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外合作办学下“课程思政”体系建设

2022-03-17 00:30齐林石晶晶鲍楠徐礼胜
教育现代化 2022年14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办学思政

齐林,石晶晶,鲍楠,徐礼胜

(东北大学 医学与生物信息工程学院,辽宁 沈阳)

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对推动我国办学体制改革,拓宽人才培养途径,促进教育对外开放发挥了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高等教育需求。中国政府对中外合作办学实行“扩大开放、规范办学、依法管理、促进发展”的方针,鼓励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中外合作办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中外合作办学是指中国教育机构与外国教育机构依法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教学活动。

2016年12月,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不断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17年9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首次提出“三全育人”中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掘各门课程中的德育内涵,加强德育课程,思政课程,注重学科德育,课程思政。”2017年12月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到“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效统一。”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第一章第5条规定:“中外合作办学必须遵守中国法律,贯彻中国教育方针,符合中国的公共道德,不得损害中国的国家主权、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第四章第30条规定:“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应当按照中国对同级同类教育机构的要求开设宪法、法律、公民道德、国情等内容的课程”。

因此,中外合作办学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实施形式之一,没有任何特权不参与“立德树人”的教育过程。国家既有宏观的政策规定,又有行业准入要求,明确了中外合作办学课程体系设置的基本要求,但中外合作办学需要为其“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设定具有针对性的设置标准以及特色规范[1]。

一 中外合作办学下“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挑战

目前,中国普通高等院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大致有5种模式:①国外院校在中国成立独立的学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②中外高校成立联合学院或系(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即中国的大学与国外的一流大学进行联合办学,成立一个新的下属学院;③中外高校共建双学位项目(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如东北大学与英国邓迪大学合作举办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双学位项目;④中外高校校际项目合作,即不同中外高校学院之间的学生进行1-2个学期的交流,作为国际交流生,学分互认;⑤中国大学在海外开设分校。可见中外合作办学在空间(国内、国外)、时间(根据合作协议规定,在国内学习2-3年,在国外学习1-2年)、办学主体、教学目标、使命愿景等方面均有其特殊性。但是目前总体来说,第4种模式属于中外高校的校际合作,要求较为宽松,第5种模式现在处于试水阶段。因此,前3种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是中国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主要形式,教育部对此有严格的准入要求,并且定期开展办学评估,最低门槛要达到《教育部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的“四个三分之一”要求:“引进的外方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应当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部课程和核心课程的三分之一以上,外国教育机构教师担负的专业核心课程的门数和教学时数应当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部课程和全部教学时数的三分之一以上。以该外国教育机构名义在国际上招聘的教师,其水平应当获得外国教育机构和中国教育机构的认可。”在这种严格标准要求下,使得参与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大部分专业课程都要由合作外方高校委派外方教师来进行讲授,学生要花大量的时间与外方教师进行交流。此外,有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采取“2+2”或者“3+1”模式,学生们有1-2年的时间要到外方高校开展学习。

“课程思政”建设不是新增一门课程,也不是单纯局限于思想政治课程,而是各专业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教育同行,形成全局性的协同教育局面。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在引进和充分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也受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思想文化、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的影响。中外合作办学的国际化氛围会让一些学生对西方文化产生崇拜,造成一定程度的信仰危机、价值观偏移,在专业课授课过程往往形成专业技术领域和思想文化领域的“西方中心论”观点[2]。在新冠疫情全球大蔓延的背景下,受各国防疫政策的影响,外方教师往往无法来华授课,而是在外方高校所在国开展远程线上授课,在复杂国际环境影响下和国际媒体带有多元意识形态的单向宣传下,外国人士往往无法全面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这也对中外合作办学教学工作带来很多无形的挑战。

虽然“课程思政”与传统的“思政课程”只是颠倒了一下词语顺序,但是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东北大学丁义浩教授提出要打破三个误区[3]:“①要打破‘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程’同义转换的误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效的系统性延展;②要打破‘课程思政’是思政元素简单嵌入各门课程的误区,实现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的有机融合;③要打破‘课程思政’是对各门课程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功能消解的误区,实现全部课程的价值彰显。”如果在专业课程讲授过程中强行加入“思政元素”或者“用力过猛”,往往会适得其反,产生“低级红、高级黑”的效果。尤其在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师生往往兼用国内外社交媒体,稍有不慎,有些举措就会在国内外媒体上广泛传播,并有可能发酵成网络舆情。

