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管理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2022-03-17 01:40杨书房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管理学考核思政

杨书房 宋 君

(常熟理工学院商学院 江苏·常熟 215500)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结构性供给侧改革,为培养适合时代发展、社会需求的高等技术人才,当前我国一些普通本科高校正在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这是事关教育发展理念、制度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变革。与科研学术性高校不同,应用型本科主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熟练掌握应用技术技能的专业人才,重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与此同时也不应忽视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树立崇高远大志向。

1 应用型本科《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时代要求与责任内涵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带来对于高技术公认的需求,高校建设需要立足时代变化、回应社会需求,增强学生专业技术与实践操作能力,助力地方区域社会发展与经济创新。同时,立足于新时代关键历史节点和国内外复杂环境,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必然也要赋予培养坚定文化自信、勇于拼搏承担、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时代有为青年。相较于其他专业课程,《管理学》往往是大学生入学最先接触的专业课之一,通过《管理学》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对管理理论的历史演变和管理职能有基本了解,掌握管理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管理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管理学》课程科学理性的思维塑造、开放多元的观念影响将会对大学生四年的大学学习,乃至以后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管理学具有独特而丰富的课堂讲授、案例研讨、实践融入等素材,对于思政融入有着很好的切入点。未进行思政融入之前《管理学》的课程教学主要关注知识讲解与能力培养,育人功能体现不够,未能通过对管理学相关知识的深入学习,进而上升到思考新时代个人的使命和担当,建立更崇高的理想,在精神层面上能够上一个新台阶。《管理学》的课程思政拥有丰富的理论实践素材、独有的思维方式与全球视野,通过有效的思政融入让学生能够深切体会我国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将个人前途与祖国发展紧密相连。进一步提升家国情怀与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理性思考、科学思辨的能力。

2 应用型本科《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融入与建设难点

2.1 《管理学》学科思政要素的挖掘有待深入

《管理学》课程蕴含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围绕管理的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创新各个环节,教学者都可以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能够让学生自然习得正确的思想理念与行为驱动。如在计划环节的讲授中,可以结合我国“十四五”规划的编制,阐述中长期战略规划对于一个组织乃至一个国家的重要意义。我国作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仍然正式编写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国家,得益于我国的政体优势与有效决策机制。在通过 SWOT模型讲授决策环境时,可联系当前我们所面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面临错综复杂的内外环境,我们应当视危机为机遇,认识到我们国家制度环境无与比拟的优越性。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广为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所认可,作为青年学子更要坚信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以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为基础,以维护人类共同利益、坚持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当前《管理学》的课程设计中普遍存在思政内容选取不深入,未能与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导致学生对于思政内容的融入感觉突兀或者未能有效吸收。

2.2 专业教师思政教育融合的知识经验有待积累

如何将思政元素与《管理学》课程知识点有机结合,让思政元素自然贯穿到专业知识中,与专业精神、专业素养相得益彰、合而为一,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政教育,是管理学课程思政的难点。“管理学基础”教学内容较多,并且管理技能需要日积月累的综合实践,理论知识相对抽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专任教师授课时大多以分章节按课时讲授为主,授课方式较为单一,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在这一传统模式下管理学专业课程需要关注的企业环境分析能力、目标管理与计划能力、决策与战略管理能力、组织设计与协调能力、领导与激励沟通的能力、控制与信息处理能力六大关键能力培养不够突出,团结意识、协作精神及创新意识也难得到有效锻炼。专任教师往往自身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讲授游刃有余,也深知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但短期内难以找到有效抓手将二者联系起来,或者自身动力不够,课程的思政融入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一环,而未真正花时间、精力去打磨,从而较大程度上影响了《管理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2.3 《管理学》课程考核的思政融入有待探索

在管理学的课程考核中,思政融入尚处于实验探索阶段,也未形成统一的考核形式与考核内容。尤其随着过程性考核的实施,很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弱,往往存在蒙混过关的想法,对于思政教育的认识不足。教师也没有进行及时的跟踪提醒,导致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其次,不同专业的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学习意愿和能力不同。有意愿考公或者考研的同学出于考试需要自觉进行思政学习的意愿相对要强,更多的学生只是把思政教育当成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不得不去打卡完成,甚至认为是一种学习负担,因此不能够达到以教学促进内驱的效果。从教师的角度而言,思政课程过程性考核要观察学生学习的阶段性成效以便调整方案,但其需要一定的周期才能呈现。过程性考核往往环节多,需要及时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这一转变需要教师在课堂之外花费更多时间跟踪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适时做出调整,对老师也提出新的课题,如何适应不同需求学生的思政教学需求,因材施教,同时如何将思政教学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并及时跟踪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都需要专业教师从心理上重视思政教育融合,并认真落实到日常教学中。

