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2022-03-17 02:54强登峰
读写算(上) 2022年4期
关键词:道德法治创设

强登峰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强登峰

(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甘沟中学,甘肃平凉744000)

初中道德与法治这一课程理论性、综合性与德育性的特点明显,在教学中教师如果照本宣科往往就容易给人以说教之感,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一学科的特点要求教师要能够从多维度、多元化的角度出发,以不同的形式展示教学内容,情境教学法容纳性较强可以满足这一需求。教师可以将案例故事、趣味游戏以及多媒体视频都融入情境中,或者是依靠其展开情境创设,这些都能将枯燥的、理论性较强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虽然当前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了情境教学法,但是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情境教学流于形式导致实效性不足、教学基本点掌握不足,盲目选择教学情境以及情境导入过于生硬等等。这些都影响了情境教学效果的发挥,阻碍了其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推动作用,因此本文对其展开了研究与分析。

情境教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通过创设有色彩、有具体内容的情境,引导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促进其进行情感体验,进而掌握理论知识的教学方法。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青春期,心理敏感且脆弱、道德意识建立但不健全是其主要特点,这一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至关重要。如果在这一时期学生不能得到严格的行为规范管理以及思想道德教育,必将对其未来成长产生不良影响。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并通过有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更多的道德规范,掌握更多的法治要求,实现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情境教学法中通过仿真情境的模拟促使学生的思维被激发、情感被点燃,学习的主动性更强,进而实现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价值

(一)助力学习兴趣的激发

同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相比较而言,初中这一课程的内容理论知识更加深刻、理论性更强,需要学生记忆的内容也更多。这就导致了很多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这一课程产生了偏见,认为只需要死记硬背就可以,无须在这一课的学习上投入过多的时间与精力。初中阶段正是一个人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树立的关键时期,此时个人品德与学习态度都同其今后的道德修养、法律意识的建立密切相关。因此教师要注重这一阶段的教学工作,更要激发起学生对这一学科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给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情境教学正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引入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促使学生在其中更好地理解知识点。教师也可以将课程讲解的内容编排到情境之中,要求学生在情境中模仿、思考与探究,有效实现了对学生学习兴趣与动力的激发。尤其是在特定情境中分析事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一过程中往往发挥得淋漓尽致,助力了教学效果的增长。

(二)促进理论知识与道德素养的同时培养

道德与法治这一内容的开展不单单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应对应试教育,更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载体。通过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学生可以提升自身的是非辨别能力、法治意识、道德品质,并树立其正确且高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例如在学习一些与道德相关的理论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过情境创设或模拟的形式列举一些生活中的不文明现象,还可以邀请几名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这样一个简单却相对枯燥的知识点,就不再是以说教的形式展示出来,而是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们传递了爱护环境、遵守纪律以及助人为乐等社会道德。如此教学不但让教材中静态知识点动态化地展示出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并且还立体化实现了对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实现了双重教学目标。

(三)增强初中生的道德修养与法律意识

初中生经过了多年的学习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厌烦,并且青春期的学生也往往追求个性化、自由化,要冲破框架、规矩的束缚。而教师和家长则在提示哪些是中学生应有的行为、哪些则是被严格禁止的。在经常性说教中,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这一课程的好感消失。实际上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判断能力,其否定的并非这一学科,更不是其中的内容,如果教师可以采用别样的方式展示与引导学生学习,其还是乐于接受与探究的。而情境教学法就是良好的选择,其将那些条条框框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言行的要求以真实情境的方式展示出来,让学生通过剧情的创设、角色的扮演、视频的欣赏等实现了对知识的理解与接受,对增强初中生的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有重要作用。

二、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

(一)情境教学流于形式,实效性不足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而言,情境教学法对教师的专业能力、综合能力、课堂掌控力组织力等提出更高的要求。部分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中知识点的把握不准确,且缺乏丰富的课外知识以及对时事的洞察力,影响情境教学的效果。情境教学法虽然有所应用,但是实效性不足,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不切合实际,也难以驾驭课堂教学,不能发挥出这一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激发作用。

第二,创设教学情境应用的素材不佳,不能选择符合教学知识点或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素材。这就导致了课堂中多媒体资源应用了、图片视频也观看了,看似进行了激励探讨,但是学生们的真实收获不大,课堂教学效果相对较低。

(二)部分教师对教学基本点的把握不足,盲目选择教学情境

备课是教师重要的工作内容,其要将下一节课的知识点结合学生的水平与认知特点展示出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良好掌握创设情境的难度,过高与过低都不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增长,要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原则。如果不顾学生的学习能力强制性要求学生理解或记忆某个知识,必将影响课堂教学实效。

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部分教师不能对教学内容有精准把握,在选择材料或案例时盲目使用一些教学情境,也不管这一情境是否符合本班学生的特点,从网络上搜集一些教案或教学设计盲目套用。这种拿来主义的行为不但没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而且没能良好地传递教学知识点,课堂上教学气氛沉闷、师生互动不足。还有些教师的业务能力有待提升,创设情境应用的视频长达20分钟,不但造成了学生的疲劳,也未给教学知识点留下充足的分析与思考时间,还导致了教材重难点难以区分。很多学生的注意力被视频吸引,不利于提升教学实效。

(三)教学情境导入生硬,缺乏对情境的升华

部分教师在应用情境教学法时仅仅是导入了这一情境,未能将教材知识点良好地融入其中。还有部分教师创设的情境与教学内容相去甚远,却硬要导入,在知识点引进的过程中过于生硬,衔接度不足,课程教学也因此出现了不流畅的问题。带给学生的感受就是非常突兀地出现了某个情境,学生自身的代入感就较差,这也就难以实现情境教学的初衷。

