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护理在小儿糖尿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2-03-17 05:46李舒静
糖尿病新世界 2022年2期
关键词:组间家属小儿

李舒静

福建省厦门市第五医院儿科,福建厦门 361101

糖尿病是临床上发生率较高的代谢性疾病,该病的发生与自身免疫、遗传、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存在密切联系[1]。 糖尿病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分别是1型糖尿病和2 型糖尿病, 而大多数儿童所患疾病均为1 型糖尿病。 小儿糖尿病的发生主要是因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造成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低,进而导致其发生电解质紊乱、糖代谢异常,患儿主要表现为多食、多饮、多尿、消瘦等症状[2]。 由于小儿糖尿病早期无典型症状,且患儿的起病急,往往会延误最佳治疗时机,随着病情的进展,患儿会出现脱水、酮症酸中毒等症状,严重情况下甚至危及生命安全。由于患儿的年龄偏小, 因此临床上不仅要予以针对性治疗,在治疗的过程中还需要配合相应的护理干预。以往临床上以常规护理为主, 但常规护理无法满足患儿和家属对于治疗及护理的综合需求, 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 整体护理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护理模式,具备综合性、整体性、系统性的特征,致力于为小儿糖尿病患儿提供更全面的护理服务[3]。现选取该院 2020 年 1 月—2021 年 7 月收治的 64 例糖尿病患儿为研究对象, 旨在进一步分析和评价整体护理的干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接受治疗的64 例糖尿病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2 例。 观察组:男 18 例,女 14 例;年龄 4~13 岁,平均(7.95±1.23)岁;病程 2~6 周,平均(4.05±0.78)周。 对照组:男 19 例,女 13 例;年龄 5~14 岁,平均(7.98±1.28)岁;病程 2~7 周,平均(4.14±0.82)周。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该次研究。

纳入标准[4]:均伴有“三多一少”的症状,明确诊断为小儿糖尿病;均接受胰岛素对症治疗,两组患儿的治疗方法相同; 所有患儿家属对该次研究均明确表示知情、同意,在家属自愿参与的前提下开展该次研究。

排除标准[5]:合并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合并感染者;合并精神障碍或意识障碍者。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 注意监测患儿血糖的变化情况,及时发现血糖异常并上报主治医师;为患儿提供饮食指导,指导患儿低糖、低脂、低盐饮食,控制每日的饮食量,少食多餐,保持膳食均衡;为患儿提供常规用药指导,遵医嘱指导患儿用药;为患儿提供舒适、温馨的住院和诊疗环境,保持患儿心情愉悦。

观察组开展整体护理: ①开展整体的心理护理干预: 心理护理是小儿糖尿病护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患儿年龄小,其价值观念和认知观念尚且处于形成的阶段,患儿需要每日接受药物治疗,且需要控制饮食, 无法像其他同龄儿童一样随心所欲地享受童年时光,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患儿的不良情绪,导致患儿本人和家属的心理负担加重。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多关注患儿的心理健康和情绪波动。 由于患儿的年龄相对较小,理解能力相对较差,因此,护理人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要使用符合患儿年龄特征的护理方式,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引导患儿完成每日的治疗,通过与年幼患儿共同做游戏、讲故事,与稍大患儿耐心细致讲解相关知识, 获得患儿的信赖与家属的认可,创建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患儿的护理和治疗依从性,以促进患儿病情的快速康复。 同时,护理人员要关注患儿家属的心理健康问题, 多数患儿家属一时间无法完全接受患儿的疾病问题, 容易出现焦虑、烦躁、悲观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在关注患儿心理健康的同时还要多关注患儿家属的心理状态,积极与患儿家属沟通交流,耐心解答其疑问,以获得患儿家属的理解与配合。 ②开展整体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的开展是患儿、患儿家属了解疾病、知晓治疗的最有效也是最直观的途径,整体的、系统的健康教育对于病情康复有积极的促进性作用。 在患儿入院时, 护理人员要立即向患儿及患儿家属介绍关于糖尿病的相关知识, 用患儿及家属可以理解的方式进行讲解,帮助其及时树立对疾病的正确认知。同时,向患儿和家属介绍治疗方法,让患儿明确每日的治疗时间段, 让患儿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和身体准备,最大程度上减轻患儿的抵触情绪。护理人员着重向患儿家属介绍关于糖尿病和糖尿病治疗的知识,主要是因为患儿家属的接受度更高,更容易明确积极系统治疗对于治疗疾病的重要性, 患儿家属经健康教育后可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完成对患儿的治疗。③开展整体的饮食指导:根据患儿的身体状况和日常饮食习惯, 为患儿制订科学的、 系统的饮食计划。糖尿病患儿的饮食方案以低糖饮食为主,在确保不影响患儿生长发育的前提条件下, 严格控制糖分和盐分的摄入,同时要为患儿补充充足的维生素。饮食方面,严格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详细记录患儿每日每餐的进食情况。④开展预防并发症的护理:糖尿病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容易滋生口腔细菌, 因此护理人员在开展护理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患儿的口腔清洁,积极预防口腔感染的发生。 同时,要时刻注意观察患儿的血糖波动情况,根据血糖和尿糖检查结果,遵医嘱调整胰岛素的使用剂量, 若发现患儿在治疗期间出现血糖异常的情况,则立即向医生上报,并及时遵医嘱予以有效处理。睡前检测患儿的血糖值,若睡前血糖值偏低,则适量加餐,积极预防低血糖的发生。⑤开展运动指导:综合患儿的年龄特征、性格、身体状况,为患儿制订最适合的运动方案,运动时间在餐后30 min~1 h, 运动前10 min 让患儿做热身运动,午后提倡做有氧运动,运动时要选择适合患儿的鞋袜和服装,同时注意卫生清洁。运动过程中可让患儿适当吃糖,避免发生低血糖,根据运动量可适当额外补充食物。

