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梅
(重庆工商大学金融学院,重庆 400067)
Outcomes-based Education(成果导向教学,后文缩写为OBE)是Spady 在1981 年提出的,10 年后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我国2013 年被接纳为“华盛顿协议”签约成员,并于2016 年6 月转正,提倡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工程教育改革,我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修订贯穿了OBE 教育理念。2016 年之后产生了较多研究成果主要是围绕理工科课程,开展以提升学生技能的成果导向的反向设计教学改革。2019 年教育部、科技部等13 个部门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四新”建设。其中,“新文科”的理解是多层次和多维度的,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分类中的“人文社会科学”,也称为哲学社会科学,具体又分为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其中社会科学包括法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所以经济学下面的金融类大专业属于“新文科”的范畴。但是新文科的“新”体现在人文精神的主题变化上、学科的融合交叉上、教育方式和学习方法上。在这个前提下探讨将OBE 教学理念应用于“公司金融课程”,同时,现在教学“探索实施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教育,推动形成‘互联网+高等教育’新形态”,在这个背景下展开“公司金融”课程利用互联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公司金融”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就理论内容而言,资本结构理论就包含了莫迪格莱尼、米勒(Modigliani&Miller,1958;Modigliani&Miller,1963;Miller,1977)、夏普(William,1964)等多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理论成果,部分理论理解难度大,需要学生投入时间学习。就方法和实务内容来说,课程中的投资决策方法、股票和债券的价值估算、公司价值的估算、资本成本的计量等不仅要学会方法还需了解现实并能用方法进行决策,对学生的数理知识和逻辑思维、甚至实务知识要求比较高。公司金融内容随着金融市场动态变化,也要求教学思路和内容必须与时俱进,时刻关注市场演变等,也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较高要求。
“公司金融”主要面向大二经管类学生,专业包括金融大专业、国际商务等。经管类大二学生一般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大学课程缺乏过程考核,所以没有硬性约束,这个阶段高中学习惯性应褪去,原来都是外力约束下的学习,自主学习规划能力弱,学习主动性不高。第二,大二学生刚刚开始学专业基础课,“公司金融”作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同步开课,专业基础薄弱。经管类专业很多学生是文科背景,数理基础较弱。第三,预习考核缺乏,学生自主性不高,学生的预习率低,甚至低于20%,除了主动性不足,还有可能是部分知识难度大,学生不愿意或者不能及时和教师沟通、答疑,就放弃预习。第四,课堂教学中,师生有互动,但是学生对知识的真实把握程度难以把握,也不能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调整授课重点。第五,学生习惯被动学习,无作业不复习,有作业才复习,但是一个学期教师只收两到三次纸质作业,一到两次讨论作业,课后巩固不足。
“公司金融”课程的特点,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数理知识和专业知识基础,并且在学习过程中高投入。但是学生现状满足不了上述需求,所以基于这一点,首先应该将学生吸引到课程中来。
“公司金融”课程理论课需要学生有理论基础铺垫,实务课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实务知识,但是学生的能力与课程的要求有差距,正是这种差距造成了教学效果不理想和学生收获不大。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处于帮学生构建学习的主体位置,并且需要结合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调整课前、课中和课后安排。
通过对“公司金融”课程组教师的调研,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根源在于:第一,课程考核不合理,过程考核占比低,只有30%,而且分数缺乏客观性。其次,限于沟通渠道,师生沟通受阻;或有沟通渠道但教师引导不足,课堂互动不足,无法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第三,课前、课中、课后教学资料和手段落后,如:课前预习资料不丰富,形式仅限于课本,配套习题、案例等不足。
