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护理干预在糖尿病患儿中对其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2-03-17 05:46施瑞琴
糖尿病新世界 2022年2期
关键词:家属依从性患儿

施瑞琴

泉州市第一医院二区,福建泉州 362000

青少年及儿童均为1 型糖尿病的高发人群,其中糖尿病患儿多以乏力、 消瘦、 多饮为主要症状表现; 糖尿病相关症状长期发展会导致机体发生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或其他急性并发症, 为全面消除糖尿病致病因素, 临床倾向于配合恰当的护理干预从根源上协助患儿摆脱糖尿病高危因素的影响[1-2]。 院内实施的常规护理可针对现阶段糖尿病症状进行干预, 考虑到儿童在院内或因医疗机构本身性质或环境而产生不安感,为其提供全面、深入的心理支持对于其心理状态的改善尤为重要。相关护理研究指出,家属积极参与的护理活动能够发挥家属在监督糖尿病患儿进行健康饮食、合理运动等方面的作用,改善患儿在自主规避糖尿病发病因素上的执行力[3]。基于此,该研究选择2020 年1—10 月在该院进行治疗的34 例糖尿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就糖尿病患儿治疗期间配合家庭护理干预对其治疗依从性、 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该院进行治疗的34 例糖尿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患儿入院编号作为分组依据,将编号为单数的17 例患儿纳入对照组,将编号为双数的17例患儿纳入观察组。 对照组男 8 例,女 9 例;年龄 3~13岁,平均(7.58±2.84)岁;入院时 FPG 为 9~14 mmol/L,平均(11.74±1.22)mmol/L。 观察组男 5 例,女 12 例;年龄 2~13 岁,平均(7.90±2.32)岁;入院时 FPG 为 8~14 mmol/L,平均(11.97±1.67)mmol/L。 组间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34 例患儿家属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已审核批准研究。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中国儿童1 型糖尿病标准化诊断与治疗专家共织(2020 版)》中糖尿病诊断标准[4],出现体质量骤降、多食、多尿、夜间口渴等典型症状。

排除标准: ①入院时合并低血糖或其他急性合并症者;②因肝硬化、慢性胰腺炎、内分泌疾病所致血糖异常升高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儿住院期间接受常规护理。 护理期间由护士不定期开展糖尿病防治知识教育, 将自我血糖监测方法告知患儿及其家属,协助患儿按时、按量服用糖尿病治疗药物,嘱咐其保持健康饮食,以控制血糖为原则制定饮食计划。 出院前交待糖尿病自我护理注意事项,出院后对其进行24 周的随访以评估糖尿病症状改善情况及控糖效果。

观察组患儿开展常规护理期间配合家庭护理干预。干预前护士需整理患儿各项化验结果,调查患儿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 入院前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家属基本情况,建立个人家庭护理档案。 住院期间护理措施如下:(1) 评估家属糖尿病知识掌握度。 由专科医生及护士对患儿家属开展糖尿病专项知识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糖尿病病理知识讲解、自主血糖监测操作训练等。讲解糖尿病知识时,需着重讲解出院后患儿日常饮食、运动注意事项。定期评估家属相关知识掌握度, 确认其在患儿出院前已了解健康生活方式与防治糖尿病的相关性。(2)院内心理疏导。专科医生可与心理科医生相配合,首先了解患儿家属精神状态对患儿情绪稳定性的影响力; 同时让家属意识到自己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可为家属讲解有效的情绪安抚措施, 让其在患儿治疗期间应用安抚措施以转移患儿对疾病的恐惧感。 (3) 协同护理。 家属应用安抚措施期间,护士可在一旁协助,一同引导患儿改善生活习惯;饮食调护期间,家属可以携带患儿入院前爱用的餐具,并与护士沟通,一同调整饮食计划。 出院后干预措施:①建立交流机制。 邀请家属加入微信交流群, 家属可根据出院后家庭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与护士进行交流, 护士基于此前收集的患儿资料为家属提供针对性解决措施。 ②协同发挥干预作用。 出院后随访24 周,定期以电话或现场随访了解患儿现阶段血糖控制效果, 根据患儿家属提供的信息嘱咐其合理加减运动量、 灵活调整各类维生素及碳水化合物在患儿食物中的占比, 根据血糖监测结果检验患儿控糖效果, 及时纠正其不良生活习惯。

