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颖 刘筱琳 王明锋
口腔正畸通常指牙齿矫正,即利用各种矫正装置调整面部骨骼、牙齿、颌面部的神经及肌肉之间的协调性,使口颌系统保持平衡、稳定和美观。目前,需要进行口腔正畸的原因主要有牙齿排列不齐、牙齿缺失、牙齿形态与色泽异常等,需根据个人的牙齿实际情况与要求选择合适的口腔正畸方式[1]。在口腔正畸患者中,以往临床通常采用传统正畸技术进行治疗。有研究认为[2],采用传统正畸技术进行口腔正畸时,患者的口腔内部多了许多矫治装置,按照以往多数人的口腔清洁习惯可能会因清洁不到位而引起牙周组织损坏、牙根吸收等,其临床效果欠佳。相关资料表明[3],微型种植体支抗矫正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强支抗技术,可利用种植体与周围骨的骨结合,为牙齿各个方向的移动提供更有效的支抗,并且其微型种植体体积较小,对口腔卫生影响较小,将该正畸技术运用到口腔正畸患者中,能够保障矫正效能的稳定性。基于此,本文选择90 例2017 年1 月~2019 年10 月期间本院收治的口腔正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就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对咀嚼功能的影响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 年1 月~2019 年10 月本院收治的90 例口腔正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将其分为对照组(2017 年1 月~2018 年12 月入院)与观察组(2019 年1~10 月入院),每组45 例。纳入标准:①口腔卫生良好;②存在不同程度的牙齿畸形;③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既往有牙齿正畸治疗史;②伴有牙周炎;③部分牙齿存在松动。对照组男26 例,女19 例;年龄18~51 岁,平均年龄(37.16±6.39)岁;牙齿畸形类别:牙齿排列不齐15 例,上牙前突12 例,下巴前翘18 例。观察组男27 例,女18 例;年龄18~53 岁,平均年龄(37.23±6.41)岁;牙齿畸形类别:牙齿排列不齐17 例,上牙前突13 例,下巴前翘15例。两组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与患者的同意。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传统正畸技术治疗,予以患者口内佩戴直丝弓矫治器,并用直径0.2~0.5 mm 的软不锈钢结扎丝固定弓丝,固定时,先将结扎丝置入托槽翼沟内,抽紧结扎丝,再旋转打结,同时将弓丝压入托槽槽沟内,最后剪断过长结扎丝,将末端压向弓丝内侧。初始牵引力约为300 g/侧,每个月复诊1 次,复诊时根据患者的牙齿恢复情况调整牵引力。连续治疗2 年。
1.2.2 观察组 采用微型种植体支抗技术治疗,对其口腔进行局部亲润麻醉,采用黄铜丝将即将植入的微型种植体分开,在患者口腔内部标记需植入的位置;检查患者的牙根形态与需植入位置的周围组织,确认无异常后将自攻型微钛钉支抗(上颌为CBMA1.5-11,下颌为CBMA1.5-9)植入已标记位置,用手术刀切开患者牙槽翻膜部位的黏膜,予以患者X 光拍摄确认其牙尖与牙根的关系。每个月复诊1 次,更换链状橡皮圈。连续治疗2 年。
1.3 观察指标 分析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咀嚼功能(咬合力、咀嚼效率)及上中切牙凸距差、上中切牙倾角、尖牙间宽度、下齿槽座角。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前后咀嚼功能对比 治疗前,两组的咬合力、咀嚼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咬合力大于对照组,咀嚼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咀嚼功能对比()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咀嚼功能对比()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aP<0.05
2.2 两组上中切牙凸距差、上中切牙倾角、尖牙间宽度、下齿槽座角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上中切牙凸距差、上中切牙倾角、尖牙间宽度、下齿槽座角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上中切牙凸距差、上中切牙倾角、尖牙间宽度、下齿槽座角对比()
表2 两组上中切牙凸距差、上中切牙倾角、尖牙间宽度、下齿槽座角对比()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口腔正畸是使牙颌面形态恢复正常的一种矫正方式,通过口腔正畸,可使患者的牙齿在一定时间内逐渐向目标位置移动,清除咬合创伤,有助于维护牙周健康,改善口腔功能。在口腔正畸过程中,可通过传统正畸技术、微型种植体支抗技术等实现矫正目的。有学者提出[4],传统正畸技术相对成熟,但异物感较强,佩戴舒适度不高,并且患者的口腔功能会受到影响。有研究表明[5],通过微型种植体支抗技术可以为口腔正畸患者提供绝对支抗,其支抗种植的稳定性良好,将该技术运用于口腔正畸患者中,对患者口腔功能的恢复有很大的帮助。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的咬合力大于对照组、咀嚼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口腔正畸患者运用微型种植体支抗技术,能够增强患者的咀嚼功能。自攻型微钛钉支抗是一种体积较小的种植体,具有植入部位广泛、创伤小、个体差异性小等特点,采用微型种植体支抗技术对口腔正畸患者进行治疗,能够使其矫正作用稳定发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帮助患者增加咬合力,提高咀嚼效率[6,7]。通过将自攻型微钛钉支抗植入患者健康的牙槽骨内,能够避免损伤邻近牙根、下齿槽神经等,并且自攻型微钛钉支抗通常在附着龈或靠近附着龈的牙槽黏膜处植入,可以使所植入支抗与唇颊沟保持一定距离,促进种植体冠部与软组织创口愈合,保障患者的咀嚼功能。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上中切牙凸距差、上中切牙倾角、尖牙间宽度、下齿槽座角均大于对照组(P<0.05),说明口腔正畸患者运用微型种植体支抗技术,能够提升治疗效果。通过微型种植体支抗技术,能够以微型种植体支抗作为固定点对牙齿施加适当的拉力,使牙齿向目标位置移动;当植入微型种植体支抗时可根据患者的需要为其选择便于加力的部位,并且所植入支抗的固位作用仅依赖于种植体与骨组织之间的机械铆合力,并不会依赖与骨结合进行固位,其矫正效率较高[8]。
综上所述,口腔正畸患者运用微型种植体支抗技术,能够增强患者的咀嚼功能,提升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