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多学科融合跨界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研究

2022-03-17 01:40李增瑞牛东方毕嘉桐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跨学科跨界学科

李增瑞 牛东方 李 佩 毕嘉桐

(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辽宁·沈阳 110000)

0 引言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国家整体上创新能力得以提升的重要保障。创新创业教育,其目标实质上就是培养具有基本的创业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在教育过程中更倾向于培育学生的创业意识、自主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由于具备创新性和前瞻性,创新创业教育此前非常受国外重视,甚至在一些国家的高校教育体系中,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持续快速发展,国民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不仅人民群众逐渐意识到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性,各大高校也开始纷纷响应号召,鼓励学生参加此类创新创业活动及竞赛。多学科融合是未来科研发展的大趋势[1],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任何一个科研项目所涉及的都不仅是单一学科的知识,在研究过程中,对单一学科无论如何精通都难以完成整个项目的设计与研究,这就需要不同学科的学生进行组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巧妙地运用到项目中去,不同学科的成员分别负责与其相对应的部分,整个项目融合多个学科的内容,各学科之间进行优势互补,最终完成项目。如果缺少学科间的互补,即使项目最终完成,也只能达到一个比较低的标准。

1 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多学科融合跨界发展的难点

1.1 学科壁垒成为重要挑战

随着社会对技术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在高校的培养人才计划中,学科细化似乎已经成为主流趋势,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分类越来越细小;许多院系划分和课程设计过于“专业”,并且有些学科本身专业性过强。若从学生时代起缺少跨学科教育,在经过若干年单一学科的教育下,学生会慢慢形成该专业所独有的思维方式,在跨学科研究时难免局限于本专业的固有思维体系中,缺乏对相关衍生学科的了解,从而形成学科壁垒,限制日后研究的跨学科视野。

1.2 师生专业思维趋于固化

人们的思维逻辑体系是由知识构造体系所决定的,不同知识构造体系中的思维方式自然各不相同。而知识构造体系是外在的知识体系在人脑中的内在状况,当长期接受单一学科体系熏陶时,师生专业思维得到固化,缺乏在交叉学科研究事业中的创造性,不能很好地在跨学科研究领域中实现各学科的融合。

1.3 缺少有效跨学科交流平台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采用的是一名导师指导多名研究生体制,这导致了各学科之间的交流过于匮乏,学生在涉猎其他专业知识时往往是浅薄片面的,有效的跨学科交流平台则可以提供全面可靠的学科前沿信息,很大程度地避免了闭门造车的情况,加快跨学科研究进程。然而当下人们对跨学科研究并不熟悉,学生参与跨学科交流平台积极性不高,这使得跨学科交流平台很难建立,对于跨学科领域的发展起着一定的阻碍作用。

2 基于课程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多学科融合跨界发展

2.1 按需调整课程设置

学校的课程设置对于教师了解多学科融合式教学思想和转变教学思维、学生扩充知识范围和感受学科交叉巨大优势均具有较大程度影响。教学目标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风向标,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创业教育需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目标的同时,实现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将二者深度融合达到最终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目的[2]。

现今,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众多公共选修课,有利于大学生学习知识范围的扩大,但仍存在着诸如公共选修课数量较少、选修课相较于必修课程学学习内容浅显、课程要求相对松散等问题,间接地导致学生难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触到相对丰富的非本专业知识,使得学生自身对熟练应用其他专业学科知识产生了较大障碍。项目指导老师也会因此缺失了跨学科形式指导学生参与项目的客观条件,在项目推进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难以逾越的学科壁垒。为解决大学生创新面临的学科壁垒、专业思维固化等典型问题,课程设置应作为根源性要素之一受到更多高校管理层面的重视。建议学校在课程设置上进行适当调整,从课程安排角度对教学工作进行合理化改革,实现课程结构多元化。一方面,教学管理方可以在不同专业内开设其他专业内容所涉及的专业性学科,使得所有院系的学生都可以通过课程学习接触到不同专业内的学科知识,有利于学生增大知识面,稳固个人知识体系,实现思维跨维度的提升。另一方面,校内可以扩充跨专业的选修课数量,提升选修课本身的课程质量,增加选修课的教学深度和广度,在课程设置上强调不同学科间的可结合性及可合作性,使更多的学生得以逾越因院系区分或课程设置原因造成的学科壁垒,在学习课程的同时主动实现思维的跳跃,为大学生合作创新创造有利条件。

2.2 提升教师在多学科融合创新的有效推动力

教师是践行高校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学目标能否完成,教学内容的传授效果如何,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得当,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否优良,这些都离不开教师的辛勤耕耘[3]。

要想真正落实跨学科融合跨界的创新教育改革,实现大学生跨学科融合跨界创新目标,需要组建一支实力强劲的教师队伍作为教育改革的强大保障,这是新时代大学生创新教育工作的关键。一方面,教师应具备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更多资深、优秀教师的倾心参与,应在教师群体中加大创新创业教育的宣传力度。高校可以定期邀请校内外创新创业教育专家开展对教师的专业培训活动,对教师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给予一定的引导性帮助。同时可以选派教师团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交流会、研讨会等活动,有利于教师队伍紧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动向,积极对创新创业教学工作做出有效调整。此外,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资金、技术等教学基本条件需要得到校方的有效保障,以保证教学任务稳步推进。另一方面,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向多学科融合跨界发展方向的转变起到重要引导作用。教师自身应加深对多学科融合跨界这一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方向的理解,明确其重要性,积极调整个人创新创业教学工作,指导学生有意识的进行跨学科的合作交流。教师还需要提升自身专业能力,扩展自身知识空间,善于从多学科角度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更加广阔的视角看待项目进展。

