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越
(华中农业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0)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1]。当前,我国正面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部环境波诡云谲,国内发展需求旺盛,党中央提出了“六稳六保”战略方针,其中“稳就业”摆在第一位。教育部《关于做好2021 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强调,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就业工作任务艰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2]
当前,“95 后”乃至“00 后”已成为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群体,此部分学生群体成长环境较为良好、家庭经济条件相对宽松、性格特点鲜明、时代特征明显,由此导致新时代高校就业工作面临着新情况、新要求和新挑战。本文结合新时代高校工科学生的就业特点,基于高校就业工作的实践探索,立足新工科建设大背景,提出高校就业工作的改进策略。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学生已不再满足于本科毕业学历,进一步深造的意愿强烈。以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为例,近三年本科毕业生就业意向摸底中选择考研的同学占比均超过一半,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2019 届、2020 届、2021 届选择考研的学生比例分别为60%、66%、75%;同时保送攻读研究生学历竞争日趋激烈,其中不乏新生入校就以保研为目标的案例。不仅如此,课堂上专业教师也更加赞成学生选择考研,同时大部分学生家长也对学生考研表示高度认同和支持。
以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为例,近三年工科学生就业集中于长三角经济带、珠三角经济带及长江经济带,选择一线城市是主流,同时新一线城市以就业机会增多、发展加快、安家落户补贴人才政策优惠、房价相对较低等优势对工科人才的吸引力逐渐增强,以往一线城市对人才的绝对吸引力正逐渐减弱。同时,越来越多的工科学生选择到“一带一路”沿线省份、西部地区就业,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支撑。
工科学生就业的行业、岗位与专业相关度较高,大部分工科学生不愿意放弃专业,希望从事专业相关的工作行业和岗位。近三年,工学院本科毕业生就业行业主要集中在以设计和研发为主的新型制造业。随着传统工科向新工科转型升级,一些新兴产业及传统产业的转变都需要大批量的新型工科人才,特别是智能制造业,如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机器人、云计算等,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契合专业知识、接轨国际前沿,对工科学生吸引力强烈。
根据麦可思《华中农业大学2020 届本科生就业质量报告》,校内招聘会是毕业生协议就业签约的主要渠道,另外通过专业求职网站、直接向企业申请的比例也较高,这三种途径是毕业生成功签约的主渠道,合计占比77.43%。工科学生就业渠道与全校学生趋向一致,从现实来看,学生参加企业进校开展的专场招聘会或双选会相较于回生源地求职或赴校外参加招聘会的积极性更高,签约成功率也更高。近三年工学院本科生毕业生协议就业中签约进校招聘企业比例占约八成,这与资源获取便利性有关,也给了高校就业工作积极邀请企业进校以反馈与信心。
“慢就业”也逐渐成为工科学生的主要就业特点,主要表现为毕业不急于就业,学生选择更加趋向多元化,例如考研失利拟再次尝试、准备国家公务员或事业单位考试、计划“间隔年”、进行创业考察或从事支教活动等等。社会发展进步,竞争激烈,学生家庭经济环境宽松、家长保持支持态度、社会对“慢就业”现象的接纳度和容忍度增高等等,都是导致“慢就业”热的原因。
基于以上特点,可以看到近年来工科学生的就业工作存在进步空间,同时也面临挑战。高校在此方面也做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以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为例,近几年学生的就业落实率与学生对就业工作的满意度评价均处于高位水平。
坚持就业工作党委书记负责制,成立全体领导班子参与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一盘棋”统筹协调大学生就业工作。每月召开党政联席会议及教职工会议研讨就业工作。建立就业奖励制度,制定《促进就业工作奖励办法》,对就业工作成效显著的班级和班主任予以表彰嘉奖,形成全院促就业的氛围。加强对就业工作队伍的指导与培训,积极动员和鼓励就业工作全员化参与,并加大教职工的指导与培训,增强主动性与指导水平。开展“工学之星”评比,在毕业生中选取就业先进典型,形成“人人促就业”的“朋辈团体”支持系统。
完善企业信息库,根据往届毕业生就业去向建立包括上市公司、国有企业、行业龙头企业等在内的百余家企业分析表和信息库,分析就业单位用人需求,分门别类地、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就业单位和岗位。密切校企联系,拓展就业市场,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密切与用人单位的联系,拓展走访企业、邀请企业进校招聘、成立企业班、开展校企联合培养等合作形式。
