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启示

2022-03-17 04:12:24张笑龙
关键词:历史事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史学

张笑龙

(天津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57)

重视历史教训是中国文化的传统,历史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有着基础性意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其内容主要是中国1840年以来的历史进程。该课程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以来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在了解国史、国情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从而坚定信心,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①参见本书编写组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第9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兴起于20世纪上半叶,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对于历史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若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不仅可以增强该课程的教学实效性,而且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们的获得感,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历史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都有其积极意义。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此问题作重点探讨。

一、从历史事实出发,客观地认识中国近现代史

历史事实是客观认识历史的首要前提,是科学认识历史的重要基础。马克思开创的史学理论是科学的理论系统,其宣扬的历史唯物主义,对历史事实颇为重视。马克思曾言:“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70—471页。马克思认为,人们总是在“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历史条件下创造历史,也就是说,人类的实践活动,会受到历史条件、历史事实的制约。

恩格斯在讨论黑格尔以来的理论发展进程时指出:“在自然界和历史的每一科学领域中,都必须从既有的事实出发。”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40页。在恩格斯看来,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历史科学,都必须从“既有的事实”出发来开展研究。从历史事实出发来认识历史,而不是从某些“观念”出发,应当是认识人类历史的前提条件。

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著《德意志意识形态》对此问题亦有精辟的论述,其在论及思想、观念、意识与现实生活、历史事实之间的关系时强调:“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甚至人们头脑中的模糊幻象也是他们的可以通过经验来确认的、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5页。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在理解历史上的观念、思想以及意识形态时,要从不同时期人们的“现实生活”出发,要以“实践中”的人的“具体经验”和“物质生活”为认识的前提、基础。

从历史事实出发,客观地认识历史,这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重要特征。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应当坚持从历史事实出发,从中国近现代的社会实践出发,这样才有可能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进程。一方面,在认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某一历史人物时,不能只看其某种言论,也不能只关注其某种著述中的某种表述,而要着重看其在当时特定的历史场景下所作出的具体的实际行动。在历史事实面前,才有可能更好地了解这一历史人物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另一方面,要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历程,应该大量地占有材料,即尽可能多地掌握近现代史上的具体史实,因为历史事实是认识历史的出发点,是客观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基础。

例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大革命的失败及其教训”这一问题的教学中,讲授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时,可以运用上述有关“从历史事实出发”的相关理论着重进行分析。在该问题的讲授中,要引导学生从中国20世纪20年代的历史事实出发,从中国共产党早期发展的历史事实出发,来认识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大革命兴起之后,随着北洋军阀势力的溃败,帝国主义列强不断地制造事端,企图对中国革命进行武力干涉。在孙中山先生病逝之后,国民党右派公开打击中国共产党及革命力量,使得大革命中形成的国共统一战线面临着复杂的局面。1922年,中国共产党二大决定加入共产国际,从而直接受共产国际的领导。在大革命中,由于共产国际及其在中国的代表并不真正了解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即上述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革命的干涉及国民党右派对国共合作的破坏),所以作出了某些错误的指导。由于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处于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社会及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缺乏深刻的认识,还不善于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因此难以摆脱共产国际的那些错误指导,这对大革命后期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在中共中央领导机关中占统治地位有着直接的影响。①本书编写组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第113—114页。通过引导学生了解20世纪20年代中国革命的上述相关历史事实,有利于让学生认识大革命失败的客观原因;基于对中国共产党早期发展的历史事实进行讲授,也会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大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

又如,在有关“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这一专题的教学中,也要坚持“从历史事实出发”这一原则。首先应该引导学生真切了解在大革命失败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所面临的艰难环境这一历史事实,即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运动遭到国民党的严酷镇压,党组织遭到破坏,大量中国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残酷杀害,全国陷入白色恐怖之中,革命运动走向低潮。②本书编写组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第120页。有了如上对相关“历史事实”的基本了解,才有可能让学生客观地认识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历史背景。在这一时期,以“占领中心城市”为目标的各地起义纷纷失败,而毛泽东领导部队转向敌人控制比较薄弱的农村地区,开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并且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一系列文章,系统论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理论。通过讲授上述历史事实,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深刻认识到毛泽东在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革命新道路的“革命首创精神”。③参见本书编写组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第122—124页。