3 应用型本科《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改革思路与探索实践

3.1 深度挖掘《管理学》课程思政素材

基于管理学课程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按照《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经管类课程的要求,育人目标可定位为: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深入社会实践,培育学生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与人为善、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

围绕管理学课程育人目标,可以从传统历史、党的历史、中外国情、时事讨论、经典案例中发掘大量课程思政素材。而对于其应用则首先需要对照课程标准,明确课程对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要求,深入分析其中可融入的思政元素。其次,挖掘思政资源,对课程进行整体教学设计,内容包括章节、知识点、思政元素、思政资源等。课程思政之初教师们首先思考的是在课程中融入哪些思政元素。管理学课程思政元素很多,包括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其中的每一个方面又包含多项内容。课程思政依托于专业教学,是在讲授专业知识和培养职业能力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因此,课程思政不能脱离课程,应紧紧围绕课程知识点,只有让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从本课程中自然长出,才能够让学生自然习得,因此对于专业教师需要深入研究管理学课程知识体系,确定管理学课程育人目标,进而深挖知识点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合理拓展课程的广度和深度。

3.2 多元融入《管理学》课程教学实践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课程专业知识为基础,设置情境,将管理职能与思政资源有机结合,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以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为主线,巧妙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案例式、专题式、互动式、分组讨论、实践教学等方式,牢记立德树人使命,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合理选择思政元素融入环节,是课前预习、课中讲解或讨论还是课后作业,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管理学》课程思政应贯穿到课堂教学各个环节。课前、课后时间充分,教师可以将思政素材,特别是一些文字性材料发给学生学习、讨论,课上教师“点睛”式归纳总结。智慧选择思政元素融入方式,线上还是线下?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教师讲还是学生讲?教师可将大量思政素材,特别是视频、图片放在线上,并开放讨论区,弥补线下课堂时间有限的不足,给学生更多表达观点的机会,让学生在讨论中相互启发,领悟精神;鼓励教师设计课程实践,如管理游戏、角色扮演、社会调查、活动策划等,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升决策、组织、沟通等管理能力,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3 调整创新《管理学》课程评估考核

专业课程的课程考核必须有一定的标准设定,学生的学习才有方向有目的,老师的教法才有章法有指导。《管理学》课程思政的考核同样需要设定规范的考核标准,针对学生的考勤、课堂表现、过程性材料、期中期末结合思政教育进行规范化管理,并且严格遵循这套标准,做到公正、客观、科学考核,特能够让学生认识到思政教育的规范性、权威性。在《管理学》思政教育之初,教师和学生首先需要明确《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心里有方向;其次过程性考核需要分步骤落实,并且及时给学生反馈指导;此外,对于对过程性考核的具体流程、基本内容和监督评价体系作出相应的规定。针对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课程考核还需要结合线上线下互联,促进学生自学,促进学生形成自己进行思政教育的内驱动力。在作业的布置中,作业题目可以采用教师命题和学生自主选题相结合方式,比如,在管理学的组织结构、企业文化的课外探究作业题目设计上,可以以“海尔人单合一管理模式”“华为的企业文化”“小米的团队管理”“格力集团的企业使命”“海底捞的服务管理”等探究性项目,由学生自愿组成小组完成,分小组上台演讲。每位学生每学期必须参与小组完成一次该项作业,以课件形式展示,采取互动形式,教师和学生均可做点评,并作为平时成绩的一定比例进行考核。为体现公平,作业评分标准应当细化规范,由学习委员负责考勤和成绩统计。通过这种作业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命担当、领导能力和职业素养等品质。

猜你喜欢
管理学考核思政
“天人合一”的管理学启示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内部考核
张瑞敏金句背后的管理学知识
思政课“需求侧”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浅谈管理学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