1.4 观察指标

①分别于干预前1 d、末次随访时,根据儿童生存质量普适性核心量表 (the pediat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 measurement models4.0,PedsQLTM 4.0)评分标准[5]对其干预前后生理、情感、社会及角色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估。 PedsQLTM 4.0 共包含23 个题目,各项功能评估均采用百分制计分,以上4 项功能改善情况与PedsQLTM 4.0 分数成正比。②进行末次随访时,采用该院自制治疗依从性评价表对两组患儿治疗依从性进行评价, 主要对患儿接受糖尿病健康教育、服药、静脉输液治疗、日常作息改善、合理饮食等方面的依从性进行评价,100 分为满分;根据患儿依从性程度将其依从性分为完全依从(95~100 分)、较依从(70~94 分)以及不依从(<70 分),依从率=(完全依从例数+较依从例数)/总例数×100.00%。 ③分别于干预前1 d、末次随访时,参考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分标准[6]对其负性情绪改善效果进行评估。HAMA 主要评估受测者现阶段失眠、紧张等焦虑症状严重程度,共14项条目, 最高分 56 分,HAMA 分数>14 分则表示受测者存在焦虑症状;HAMD 采用17 项版本, 主要评估受测者兴趣减退、 思想及言语缓慢等症状严重程度,最高分68 分,>16 分则表示存在抑郁症状。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进行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Fisher 精确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PedsQLTM 4.0 评分比较

干预前1 d,组间PedsQLTM 4.0 中生理、情感、社会及角色功能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观察组PedsQLTM 4.0 中各项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 PedsQLTM 4.0 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 PedsQLTM 4.0 评分比较[(),分]

?

2.2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对比

观察组总依从率为94.12%, 高于对照组的58.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对比[n(%)]

2.3 两组患者负性情绪改善情况

干预前1 d,两组HAMA、HAMD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观察组 HAMA、HAMD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负性情绪改善情况对比[(),分]

表3 两组患者负性情绪改善情况对比[(),分]

组别HAMA干预前 末次随访HAMD干预前 末次随访观察组(n=17)对照组(n=17)t 值P 值23.75±4.45 23.77±4.63 0.013>0.05 10.68±4.51 17.46±3.80 4.470<0.05 24.72±3.09 24.68±3.15 0.037>0.05 11.75±3.80 16.74±3.41 4.030<0.05

3 讨论

糖尿病在近几年逐渐呈现出年轻化趋势, 其中糖尿病患儿较易受到身体机能发育未完善的影响,一旦并发糖尿病急性合并症则易累及身体其他器官组织。 多数糖尿病患儿及其家属对于医疗机构内部环境缺乏一定了解, 部分患儿家属未对小儿糖尿病长期防治措施有清晰的认知, 以上因素均会影响糖尿病患儿远期病情控制效果[7-8]。 为有效避免以上因素影响糖尿病患儿长期控糖效果, 应配合一定的护理干预措施改善患儿身心状态; 由于部分糖尿病患儿需终身控制自身血糖水平,因此,将护理措施适当延伸至院外,有利于强化干预效果。

糖尿病患儿对医院环境的抵触感往往会直接影响其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及其治疗依从性。 由该研究结果可见, 观察组患儿负性情绪以及治疗依从性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提示糖尿病患儿应用家庭护理干预可取得较理想的心理改善效果, 合理应用该护理模式可提升患儿治疗依从性。 常规护理主要基于既往临床经验及患儿现阶段糖尿病症状予以针对性干预, 此种护理模式并未能够较好地调动患儿家属在护理干预中的主观能动性,且容易受到时间、地点等因素的限制, 或导致护理效果难以延伸至出院后。 家庭护理干预能够充分利用护理过程中各类护理资源,顺应糖尿病复杂性发病机制,与家属协同发挥监督、管理作用,全面化除多种疾病影响因素[9-10]。干预前对患儿基本资料以及家属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有利于护理人员总结护理要点,避免不必要的饮食、运动计划改动,从而能够实施精准干预。 基于家庭护理干预理念, 发挥家属在糖尿病患儿护理中的价值,能够对护理效果的提升产生积极作用[11]。院内护理期间对患儿家属心理状态进行调节, 促使其保持正面、积极的心态配合护士进行护理,可借助患儿对家庭成员的信任提高其治疗依从性, 同时使家属基于家庭管理中的经验有效转移患儿对于糖尿病治疗的不安感、焦虑感,改善其心理状态。