二、从“整体”上认识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是一个在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迅速变化的时期,因此,应该从“整体”上对这段历史进行全面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重视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整体性”,并将其作为研究、认识历史的重要理念。马克思在作于1858年的《马志尼与拿破仑》一文中提到:“现代历史著述方面的一切真正进步,都是当历史学家从政治形式的外表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深处时才取得的”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450页。,就特别强调了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恩格斯于1890年在批评德国青年学者的学风时也指出:“我们的历史观首先是进行研究工作的指南,并不是按照黑格尔学派的方式构造体系的杠杆。必须重新研究全部历史,必须详细研究各种社会形态的存在条件,然后设法从这些条件中找出相应的政治、私法、美学、哲学、宗教等等的观点。”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7页。历史进程是社会生活中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对于历史上参与作用的多方面因素都要有认真的了解。恩格斯此论,对于我们从“整体”上认识历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922年,中国马克思主义者蔡和森在论述某一历史时期“政治”的变化与该时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时说:“一个时代的政治变化,有一个时代的经济变化为基础,所以近世政治史上的民主革命,不过是经济史上产业革命的伴侣。中世纪末,封建制度既成为新兴资本主义大企业的桎梏,所以被桎梏的资产阶级便起来推翻封建而建筑近世的民主政治。”⑥蔡和森:《武力统一与联省自治——军阀专政与军阀割据》,见《蔡和森文集》(上),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09页。按照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某一时代“政治”的发展变化不是孤立存在的,其以该时代经济的发展变化为基础。在认识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历程时,亦要特别注意社会经济的变化,以及其对于“政治”演进的影响。

李大钊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重要开创者,他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时,曾批评以前的历史认识只重视“政治”的弊端,说:“从前把历史认作只是过去的政治,把政治的内容亦只解作宪法的和外交的关系。这种的历史观,只能看出一部分的真理而未能窥其全体。”①李守常:《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见《史学要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4页。他还进一步指出:“人类的历史,乃是人在社会上的历史,亦就是人类的社会生活史。人类的社会生活,是种种互有关联、互与影响的活动,故人类的历史,应该是包括一切社会生活现象广大的活动。”②李守常:《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见《史学要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4页。在李大钊看来,人类的历史应当是包括所有社会生活的“整体”的历史,而“政治”只是“整体”社会历史的一个方面而已。李大钊的上述观点,显然与中国传统史学中只重视“帝王将相”的特征大不相同了。随着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中重视从“整体”上认识社会历史的观念与方法,很好地避免了传统历史认识中只重“帝王将相”的弊病,并且渐渐深入人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学的进展,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历史认识。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要坚持从“整体”上认识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历程。在引导学生认识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事件时,要从政治变革、经济发展、社会演变以及思想文化等多个方面全面地理解。这样进行历史认识,才会使客观认识中国近现代史成为可能;如此得到的经验教训,才或许能为我们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有益的参考。

例如,在关于“中英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这一问题的教学中,不但要介绍英国政府具体的侵略准备,而且要从经济、财政等多方面,让学生从“整体”上对鸦片战争前的中英双方有更多的了解。在分析战争之前中英双方的贸易状态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历史的整体发展和中英双方的经济贸易传统等多方面综合分析:英国的对华贸易长期处于“入超”,其虽然完成了工业革命,经济实力雄厚,但其工业产品却遭到中国“自然经济”及清王朝“闭关锁国”政策的顽强抵抗,因此在华销量并不是很大。英国殖民者为了扭转贸易逆差,以走私鸦片作为牟利手段,这一方面使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引起清政府的财政危机;另一方面,更是导致了“银贵钱贱”的后果,进而加重了中国劳动人民的负担。③本书编写组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第15页。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这样多方面、多角度的“整体”认识,可使学生更为全面地把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在“五四运动爆发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这一专题教学中,也需要大力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进行理解。从经济方面来看,20世纪初叶以来,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中国的产业工人人数已经达到200万左右,在这样的经济条件下,新的社会力量得到成长与壮大。从思想文化方面来看,五四运动之前的新文化运动在社会上有着广泛影响,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影响了当时的年轻一代知识分子,他们中的很多人逐渐接触到共产主义思想,成为之后五四运动的骨干力量。此外还有国际上的因素,如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带来的影响——给中国知识分子新的革命理论和革命方法的启示,以及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激起国内各阶层人民的愤慨,等等。④参见本书编写组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第94—95页。通过引导学生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了解,并从“整体”上进行综合分析,可以使学生较为全面地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

