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对39 例糖尿病患者心理干预的效果

2022-03-17 05:46廖丽珍肖秋凤
糖尿病新世界 2022年2期
关键词:摄入量糖尿病疾病

廖丽珍,肖秋凤

1.三明医学科技职业学院医务室,福建三明 365000;2.福建省三明市第一医院,福建三明 365000

当患者确诊为糖尿病后,生活习惯将被迫调整[1],如每日糖分、盐分、油分摄入量均需得到精确控制,特别是喜好冰淇淋、奶油蛋糕、含糖果汁及碳酸饮料的患者,面对“血糖失控”及“清淡饮食”以及机体肉眼可见的功能受损(多饮、多食、多尿、机体乏力、体质量下降等)等情况,很可能难以接受,进而滋生恐慌、烦躁、抑郁等诸多消极心绪[2-3]。基于此,在临床治疗糖尿病患者时,必须搭配优质护理服务。只有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使其以积极态度面对糖尿病,才能取得预期治疗效果[4]。 该研究以该院2020 年4月—2021 年4 月收治的78 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评估综合护理干预模式产生的心理干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78 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的差异,将78 例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9 例。 观察组男女比为 22∶17;年龄 48~72 岁,平均(60.39±6.58) 岁;1 型糖尿病 13 例、2 型糖尿病 24例、1.5 型糖尿病 2 例;病程 1~5 年,平均(3.05±0.79)年。 对照组男女比为 21∶18; 年龄 49~73 岁, 平均(60.53±6.72) 岁;1 型糖尿病 12 例、2 型糖尿病 24例、1.5 型糖尿病 3 例;病程 1~6 年,平均(3.37±0.68)年。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出现多饮、多食、多尿、体质量下降、机体乏力等症状,经口服葡萄糖糖尿量试验、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尿糖测定,确诊为 1 型、2 型、1.5 型(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患者;②具备基本的医学常识及正常的逻辑分辨能力, 思维意识清晰,能够与该院医护人员正常交流的患者;③依从性良好,具备主观治疗意愿,愿意配合治疗的患者[5]。

排除标准:①妊娠期糖尿病、特殊原因糖尿病患者;②糖尿病患病时间极长且已经进展至终末阶段,并发多种疾病,预计生存期不超过3 个月的患者;③治疗期间多次出现不遵医嘱行为(如无法戒烟戒酒、饮食不加节制、未能遵照医嘱定时定量服用降糖及降压药物、拒绝纠正自身错误的行为习惯等)的患者;④合并精神障碍类疾病, 无法与该院医护人员有效交流的患者; ⑤病历资料完善程度不符合该研究要求(如治疗后随访阶段未能联系到患者等)的患者[6]。

该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开展, 依照患者病历资料、 临床治疗及护理过程中的日志记录等资料进行分析[7];此外,研究组成员及该院知悉该研究的领导同志均遵守医院原则,能够保证患者信息不外泄,故该研究并不违反伦理道德, 该院伦理委员会准予开展[8]。

1.2 方法

治疗期间,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模式护理,包括叮嘱患者按照医师开具的处方定时定量服用降糖、降压药物,合理膳食、早睡早起、适当锻炼,定期检测血糖指标等[9]。 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模式护理,具体内容如下。

(1)健康宣讲。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多起病缓慢且呈现出“隐匿”的特性,初期症状较轻甚至完全没有症状,故容易被患者忽视[9]。因此,当确诊为糖尿病之后, 很多患者未遵循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导致糖尿病在短期内进展迅速,进而出现多种症状[10]。 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告知患者糖尿病的诱发因素、致病机理以及危害。 具体如下:①糖尿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尚未被完全阐明,故无法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也无法根治。 因此,临床针对该病进行治疗时,只能通过缓解、控制当前症状的方式,尽量抑制糖尿病病情的进展,使患者在尽可能长的时间内保持较高的生活质量[11]。 ②糖尿病患者容易并发多种感染性疾病, 如果血糖长期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则并发症发生率会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女性糖尿病患者,容易反复发作肾盂肾炎、膀胱炎、肾乳头坏死、真菌性阴道炎、巴氏腺炎等疾病。此外,若控制效果较差,则糖尿病会逐渐累积全身各重要器官,可单独出现或同时出现[12]。 据统计,在我国国内,糖尿病是导致成年人失明、非创伤性截肢、终末期肾脏疾病的主要原因; 且糖尿病患者并发慢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几率是健康人群的2~7 倍。 一旦糖尿病患者并发心脑血管疾病,则致残、致死率会更高。总之,糖尿病会在多个方面对身体造成威胁, 患者必须予以重视,充分了解糖尿病,遵照医嘱服药,适当锻炼,尽量延缓病情进展。

