越不懂的恶性循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专业课教师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放在对章节内容的讲解上,以完成既定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

(二) 医学统计学思政教育现状

医学统计学课程的教学侧重对统计学章节知识的讲解,而忽略思政教育内容,使得专业课内容与思政内容各自分立,思政内容未能深入融入统计学知识点。目前大多统计学课程的思政教育仅仅是安排在课前三五分钟的机械讲解,或在素养目标中简单提及,多流于形式,未能深入挖掘统计学专业课内容中的思政元素逐一结合专业课内容进行讲解。出现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教育明显脱节,造成生搬硬套所致的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两张皮”,不能够达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互协同效应。

医学统计学的教师大多是公共卫生学与预防医学专业毕业,他们拥有丰富的统计专业知识储备,注重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的提升,但是缺乏系统的专业思政课程的培训,对于思政教育知识的理解相对比较浅薄,缺乏系统的思政教育知识储备,只限于简单机械地传授一些思政理论概念或者时事新闻,缺乏思政教元素与专业课程的深入融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容易使课程思政流于形式,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形成了医学统计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内容各自分立的现状[6]。

三 《医学统计学》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

(一) 提高教师思政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要推动广大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名新时代的优秀教师不仅要抓好“受业、解惑”,传授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更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传道”,成为学生思想进步的引领者。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和专业技能是推进课程思政的重要前提和保障[7]。因此,要深入有效地做好学生的课程思政教育工作,教师需要加大力度进一步深入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知识储备,同时关注国内外的时事动态和社会热点,深刻领会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精神,从根本上意识到高校学生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提升课程思政教育的能力,学校层面可以根据系部专业特点搭建课程思政建设交流平台,分学科分专业领域开展经常性的典型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教师教学培训等活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依托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等,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医学人文教育、师德师风、教学能力专题培训等方法。建立课程思政教研制度,鼓励医学专业课教师积极申报各级思政教育课题研究,鼓励支持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合作教学教研。

(二) 充分挖掘医学统计学课程的思政教育元素

充分挖掘课程的思政教育元素,将思政内容与医学统计学知识点有效结合讲解,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要核心价值观、求真务实、工匠精神、敬佑生命、服务社会、爱国主义情怀,以及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等融入到医学统计学教学中,激励学生将自身的专业技能、品德的成长与国家未来紧密融合。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医学统计学的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并融入教学过程中,制定相应的课程思政教学策略,从课前几分钟机械性的流于形式的思政教育发展为与专业知识深入融合的思政教育,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医学上许多现象( 如血压、脉搏、谷丙转氨酶等生理生化指标测定)都是随机现象,随机现象广泛存在于生物医学的各个领域,对于这些“随机现象”,由于其不确定性,只有借助概率论原理,运用统计学方法,帮助我们透过偶然现象来认清事物内部潜在的客观规律,任何事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树立居安思危的意识。

统计学的工作步骤包括研究设计、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和分析资料四个方面,要让学生充分认识研究设计和原始资料的重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认真、实事求的反映研究中的现象,这一点是每位科研人员必备的品质,科学研究大量运用到统计学,其作为一种工具帮助我们揭示医学表象后的内在规律,但其本身并不能创造任何规律,为获得规律性的统计结果而伪造和篡改数字是极其不可取的,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思政教育内容,收集数据的务实态度、处理数据的工匠精神、分析数据的科学思维、解释数据的谨慎探索精神[8]。集中趋势与离散程度的描述中,既要关注数据水平的高低还要关心数据波动程度的大小,分析问题既要看到普遍性又要看到其特殊性,融入了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的思维,给学生带来的启发是既要看到事物的优势也要看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统计图表内容学习时,可以通过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数据分布情况对比分析,反映出不同国家制度下对生命的敬重程度是不同的,我国始终把全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放在首位,新冠患者的诊断治疗、疫苗的推广接种等都是由国家承担费用,凸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资本主义国家始终以少数人利益为中心,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在讲解率的相关计算时,举例说明统计学中的死亡率,出生率,病死率等指标的计算,把我国的近期相关数据与往年做比较,从而说明我国社会的相对稳定,医疗卫生状况的稳步提高,让学生爱国之心油然而生。

区间估计中涉及到精确度和准确度的关系,精确度越高准确度越低,这两个方面就像鱼和熊掌一样不可兼得,如果两者都需要提高,则需要从样本本身考虑,增大样本含量,教育学生要努力学习,只有从本质上提升自己,才能不受外界条件的局限,将来才会有更大的施展空间[9]。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是小概率事件在一次试验中几乎不可能发生,但是当试验次数无限增多时,小概率事件又会转化为几乎是必然事件,其中蕴含着从量变到质变的哲学思想,借此可以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看待问题,进一步引申“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可以用于指引为人处世。习惯的养成等。

(三) 创新教学模式,加强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深入融合

课程思政特别注重在思政教育和价值传播中蕴含知识底蕴,同时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的导向作用。医学统计学课程理论性较强,知识点较抽象,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专业课教师必须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根据课程内容采用多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在统计学知识讲解中找准切入点,适时引入思政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让专业课透出人文味道,使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共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水平[10]。

在教学设计中加入思政教育内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知识讲解基础上,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方、启发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小组讨论法,还可以结合现代化信息手段,比如案例引入可以采用社会热点经典案例,数据分析采用大数据中的最新的医疗数据等多样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有助于对医学统计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又能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课程思政是贯穿于专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而进行的思政教育,要求教师深入思考和发掘课程思政元素,制定课程计划与实施方案,采用有效教学模式,与教学实践有机融合,使课程思政能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融汇在课程学习之中并在学生心中埋下种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四 结语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高校肩负着为祖国培养人才的重任。课程思政在助力“三全育人”过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在全面加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中,教师既要讲好专业课又要实现育人功能,教师队伍是育人功能的“主力军”,课堂是教书育人的“主渠道”,只有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思想政治素养,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且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有效融合,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作为医学统计学的专业课教师,一方面要加强思政教育理论知识的深入学习,积极与同专业教师探讨研究统计学课程的思政元素,与思政教师交流学习教学技巧,将课程思政教育贯穿于课程教学培养全过程和各环节当中,真正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落细。另一方面,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加快医学统计学课程思政与专业课教育的融合速度,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医学统计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培养医学生的统计学思维及科研创新能力,着力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要培养素质过硬、思想合格的医学专业人才。

猜你喜欢
专业课医学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医学
医学、生命科学类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