部分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会关注自己选择的案例、创设的情境是否典型,是否与学生的实际学情相匹配。但是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为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就难以将这一情境进行进一步地解释与延伸。而作为学习者进入与接受这一情境是需要一定时间的,教师强行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总结、归纳,缩短了学生思维的时间。没有给学生的创新、创作留下充足的空间,学生对这一情境以及涉及的知识点了解还不足,强制性地进行总结会影响其对课程的兴趣,也影响教学效果。

实际上很多教师在进行课堂小结时,往往是按照教材对课本知识进行归纳,促使学生建立起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而对于教学情境的总结、升华,很多教师都忽略了,这样就导致学生难以理解知识点与情境之间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情境,学生也难以用相关知识点分析与思考,导致“学以致用”难以实现。

三、情境导入教学方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

采用情境教学法组织开展教学活动,能将教材中平淡的文字陈述以一个生动形象且真实的情境展示出来,促使学生进入这一情境并良好地掌握相关知识点。学生可以在情境中良好地感知教学内容,进入到教师预设的课堂学习中,进而实现教学目标。

(一)情境导入

想要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实效,实现中学生道德素质、法治意识的培养,教师在采用情境教学法时就要注重其首个环节——情境导入。这一环节至关重要,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学习需求,更要同讲授的教材内容密切相关,起到良好的导入作用,吸引学生主动投身于后续知识点的研究与分析中。

例如在学习《创新改变生活》时,教师为了让学生快速进入到学习状态,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智能家居》的视频:当人们回到家中热水已经自动烧好,取暖设备自动开启;并且通过各种智能家居设备还可以及时了解身体健康数据,云服务后台还会及时提醒体检或就诊;智能门锁会汇报当天的访客情况,也可以在无人时自动签收快递;智能电灯还会自动出示本月耗电量,并且还可以给出一个更合理的用电方案。这种现代化、智能化以及先进化的生活方式吸引了学生的目光,同时也意识到了创新的重要性,了解到生活需要通过自身来改变。通过这样的情境导入,既符合教学知识点,同时也与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相匹配,可以将学生带入到后续知识点的教学中。

(二)情境认知

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逐渐变得抽象,难以理解,实际上很多知识点即便是教师再三讲解与分析,部分学生依然“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对教师而言,将抽象的知识点具体化、将复杂内容简单化就成为教学的重难点,通过情境创设提升学生的认识能力,增加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就成为了教学方法的重要目标。

例如在学习《参与民主生活》这一内容时,很多学生对民主权利的实际应用缺乏清楚的认知。一些学生认为民主权利仅仅存在于教材上、书面上,现实生活中根本没有自己应用权利的机会与平台,尤其是自己作为一个未成年人,更是没有“用武之地”。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与认知这一知识。公民具有选举权、监督权与民主决策权,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检举监督的情境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以真实的情境加深学生的认识。具体而言,其情境可以创设为某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存在营私舞弊的问题,当其被群众发现后则立即被人向纪检部门举报,并且还有群众发挥了媒体的作用曝光了这一行为。有学生在这一情境中扮演群众,有学生则扮演政府机关人员,还有一名同学则扮演纪检委工作人员,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公民是如何行使权利参与到民主生活中的。抽象的理论知识经过情境化演绎形象且具体地展示出来,一方面实现了教学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还增添了课堂趣味性,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情境理解

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的教学不但要让学生了解与掌握一些理论知识,更要促使其将所学内容在实践中落实。在实际生活中规范自身言行,一切遵照道德行为标准实施,促使学生切实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具体而言,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到生活实践中开展有意义的活动,这样也便于学生对情境的理解。结合教学目标与内容,给学生设定一些具体问题,而这一问题的解决是需要学生通过实践调查与分析找到答案的。然后教师多列举几个类似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既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增强对知识应用能力。当学生在分析一些问题时教师可以从旁给予适当地引导与支持。如果在探究的过程中出现了矛盾,教师更应当鼓励学生深入探究导致矛盾的原因,鼓励其从中反思与分析,这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与思维能力。初中生本身就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因此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一旦吸引了学生就实现了一部分目标,然后促使学生自主地对相关理论知识展开分析。也正是由于这一问题才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了教学效率的增长。

(四)情境运用

通过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最重要的是提升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帮助其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作为教师要充分地利用好情境教学的作用,利用这一方式实现理论知识传递与素养培养的目的。让学生能够在掌握课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将其应用在现实生活中,解决现实问题,促使学生的言行更加规范化、道德化。

例如在学习《与规则同行——以礼待人》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以情境再现,让学生能够做到礼貌待人。依然可以用角色扮演的方法构建情境,此时可以采用默剧的方式进行,公交车上每个人扮演不同的角色,有老、幼、残、孕不同人群代表,也有疲惫不堪的上班族,然后可以就一个座位引发让座竞争,大家互相体谅,礼貌待人。又如在向自己的家人介绍自己的朋友时,要先向长者介绍自己的朋友,再将长者的称谓告知朋友,要做到长者先知。良好的行为规范时刻在展示一个人的综合素养,教师要注意运用情境教学,实现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标。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情境教学是良好的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促进理论与道德素养的培养,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道德素养与法律意识。教师在采用这一教学方法时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情境,例如故事情境、游戏情境、案例情境等,促使学生可以在情境中有真实的感受。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创设情境与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度,让学生能够在情境中发挥自身的自主探究能力,进而掌握相关理论,实现教学目标。

[1] 孙丽华.论情景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007):25.

[2] 郭韵仪.情景创设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J].知识经济,2019(024):162,166.

C42

A

1002-7661(2022)10-0064-03

猜你喜欢
道德法治创设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