点面结合开展就业指导工作。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开展“职业定位和选择”“简历制作”及“成功面试”等求职讲座;举办就业专题、考研专题动员大会,注重从求职准备、考研准备、考研调剂等方面为毕业生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和方法支持;举办生涯规划大赛、简历制作大赛等比赛,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练;开展企业实习参观、高校交流、国外交流等生涯规划活动,帮助同学通过实践了解就业信息;举办优秀毕业生经验分享会等等,引导学生尽早明确择业意向、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科学制定就业目标、积极开展求职活动。面向个别同学,利用“周五有约”等平台,提供一对一个性化指导。
建好队伍,依托“信息员-班级-辅导员”“学生党员-学生党支部-辅导员”和“就业委员-班长-辅导员”的三项三级组织架构体系,及时发布就业信息,掌握就业进展,及时发现并解决毕业生中存在的各项问题。构建包含求职意向、报考院校、求职困难、签约信息、违约情况、未就业原因等信息的就业台账系统,实时了解毕业生就业进展。针对就业困难学生群体,分门别类地开展就业帮扶工作,经济困难予以补助、学业困难予以帮扶、心理困难予以疏导等。
2016 年“新工科”概念得以提出,自“复旦共识”和“天大行动”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对新工科建设内涵和行动的探索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学术界对于“新工科”定义的探究从未停止,时代进步,“新工科”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更迭和丰富。但成为共识的是“新工科”的“新”主要体现在新理念、新要求和新方法。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积极应对变化、主动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的卓越工程人才[3]。新工科建设对高校就业工作带来了新的启示和要求。
3.2.1 就业工作端口前移,生涯教育贯穿全过程
新时代高校学生素质化教育程度高、信息获取手段丰富,学生思想活跃、个性化强烈、选择多元,传统的就业指导方式已不能满足学生需要。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需要端口前移,从学生入校开始,告知学生科学的决策方法和思考方式,提供全面的就业和生涯支持信息,帮助学生思考未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有计划地进行能力提升、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就业去向,减少盲目就业或跟风考研等现象。
3.2.2 改善就业结构性矛盾,提供优质就业服务
现阶段高校工科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毕业生就业比较顺利,但高质量就业仍需加强,“就业难”是高质量就业难;进校招聘企业络绎不绝,但知名大企业仍需开发;工科女生就业相对困难,隐性就业歧视仍然存在;西藏等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困难等等。高校应侧重于开发高质量就业市场,吸纳新兴行业、重点城市等满足学生预期的企业进校招聘,针对就业相对困难群体提供“靶向”指导,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
3.2.3 回应时代需要,培育工科学生核心竞争力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制造业的发展,传统的工程教育也在逐步向新工科教育转变,高校应当紧跟时代需要,着力培育工科学生创新这一核心竞争力,增强学生创新创造能力。高校可以以科技创新训练和比赛为抓手,吸纳学生进入科技创新实验室,组成科研兴趣小组,配备指导教师,开展日常科技创新训练,积极组织工科学生参加学校、行业及国家级各类比赛,以赛促学、以赛代练。
3.2.4 满足就业时代特征,为多元化就业提供支持
针对新时代工科学生的不同就业需求,开展多元化就业服务。针对就业的同学,积极联系企业,特别是高质量、高层次、与专业契合度较高的企业和岗位来校招聘,全面收集就业信息,建立高效、便捷、畅通的就业信息渠道。针对考研的学生,加强复习指导、督促和心理建设,提高考研命中率。针对考公等学生,定向开展公务员求职技能培训、模拟考试等活动。
3.2.5 制定个性化成长方案,为慢就业学生保驾护航
针对“慢就业”现象逐渐增多的现实情况,应制定工科形式个性化成长方案,不盲目督促全体同学就业,也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放任自流。了解“慢就业”学生的个人情况和意愿,分门别类地开展引导和支持工作。强化“三全育人”工作理念,协同班主任、辅导员、家长、朋辈等各方力量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建立成果导向型就业工作评价反馈改进机制,了解市场、家长、毕业生对学校就业工作的评价,持续改进高校就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