金融大专业以“开放办学、能力导向、特色发展、以人为本”的专业理念指导下,培养掌握现代投资理论、熟悉金融市场操作技能的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分解到“公司金融”课程应该以提升学生的融资决策、投资决策和股利分配决策能力为目标,除掌握基本的MM 理论等基础理论,重点提升学生实务分析能力和相关文本撰写能力。通过学习,能够掌握并应用价值估算相关知识对有杠杆公司、投资项目进行估值,能运用证券估值模型知识进行证券投资分析;能够从理论上深入地理解公司在融资中资本结构相关理论及股利政策理论,为深造学习做好基本理论铺垫也可利用知识指导制定公司相关政策;能够利用投资和融资决策知识进行可行性报告、投资评估报告的效用和费用分析。此外,通过教学改革锻炼学生的知识探索和创新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主要进行了三个方面的创新探索与实践:第一,转变课程考核方式,变课堂和课后考核为全过程考核,实现考核和全过程教学的统一。第二,疏通师生沟通、交流渠道,建立学生最习惯使用的企业微信群,课前课后实时沟通,课上采用长江雨课堂实现及时沟通互动。第三,完善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内容,完善配套教学资源。
以往课程考核,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平时成绩包括点名10%、课堂表现20%。缺乏课前预习、课后实务知识讨论的成绩比率。期末成绩比重过高的结果是学生对过程学习的不重视,平时学习主动性不高,所以应加强平时成绩比重到50%,增加预习的比重,占总成绩的20%,包括课前预习及课前小测;课堂回答问题占10%、课后作业及微信群案例讨论分别为10%。课程考核方式的转变需要配套课程教学大纲的完善,“公司金融”已经完成线上课程录制,结合录制内容,课程制定了详细的课前预习内容,完善课堂互动题、课后作业及课程案例讨论。
良好的沟通首先需要渠道,采用学生不喜欢的、不习惯的渠道是不妥的。比如:以往教师喜欢留邮箱或电话给学生,邮箱沟通操作不便,每学期沟通次数不超过10 次,电话沟通太直白,这种渠道学生除了请假基本不做课程沟通,价值观引导有限。目前全校师生均已加入企业微信,每一个学生联系方式都可查询,可以迅速实现组群,学生使用率高,操作方法熟练掌握,所以选择建立“公司金融”企业微信群。虽然渠道打通,但是群里除了老师布置作业、分享资料等基本无人发声,为了培养学生讨论的习惯、引出讨论的议题,课程组会在每一章节内容当中分享与课程相关的政策文件或热门事件,并提出两到三个与该章节有关的问题,供学生发表观点。目前课后讨论实现了群里不冷清,每个学生的回复老师都及时反馈,对于学生的参与行为给予课后复习成绩和口头表扬等方面的正向激励,鼓励学生参与。
3.3.1 完善课程框架,录制“公司金融”网课
国内“公司金融”课本众多,内容框架及章节次序有差异,国外“公司金融”案例和最新科研成果内容更胜一筹,依托单一课本,讲解难免偏颇,综合国内外教材完善授课大纲、梳理授课内容,根据学生需要讲解。
课程难度较大,学生看课本有难度,所以“公司金融”课程组结合授课学生的特点和授课大纲的需要,录制了符合经管专业本科生的“公司金融”网课,内容比较详细,共完成超过750 分钟。其中,分了很多个小的知识点,最长不超过20 分钟,防止其成为学生的负担。
3.3.2 利用“长江雨课堂”完善课程资源
“长江雨课堂”有很多在线课程可以使用,需要数理基础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可以分享视频链接给学生,帮学生克服数理基础薄弱问题。如:虽然大学开设了概率论,但是和“公司金融”同步学习,在讲授投资组合中有关协方差、方差的知识时,学生认为难度大,将“雨课堂”合作的相关知识视频链接跟学生分享,课前对数理基础知识完成学习,降低了授课难度,提升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程度。
为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授课PPT中设置课堂互动题目,及时反馈正确率,实现有效互动。授课过程中通过学生的投稿、弹幕和学生对懂和不懂的点击,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反馈。
3.3.3 通过案例嵌入思政
通过调研发现学生对实务知识非常感兴趣,实务案例资料的准备和体现形式非常重要,在授课过程中对理论发展历史的合理嵌入,在课后和学生分享实务事件,引导学生发言讨论,并进行总结发言。形式友好,而且可以于无形中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导。
课程考核方式的改变,尤其是平时成绩占比的提升,调动了学生课前、课堂和课后学习参与的积极性,提升了学生预习的比率,从原来的20%以下达到70%左右,课堂到课率基本都在95%以上,课堂互动问题的参与度97%以上,课后讨论参与率已经达到50%以上。沟通渠道的打开和内容引导,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后案例分享,学生积极发言,一个问题的讨论基本可以有50 条留言,比原来翻了6 倍。课程框架内容的完善、配套资料的整合,提升了学生对于教学的满意度评价,从平均得分90.5 分,提升到92.7 分。在线课程资源作为预习资料,反馈是:带动画的解说比课本有吸引力,看视频没看书那么大压力,比较难的部分,课本和视频结合,提升了预习的兴趣、降低了预习的难度。另外,课前预习PPT 资料以及课后案例讨论资料、习题库等的配备完善了课程配套资料,形成学生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的教辅和考核的协同,学生投入了注意力,收获自然提升。
教学成效获得校内外专家的肯定,目前课程2019 被评为校级一流本科课程,课程团队已获得两项重庆市教委课题和多项校级教改课题。课程团队成员在省级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获得二等奖,校内竞赛曾获得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
课程目前在课程考核方式的多样化方面还有待改善,期待引入“以赛代考”等模式,为满足学生需求,进一步考虑校校合作开设课程,校企合作让专业人士进课堂开展讲座等。未来,为提升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考虑建立虚拟实验室,将投融资决策进行模拟操作,提升学生对专业技能掌握的熟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