鉴于糖尿病病情控制效果会受到药物使用合理性、患儿个体因素、护理协助控制效果等因素影响,因此,综合各类人群的护理优势,集中改善患儿病情控制效果,是提升其生活质量的关键手段[12]。 该研究中,观察组患儿在家庭护理干预下,其情感、社会、心理等功能均得以显著改善,其干预后生理、情感、社会及角色功能评分分别为(83.23±8.11)分、(84.25±7.46)分、(77.62±7.31)分、(73.64±6.46)分,而单行常规护理的患儿各项评分分别为 (75.36±7.94) 分、(76.23±6.50)分、(72.15±6.46)分、(65.45±6.17)分,低于观察组患儿(P<0.05),与张红等[13]就家庭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儿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研究后所得结果相似。 张红等[13]的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单行常规护理的患儿PedsQLTM 4.0 生理、情感、社会及角色功能评分分别为(78.63±8.74)分、(83.12±7.24)分、(66.31±8.04)分、(63.77±7.08)分,而配合家庭护理干预的患儿各项评分分别为(87.75±9.01)分、(89.21±7.11)分、(71.13±8.54)分、(69.24±8.75)分,高于单行常规护理的患儿(P<0.05),提示该护理模式在提升糖尿病患儿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显著应用价值。 引导患儿家属正确看待健康生活习惯对糖尿病控制效果的积极影响,不仅能够强化健康教育的引导作用,还能够调动患儿家属的主观能动性, 促使其发挥监督作用,督促患儿纠正自身不良生活习惯,从而避免糖尿病病情复发。此外,由于部分患儿心智发展未成熟且情绪较多变, 若其长期处于不稳定的情绪状态下则易破坏整体治疗进度[14]。 住院期间与心理科医师相配合为患儿家属开展心理疏导, 并让家属将其学习到的安抚措施付诸实践, 可充分发挥家属自身主观能动性,从而为患儿提供来源于家庭的心理支持。在家庭护理干预影响下, 患儿对医院护理模式的依赖性得以减轻, 家属基于患儿实际情况对其生活中多个方面进行干预,有助于强化护理的完善性[15]。

除了院内合理控糖以外, 院外自我控糖同样是促进糖尿病患儿生活质量改善的必要措施。 于患儿出院后与其家属建立联系, 定期沟通患儿现阶段控糖效果, 有利于家属根据专业化临床护理经验制定科学控糖方案,同时,护士也能够根据家属提供的信息评估患儿自我控糖效率。双向协同护理作用下,患儿能够全面规避生活中饮食不当、运动不足、作息紊乱等糖尿病诱发因素, 保证患儿即使在脱离医院专业化护理机制的情况下也同样能够获得科学的控糖指导, 并能够在家庭这一较具亲切感的环境中改变生活方式,避免患儿因环境压力而出现抵触情绪,促使其以稳定的情绪状态接受护理干预[16-17]。开展科学、合理的家属陪伴式护理干预, 对患儿血糖稳定性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若患儿血糖得以控制,其复发糖尿病入院诊疗的可能性则会随之降低, 患儿能够长期与正常社会环境中的各类人群进行交流, 其社会功能得以显著增强[18]。

综上所述, 对糖尿病患儿施以家庭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其治疗依从性,促进其情绪状态、生活质量得以改善。

猜你喜欢
家属依从性患儿
挡风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属诉至法院获赔偿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河北乡村端午文艺活动慰问农民工家属
品管圈在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改善中的作用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并改善感染控制指标的一项新技术
“暖男”石卓:用怀抱安慰患儿
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依从性研究进展
特发性矮小患儿血中p53及p21waf/cip1的表达
什么是手卫生依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