1.3 观察指标

①分别在护理前和护理后检测两组患儿的血糖指标,主要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②于护理前和护理后评估两组患儿的生活质量情况,采用SF-36 量表[6]进行评估,主要包括生理职能、心理职能、情感职能、社会角色4 个方面,分值为0~100 分,所得分数越高,说明患儿的生活质量越佳。

③于护理后评估两组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情况,使用满意度调查问卷[7]进行评估,问卷中共包括10 个问题, 若患儿家属对其中8~10 项表示认可,则为非常满意;若患儿家属对其中4~7 项问题表示认可,为满意;若患儿家属对其中0~3 项认可,则为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人数+满意人数)/总人数×100.00%。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4.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 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护理前后血糖指标比较

护理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的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与护理前相比,两组患儿的血糖指标均降低, 且观察组护理后的各项血糖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护理前后血糖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患儿护理前后血糖指标比较()

组别 时间 空腹血糖(mmol/L)糖化血红蛋白(%)观察组(n=32)餐后2 h 血糖(mmol/L)对照组(n=32)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t 值对照组护理前后P 值对照组护理前后t 值观察组护理前后P 值观察组护理前后t 值组间护理前P 值组间护理前t 值组间护理后P 值组间护理后10.56±2.08 5.49±1.32 10.45±2.13 8.15±1.28 5.236<0.001 11.642<0.001 0.209 0.835 8.184<0.001 14.16±2.32 7.49±1.45 14.28±2.79 10.33±1.28 7.279<0.001 13.791<0.001 0.187 0.852 8.306<0.001 12.49±2.06 7.14±1.15 12.57±2.05 9.69±1.01 7.129<0.001 12.827<0.001 0.156 0.877 9.425<0.001

2.2 两组患儿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护理前,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的生活质量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与护理前相比, 两组患儿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有显著提高, 且观察组护理后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儿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儿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组别 时间 生理职能 心理职能 情感职能 社会角色观察组(n=32)对照组(n=32)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t 值对照组护理前后P 值对照组护理前后t 值观察组护理前后P 值观察组护理前后t 值组间护理前P 值组间护理前t 值组间护理后P 值组间护理后80.23±2.16 91.16±2.03 80.25±2.05 85.41±2.17 9.778<0.001 20.858<0.001 0.038 0.969 10.946<0.001 81.14±2.05 92.26±2.33 81.25±2.16 86.05±2.79 8.546<0.001 20.269<0.001 0.209 0.835 10.661<0.001 79.59±2.62 90.28±2.41 79.54±2.06 84.52±2.33 9.058<0.001 16.987<0.001 0.085 0.933 9.720<0.001 78.46±2.64 92.62±2.34 78.49±2.05 85.28±2.41 12.139<0.001 22.706<0.001 0.051 0.959 12.361<0.001

