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及提升途径分析

2022-03-17 01:40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素养大学生信息

周 翊

(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雪门学前教育学院 浙江·宁波 315000)

随着数字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大学生作为媒体交互工具的主流使用者和传播者,在日常学习工作中高频次地受到自媒体、融媒体的多重包围,他们日常接收、传递、输出的平台已由之前的纸质媒体或者单一的播放途径变成多途径多纬度的融媒体。在本项课题研究中,融媒体是指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手机、电视、纸质媒体等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从而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理念。

00后的这一代大学生,自出生以来就充分接触了电子设备、信息媒体,在媒介渠道更为丰富的变化过程中,极易受到各种信息的消极影响,因此如何寻找并建立融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从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本课题组的成员在引导和培育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工作方面产生新思路,得到新效果。

大学生网络素养的重要性研究,一直以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中的重要研究领域,并且越来越多受到学者和智库专家的关注。在知网上以“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为“主题”进行检索,近三年有百余篇公开发表的论文和著作。这些既有的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组成员了解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和教育的途径、内容提供了参考性的数据和方向。但分析现存的研究成果,主要还存在几点不足:(1)指出问题存在的现状陈述比较多,对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选择、使用和创造网络信息未能提出针对性方法和途径;(2)定性分析研究多,定量分析研究少,调研的样本数量相对不足,且学生样本情况较为相似,研究内容重复性大;(3)对融媒体时代下快速升温的热门软件、平台、论坛等参与情况和用户活跃度调研的深度不够,调研报告的撰写者缺乏持续跟踪调研成果的意识,并且缺乏深入研究活跃用户的意识;(4)高校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管理工作部门的成员多仅仅片面针对思政或管理的领域去思考问题,对如何整体联动开展教育工作缺少较为系统的研究成果,尚未形成有关素养提升课程或者教材的既有成果。

1 融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网络素养调查与分析

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融媒体环境内网络素养现状的问题,本课题组成员对宁波几所不同规模和层级的高校大学生进行了实证调查。

1.1 调查的步骤

(1)利用问卷了解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对各类媒体渠道认知能力、碎片信息获取处理能力、网络发言的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网络安全意识等问题做了统计,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活跃者、非活跃者,通过网络访谈的形式,进一步了解真实情况;

(2)以调研结果、访谈所得、平时工作积累的素材,以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大学生在融媒体网络中,进行日常交流和个体表达的现状进行分析,重点从积极方向、存在问题两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3)从以上调研和步骤提出若干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的方法,并从网络监督机制、社会舆论引导、学校途径规范、自我培育途径等四个方面落实分析素养提升的新途径、新方法,分析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中思政教学的重要性,探讨发挥思政教育在网络舆情引导中作用的措施。

1.2 分析

1.2.1 积极方向

从调研结果来看,高校学生通过融媒体推荐和主动搜索的热点问题是比较符合自身现状,且有时代特点。根据个别访谈结果可知,大学生主要关注社会热点、升学就业、娱乐新闻、校园生活等几大方面的话题。在课余时间,学生除通过微信群、QQ群、钉钉群和各类线上教学软件中发布和接收消息之外,融媒体中新闻时政消息和社会热点话题,是大部分学生会花较多时间浏览的主要内容,紧随其后的是娱乐消息和同学朋友的生活动态。抽样调查体现,学生群体的社会责任感并没有因为仅仅通过手机了解社会而有所削弱,学生同样对国家时政消息、国际社会的动态、经济社会热点话题关注度和参与度比较高。

从调研结果分析,当代大学生对于网络媒体上各种看法都有一定的自我判断,即对于网络消息的真伪度会有一定的判断。对于某一话题,当各种媒体渠道发布的主流观点与自己的观点不同时,三分之一的学生选择沉默,同样有三分之一的学生选择坚持自己的观点,由此也可以看出已经成年的大学生对于网络观点的繁杂性,容易形成片面一种看法。尤其是对于一些大众媒体特别关注、融媒体多频推送的焦点事件,仅有一半左右的学生有自己的独立判断能力,及时取消关注,剩下的一半左右的学生会持续给予关注,浪费比较多的时间。