在教师教学任务设置安排上,建议采取多种创新体制,如建立双导师、多导师制,在一门课程的开设或一项目的推进过程中设立两位或多位导师,利用不同导师在不同学科上成熟的学科思维的优越性,全方位引导学生在多各学科维度中产生思维的碰撞、智慧的结合,有利于更大程度地发挥教师的教学指导作用,便于更多优秀的成果在合理化的生产轨道上产出。

2.3 增强学生自身学科融合意识

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对象,学生项目完整参与过程的质量直接决定着创新成果的综合评价。学生应积极投身于学科融合这一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浪潮中去,通过个人努力创造优异成果。

一方面,学生应善于运用多种媒介了解学科融合创新这一发展动向,明确多学科融合跨界在创新创业的重要性和巨大优越性,积极追求个人全方位发展。如我国著名教育科研工作者钱学森先生,他在短暂的一生内创造无数优秀的科技创新成果,始终坚持人文素养的提升,追求个人在各个领域的突破。大学生应积极支持高校开设跨专业课程、发展跨专业合作科研项目的决定,以实际行动倡导学科融合,体悟其巨大现实作用及意义。另一方面,在面对具体创新创业项目推进的过程中,学生应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打破研究团队成员间相互独立、缺乏积极沟通、信息传播不畅等阻碍学科融合的屏障,踏上跨学科合作促进创新创业这一有效路径,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共同确立统一发展目标,在学科高度分化的今天与具体项目的实施中发挥学科的独特属性,交换原本处于相互孤立状态下的学术资源,实现学科间的有效耦合,通过努力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科融合的巨大作用,承担应有责任与义务,争取创造创新创业的最大价值,实现团队远大目标。

3 基于竞赛平台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多学科融合跨界发展

3.1 竞赛主办方积极改善竞赛机制

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已成为大学生将具体学科知识应用于实践的重要平台,通过竞赛这一手段可以通过竞争与合作相结合的形式,有效促进大学生积极参与创新项目实施的完整过程,有利于大学生巩固专业知识及培养相关技能。

通过调整创新创业竞赛相关机制可以促使参赛方有效调整项目推进方向及创新侧重点。一方面,主办方可以改进相关参赛人员设置机制,以参赛要求形式建议或规定参赛人员采用跨专业方式组队,鼓励不同专业的学生在竞赛平台上进行紧密合作,从而达到在具体项目实施过程中达到学科融合跨界的目的。另一方面,大赛主办方应尝试改革大赛选题和侧重点,强调竞赛项目的学科多元化、知识整合化,不断优化相关成果评分细则,激励参赛方利用学科融合的方式达到项目既定目标,在参与大赛的过程中那个实现多学科融合跨界的项目创新,体会到创新创业中多学科融合跨界的巨大优越性。如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在大赛举办过程中积极强调跨学科合作之重要性,注重项目后期的社会应用价值,有利于竞赛参与者跳出竞赛本身相对局限的空间,利用多种资源与合作关系创造出更多具有价值的创新创业成果。

此外,竞赛机制的调整需要积极采纳学校、教师、学生、社会等多方面的意见诉求,符合实际情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断进行合理化改革,不将学科融合作为参赛方创新突破的拦路虎,不将学科融合作为生搬硬套式的程式,与各方共同努力,使得学科融合跨界思想可以作为创新项目实施的前进助推剂。

3.2 各方共同建设互联互通网络

多学科融合跨界发展需要投身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各方协同配合、共同奋进。科技创新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综合性思维及多学科融合的知识框架。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强调,高校要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4]。曾在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取得卓越成绩的东北大学TDT战队是跨专业人才培养的典型性案例。团队内部通过融合机械、控制、电路、设计等众多学科大类知识或技术,将众多优秀队员有机整合,设定统一目标,明确发展方向,最终形成了具有多学科技术优势,创新思维多样化的统一团队,取得了具有成效的创新成果。

在互联网时代,高校要推动学科组织创新,可以借由传统学科优势或行业优势,在主导学科的基础上,促进学科融合,以支撑学科的整合创新关系[5]。以主导学科为中心,与众多辅助学互联互通配合正成为多学科融合在创业创新中的主要形式。以上述“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团队项目:一种基于形变的无人驾驶触觉交互界面为例,交互设计作为整个项目的主导学科。项目推进前期需要制作相关驱动结构作为界面基础,将涉及诸如机械设计、机械原理、电工学、程序设计基础等多种辅助学科知识,与主导学科巧妙形成奇妙的“化学反应”,促进项目的推进。只有在学科有机融合、技术紧密配合、思维互相串联的基础上才能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互联网时代,为保证项目中学科交融的有效进行,数据作为重要工具流通于不同学科信息之间,不同数据相互流动交织形成互联互通的学科交融网络。高校、教师、学生等创新创业参与各方应通力合作,共同架构学科间数据高效交流方式,使得学科交融得以突破原有概念性、抽象性特点,形成一套稳定、科学的技术方法,有利于多学科融合跨界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的有序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多学科融合跨界已成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高校应联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各方合力构建科学多学科融合跨界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强调人才多元发展。全社会应积极顺应时代发展方向,借助多学科融合之力为培育新时代创新创业人才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跨学科跨界学科
跨界
跨界
【学科新书导览】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超学科”来啦
B&O继续跨界 B&O BeoVision Eclipse TV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