三、重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根据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人民群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毛泽东曾在批评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说:“教科书把群众的斗争只看作重要条件之一的说法,违背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无论如何,不能认为历史是计划工作人员创造的,而不是人民群众创造的。”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57页。在毛泽东看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看待历史,一定要重视人民群众的地位。在总结人民军队的历史时,毛泽东亦指出:“二十二年的人民解放军的历史证明,只要坚持了正确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保持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完全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任何强大的敌人都是能够打倒的,任何严重的困难都是能够克服的。”②《毛泽东军事文集》(第5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653页。毛泽东于此强调人民群众在军事战争史中的重要作用,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一贯思想。

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对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也较为重视。郭沫若谈到有关历史人物的研究与创作时说:“我的好恶的标准是什么呢?一句话归宗:人民本位!”③郭沫若:《历史人物·序》,见《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页。他撰写的有关屈原、王安石以及李自成的著述,都是在“人民本位”的观念下展开的。吕振羽于1949年曾提到:“历史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我们要了解劳动人民如何创造历史,他们的生活和斗争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必须从实践中去体会,从群众中去学习。”④吕振羽:《关于治史方法方面的零片意见》,见《史学研究论文集》,华东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6页。吕振羽此论,也明确强调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一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重要理论。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重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国史、国情。例如,在“抵御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这一专题的教学中,应当首先依据史实,向学生重点介绍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情况,如1841年广州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19世纪60年代太平军多次重创洋枪队“常胜军”“常捷军”,《马关条约》签订之后台湾人民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斗争,等等⑤参见本书编写组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第33—34页。。然后,在介绍上述史实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引导学生认识到,正是由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才使得中华民族屡遭磨难而不亡,进而引出教材中的另一重要问题——“义和团运动与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通过讲授1900年前后义和团运动的诸多史实,使学生明白,包括义和团运动在内的中国人民为反侵略所进行的斗争与牺牲,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灭亡中国的图谋。⑥参见本书编写组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第38—39页。

“重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这一理论,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其他专题的教学中也应充分运用。如在讲授“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时,可重点分析戊戌维新派脱离人民群众、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的因素;⑦参见本书编写组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第64页。在“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这一问题的讲解中,要明确指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敢充分发动、依靠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群众,因此导致了这场革命的根基相当单薄;①参见本书编写组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第87页。在指导学生学习“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专题时,应当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坚持动员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并带领人民广泛开展游击战争,这是全民族抗战能够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②参见本书编写组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第162页。

结 语

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人一直以来有着重视历史认识、历史教育的优良传统。早在20世纪20年代,李大钊就曾为人们介绍马克思的历史观,并结合中国与西方两个文化传统中的史学思想,将研究历史的任务修订为:“整理事实,寻找它的真确的证据”以及“理解事实,寻出它的进步的真理”。③李守常:《研究历史的任务》,见《史学要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73页。而运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来指导“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从历史事实出发客观地认识中国近现代史,从“整体”上全面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历程,并且理解人民群众在近现代历史发展中的地位,找到“真确的证据”,寻出“进步的真理”,把握历史的规律。

历史与现实人生的关系密切,现实人生终究会成为“新的历史”。因此,“历史观”对于“人生”的意义颇为重要。李大钊在北京大学授课时曾指出:“历史观者,实为人生的准据,欲得一正确的人生观,必先得一正确的历史观。”④李守常:《史观》,见《史学要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页。“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一方面有助于大学生“历史观”的养成,另一方面对于培养广大学生的“人生观”亦有重要意义。而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指导,从历史的维度塑造学生的“人生观”,也可以进一步强化该课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和意义。

猜你喜欢
历史事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史学
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生成:事实、价值与情感
学习论坛(2023年1期)2023-04-29 00:44:0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企业导报(2016年12期)2016-06-17 16:41: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14期)2016-06-08 13:56:09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
科技视界(2016年1期)2016-03-30 13:58:53
史学漫画馆
史学漫画馆
有关“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的教学反思
当代史学的转向
史学研究纵横谈(上)
军事历史(2003年1期)2003-08-21 06:3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