1.2.2 存在问题

纵观媒体形式、媒体环境蓬勃快速发展的时代环境,个别社会负面消息和社会冲突争议经过媒体的传播报道后,在众多自媒体平台上发酵,从而扩大了个别事件的影响力和影响面,也吸引了高校学生的注意力,为年轻学生的情绪化反应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同时也带来了模拟、仿效、趋同的可能性。另外,学生层面中关注的明星、网红、普通同学所引发的这些负面情绪的滋生和蔓延的现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管理工作者带来了更多变、更艰巨的挑战。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碎片信息辨别力有待提高。对融媒体渠道中接收的信息如何进行甄别,是衡量大学生网络素养的一项主要指标,它包括大学生对内容的甄别能力和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群体深层次影响的认识能力。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手机新兴媒体带来海量信息,在年轻人群体中传播速度极快,使手持手机的用户只需要短暂的时间就马上成为一个具体信息落地的终端。通过与个别网络使用度相对积极的学生访谈,发现大学课堂里开展系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情况并不多见。除个别传媒类、文秘类专业的课程以外,大多数专业的大学生缺乏相关课程或者讲座的安排。从一定程度上分析,高校的网络素养教育相对滞后,导致大学生的网络素养状态还处于相对自发状态,对碎片信息和信息流的甄别意识大多还处于不自觉阶段,只能基于学生现有的社会经验来辨析信息,因此部分学生很容易被融媒体信息的表象所迷惑、轻信不疑,比较容易轻信传播面较广的消息源。从而成为传播不实信息的另一类自媒体。

(2)负面信息弱化了集体精神。融媒体信息依靠互联网以极快的速度传播,碎片化传播方式导致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添加了自媒体主体的自主认知因素。而大学生又处于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独立消费的起步阶段,尚无法客观公正评价事务,大部分时间凭借个人喜好和身边知识圈的影响来判断信息,因此对信息的筛选、解读、传播缺少探讨真理的探究精神。部分校园语境中的言语文字表达里出现了泛网络化的词汇,社交媒体的对话中有时也充满了猜忌和质疑。这种推崇自由表达的个人意愿,既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已巩固的教育成果,也从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大学生的集体精神,造成人人互相怀疑的不信任局面,不利于大学生集体意识的构建和互信机制的形成。

(3)人人皆是自媒体的现状疏忽个体责任。自媒体环境强调个性化意愿,人人皆是自媒体,都可以发表自以为是的观点和知识。由于缺乏监管渠道,部分大学生网络素质的欠缺性会导致融媒体中,实名制监管下大学生群体的非理性言论增多,多数是遵循网络性的特征,以娱乐性、讽刺性、盲从性的解读方式来面对所有现状、活动、观点。自以为诙谐搞怪的态度导致大学生错失了最佳学习时间,慢慢地产生了价值取向上的偏差,忘记了作为大学生需要理性思考,不能人云亦云,不能遗忘社会一分子所需要承担的责任。同时,融媒体中随处可见的商业广告、追求攀比的物质氛围,都容易误导大学生产生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倾向,忽略学识长进和精神追求。再次,大数据信息推送机制的产生,促使融媒体广泛推送类似信息和相关信息,更多时间地占用学生的休闲娱乐时间,导致原本用于体育运动、文娱活动、休息睡眠的时间很大程度被占用,个别学生在课堂上手持手机,进行网络的无效浏览。

2 融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途径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管理工作者已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媒体传播媒介的多样和混乱性,增加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难度。本课题组成员一致认为,提升网络素养,不仅是社会家庭的教育责任,更重要的应该是思想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模式进行改变,探索符合融媒体规律的方式,在学生从小到大使用网络、接触自媒体、活用融媒体的过程中,形成理性分析的能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融媒体环境下提升学生网络素养的途径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考虑:

2.1 网络监督机制

文明、和谐、友善、安全的网络环境是尤为重要的基础条件。每位公民在享受言论自由权义务的同时也应该要执行自己的义务,对融媒体中的不实内容要自觉抵制,互联网监管部门应该加强对网络媒体消息的整顿,减少从而杜绝虚假信息、无良信息肆意传播的空间,加大法制教育的宣传力度,逐步建立健康和健全的传播秩序。同时,如何在宣传领域加大力度,重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重要的是让大学生也参与其中,多维度地宣传倡导文明向上的网络行为。尤其是要以反面典型所暴露出来的不完善之处,以及错误行为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例如校园网络暴力案例、非实名制导致的网络舆论的失真问题等,都给网络监督机制的有效开展提出了新的议题。网络监管部门应该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起一个抵制造谣,崇尚客观科学的共识,让融媒体从业者和参与者主动甄别虚假消息和真实消息,多询问关于网络信息的始末,不能盲目跟风,杜绝“跟风传谣”的现象。

2.2 社会舆论引导

社会舆论的积极、健康引导是实现提升文化向心力的关键一步。身处融媒体时代的每一个受众,都感受到融媒体网络的加成效应,每个人都有机会将自身信息推到舆论中心,从而获得广泛的社会关注。尤其是近几年流行的网络直播则进一步丰富了公众所拥有的信息传播工具,提供了更直观可视的传播媒介。此类媒介在大学生群体中拥有广泛的受众,在直播平台上涌现的先进人物和正面事例,可以得到快速传播和宣传,但同时某些负面信息和反面事例的渲染也得到了加速和加重。因此,面对各类芜杂信息的舆论引导,需要关注各文化阶层的关注点,精准开展引导工作,建立文化向心力的聚力效应,才能实现社会层面的舆论引导作用。

2.3 学校途径规范

校园氛围和环境对育人至关重要,如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加入网络素养的提升指导显得尤为必要。要充分意识到当代0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弱、媒介交往强的现实特点,不断变通教育手段,更加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感召力。各高校各专业尤其要结合学校和学院的教学特点和学生学情,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育人环节,通过开设讲座或主题学习,积极培育校园好网民。

高校宣传部门也应该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作为校园网络文明规范的准绳,加强巩固校园网络信息的监管机制。在这方面工作中,一是要接力监管部门的力量加强网络舆情分析,封堵错误信息,找准疏漏之处,也要充分利用校园融媒体资源,营造网络素养教育的氛围和环境。从离学生最近的渠道入手,通过教育、宣传等途径,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公民道德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2.4 自我培育途径

大学生是最善于利用各类网络学习平台、融媒体媒介设备进行交互功能的群体,在课堂学习、校园活动、社会融入的过程中,在高速的融合环境中进行充分交流合作和深度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首先要具备较好的网络心理素养,不人云亦云,不盲目追崇,不欺骗别人,也防范被骗,培养较为理性的自我观念,逐步形成健全的网络品格,逐步培养对非理性现象进行合理批判的能力,进而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到融媒体的交互使用中。其次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网络观,有意识地在媒体元素的使用过程中进行自我防范,抵制不良信息和行为。最后,作为在校学生,应该把学业规划、综合素质的提升放在首要位置,在面对融媒体时代的信息洪流时,要合理安排时间,切忌不可沉迷,不断提高时间规划能力,提高自制力,保证学习休闲都不误。

全面而深入研究大学生网络素养问题,并与时俱进地开展卓有成效的大学生在自媒体、融媒体环境下的网络素养教育,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现实意义。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网络信息,从遵守道德、法律和增强社会责任感的层面上进行网络行为,进而规范形成良好的网络习惯,能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的视角和工作着力点,而且将提升学校各级各部门应对“大数据”“融媒体”时代挑战的能力,开展卓有成效的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

猜你喜欢
素养大学生信息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