2.3 两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的患儿家属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两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和行为习惯均发生了变化, 饮食中糖分的摄入量大大增加,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糖尿病的患病风险。小儿糖尿病的患病与遗传、饮食习惯、自身免疫因素存在密切联系,机体内胰岛素的分泌量不足,造成脂肪、蛋白质、水、糖分出现异常[8]。 小儿糖尿病主要为1 型糖尿病,小儿喜好甜食,且自身缺乏自控能力,加上家长对于儿童的饮食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导致患儿的血糖控制效果不佳,病情反复发作,增加了治疗和护理的难度[9]。目前临床上对于小儿糖尿病无特效的治疗药物,患儿多需要终身用药治疗,除常规胰岛素治疗外, 还需要为患儿提供相应的护理干预。 以往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护理方法是常规护理,常规护理可为患儿提供基础的护理服务,但并不能满足患儿和家属对于护理和治疗的多重需求[10]。近年来,临床护理学不断发展和完善,护理理念愈发突出,护理方法越来越多,而每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均建立在以患者为中心、以人为本的基础之上[11-12]。整体护理是基于常规护理和患者为中心原则制订和实施的一种护理方法,其特点在于护理工作的整体性、系统性、完整性和综合性,致力于为患者提供多方面、多角度的护理服务,以辅助提高治疗效果,让患者获得更理想、更优质的医疗服务体验[13-14]。

该次研究比较了常规护理和整体护理两种模式在小儿糖尿病护理上的干预效果, 研究结果提示整体护理的干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经实施整体护理的患儿其血糖指标降低更明显, 患儿的空腹血糖值从护理前的(10.56±2.08)mmol/L 降低至护理后的(5.49±1.32)mmol/L,且低于常规护理的(8.15±1.28)mmol/L;患儿的餐后2 h 血糖值从护理前的 (14.16±2.32)mmol/L 降低至护理后的 (7.49±1.45)mmol/L, 且低于常规护理的(10.33±1.28)mmol/L;患儿的糖化血红蛋白值从护理前的(12.49±2.06)%降低至护理后的(7.14±1.15)%,且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的 (9.69±1.01)%(P<0.05),说明整体护理的运用对于平稳降糖有较好的干预效果。②经整体护理的患儿其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患儿的生理职能评分从(80.23±2.16)分提高至(91.16±2.03)分,且高于常规护理的(85.41±2.17)分;患儿的心理职能评分从(81.14±2.05)分提高至(92.26±2.33)分,且高于常规护理的(86.05±2.79)分;患儿的情感职能评分从(79.59±2.62)分提高至(90.28±2.41)分,且高于常规护理的(84.52±2.33)分;患儿的社会角色评分从(78.46±2.64)分提高至(92.62±2.34)分,且高于常规护理的(85.28±2.41)分(P<0.05),可见整体护理对于改善患儿的总体生活质量有积极意义。 ③经评估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情况, 发现经整体护理的患儿家属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96.87%,高于常规护理的81.25%(P<0.05),说明此种护理方法获得了患儿家属的支持与认可。 通过对患儿和家属开展心理护理,可以疏导患儿及家属的不良情绪,提高患儿及家属的配合度, 更有利于控制患儿的血糖值。通过实施健康教育,可以让患儿和家属系统了解疾病相关知识, 提高患儿的遵医行为和家属的配合度。通过开展预防并发症护理,可积极预防糖尿病相关并发症[14]。 通过开展饮食指导,可以有效控制患儿的饮食,控制糖分摄入量,有效缓解病情。

综上所述, 整体护理在小儿糖尿病护理上有积极意义,可推广。

猜你喜欢
组间家属小儿
挡风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属诉至法院获赔偿
夜盗小儿(下)
夜盗小儿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小儿涵之三事
河北乡村端午文艺活动慰问农民工家属
数据组间平均数、方差关系的探究
更 正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metallogenic regularities and the exploration of graphite deposits in China
Numerical Solution of Fractional Fredholm-Volterra Integro-Differential Equations by Means of Generalized Hat Functions Meth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