目前,国内高校针对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较少,往往集中于中外合作办学下“思政课程”的建设思考[4],或者关注于中外合作办学中中方课程的“课程思政”的建设[6-7]。近两年,也有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人才培养全过程中[5],但是往往简单将西方的普世价值教育和博雅教育的理念等同于国外的“课程思政”和“思想政治”教育,认为中外高等教育在这个方面有共识,进而可以进行中外“课程思政”的直接融合,并针对中外合作办学的特殊性提出较为宽泛的加强“课程思政”的一些措施。

二 浅议中外合作办学下“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一些举措

由于目前大多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以某一本科专业为基本单位,因此基于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的“课程思政”建设往往要与专业体系建设同向同行,因此要从专业建设角度做到统一认识和顶层设计,而不能单单着眼一两门课程以“装点门面”。在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中,既要做到“以点带面”更要做到“以点串线”,真正做到“三全育人”。

在中外合作办学“四个三分之一”要求下,专业课程的绝大部分都要由国外合作高校在职教师讲授。目前,在中国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国外高校往往来自西方发达国家,其在教师招聘过程中是比较严格的,教师在进入高校后要经过严格的入职培训。在其后开展教学工作过程中,高校的教学质量监控部门会持续反馈教师教学效果,不断为教师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帮助教师掌握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技术,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8]。尤其是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国外高校,为了吸引更多的国际学生就读,就要面向来自不同种族、不同宗教和不同文化的学生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因此外方高校教师在“哪些可以讲、哪些不可以讲”上往往更有经验。但是让外方教师接受中方的“课程思政”理念还是需要一定过程,但可以在外方教师来华授课时,加强中外科教文化交流,把合作办学当成外国人士认识中国的一个窗口,讲好“中国故事”,让外方教师实地了解中国文化、中国国情和中国人民。“百闻不如一见”,通过外方教师在华期间的亲身经历,“消解偏见,增进友谊”,这样在外方教学环节中会起到正向促进作用。尤其是有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采用“2+2”或“3+1”模式,学生有1-2年需要远离祖国在国外学习,如果外方专业教师来过中国并对中国留下很好的印象,那就可能起到亲善大使的作用,对于在国外学习的中国学生也会起到积极正向的作用。此外,在外方教师讲授课程中往往会设置中方共建教师,作为外方教师和中国学生的沟通桥梁,承担课业答疑、中外师生沟通和辅助外方教师开展教学等工作,中方共建教师也可以在其工作范围内积极考虑融入各种思政元素。

在中外合作办学“四个三分之一”要求下,中方教师讲授的课程也占有重要环节,比如数理基础课、思政课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往往由中方高校选派老师讲授,一般采用双语教学和全英文教学。由于是由中方老师讲授课程,在“课程思政”方面往往比较容易开展,通过在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及教学考核等方面的多种形式设计,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方式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科学精神、科学素养以及母校精神等课程思政元素。此外,针对不同的本科专业,可以提炼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元素,以作者所在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为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一门工程与医学相结合的工科专业,因此可以在普通工科专业的基础上对“课程思政”的内涵进行扩展,考虑挖掘学科交叉、人文关怀、医学伦理等多元化的“课程思政”元素。

此外,应当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和党团建设的“课程思政”教育作用,针对中外合作办学的特点,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在传统活动模式基础上积极开拓。比如,开展跨文化融合的教育,在面对多元文化既冲突又融合的大时代背景下,帮助学生深入认识、积极面对和快速适应中外多元文化环境。在实习实践环节,可以在寒暑假组织学生开展国内外的游学、支教、志愿者活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加深学生对国外和国内不同层面的风土人情的了解,尤其是对祖国国情的了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和投身祖国建设的情怀。

三 结语

本文分析了中外合作办学课程设置的特点和特殊性,以及在“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中存在的误区与困难。结合作者自身教学经验,提出了若干在中外合作办学课程体系构建中,加强系统化的“课程思政”建设的举措建议。但是,中外合作办学下中外专业课程的融合中,如何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仍然存在很大挑战,仍有待在不断实践中逐渐摸索。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办学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思政课“需求侧”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