(2)心理干预。 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但很多在疾病理解方面十分狭隘,特别是听到“糖尿病无法治愈,需终身间歇性治疗”的说法时,会下意识地产生“我的病没救了”等想法, 之后很可能滋生诸多消极情绪。 面对上述情况,该院采用如下方式进行为患者提供心理干预:①与患者本人或其家属充分沟通, 了解患者的认知水平、思考方式。 ②掌握患者基本信息后,制订个性化的心理干预模式。主要包括调整话述,即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患者交流,保证患者能够“听懂”医护人员表达的意思。 但部分患者可能受自身认知水平较低影响, 也可能因存在感恐惧心理而对医护人员的某些说法持怀疑态度, 故可能出现围绕同一个问题反复询问的情况。基于此,医护人员需要具备极大的耐心,无论患者重复询问多少次,都应妥善管理自身情绪,完整、清晰地为患者解答,帮助患者逐步提高对糖尿病的认识[13]。 ③在沟通过程中,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灵活帮助患者调整情绪。如患者经过初期劝导后,已经可以正确看待“无法治愈”,但针对 “尽量避免影响自然寿命” 的说法仍然难以接受。面对此种情况,护士可采用如下话术:“生命是有限的, 从古至今没有哪个人能够真正长生不死。 因此,在医学领域,尽量避免影响自然寿命,实际上是通过科学作息,使自己掌控自己的生命。只要您积极配合治疗,合理膳食、适当锻炼、有效控制血糖,则生活质量会在较长时间内维持在较高水平, 与健康人几乎没有差异”。总之,心理干预的目的在于,帮助患者平复消极心绪,能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疾病。

(3)营养护理。①若患者的体质量低于理想体质量, 则每日摄入能量应在标准值基础上提升10%~20%;若患者超重、肥胖,则应酌情减少。 最终目标在于, 使患者的体质量逐渐控制在理想体质量±5%的区间内。②每日的膳食中,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应占据总热量的50%~60%,患者每日主食摄入量应控制在250~400 g 之间;若患者肥胖,则主食摄入量应减少至200~250 g 之间[14]。 ③蛋白质摄入量应控制在总热量的15%~20%之间,具体值应按照每千克理想体质量0.8~1.2 g 的标准进行计算。④患者每日脂肪摄入量应控制在总热量的25%~30%之间,其中的饱和脂肪酸总摄入量必须控制在每日摄入总能量的10%以下,胆固醇摄入量必须控制在300 mg/d 以下[15]。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护理前和护理30 d 后,向两组患者发放SDSCA(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和PAID(糖尿病对日常生活干扰量表)。 SDSCA 量表共有12 道问题, 主要询问患者过去7 d 内某种行为的发生次数。 如“过去7 d 内,您按照糖尿病饮食要求合理安排饮食的天数”, 备选答案分为0~7 d 共8 个级别,分别得0~7 分,总分70 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行为合理性越高。PAID 量表共包含20 道问题,主要询问患者糖尿病是否在对应方面造成生活困扰,如“是否感觉糖尿病剥夺了自己享受食物和餐点的权利”,备选答案分为 “不是问题”“很小的问题”“中度问题”“有点严重”“严重问题”5 个级别,得分区间 0~4 分,总分80 分, 得分越低表明糖尿病对患者造成的困扰越低, 也即表明患者能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糖尿病[16]。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用()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 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SDSCA 评分对比

护理前, 观察组、 对照组SDSCA 评分分别为(26.34±5.68)分和(26.41±5.7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评分分别提升至(58.27±9.64)分和(42.46±7.65)分,观察组提升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前后 SDSCA 评分对比[(),分]

表1 两组护理前后 SDSCA 评分对比[(),分]

注:*表示与该组护理前相比,P<0.05

组别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n=39)对照组(n=39)t 值P 值26.34±5.68 26.41±5.75 0.054 0.957(58.27±9.64)*(42.46±7.65)*8.023<0.001

2.2 两组护理前后PAID 评分对比

护理前, 观察组、 对照组PAID 评分分别为(71.25±3.35)分和(70.94±3.4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评分分别降低至(26.64±2.87)分和(49.72±5.5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2 两组护理前后 PAID 评分对比[(),分]

表2 两组护理前后 PAID 评分对比[(),分]

组别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n=39)对照组(n=39)t 值P 值71.25±3.35 70.94±3.42 0.404 0.687 26.64±2.87 49.72±5.53 23.134<0.001

3 讨论

糖尿病是现代生活中的常见疾病, 与生活方式的改变息息相关。该病可由多种病因引起,主要特征为慢性高血糖,是一种无法治愈,需要终身治疗的代谢性疾病[17]。 该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或利用功能存在缺陷,会导致长期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若患者血糖长期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则会导致眼部、肾脏、神经系统、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出现慢性进行性病变, 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高血压等。病情严重或应激状态下,可发生急性严重代谢紊乱,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高血糖综合征等[18]。 临床治疗该病的过程并不复杂,主要通过指导患者服用药物、改善生活方式等,达到良好控制血糖、延缓疾病进展的目的。 但难点在于,很多患者由于对疾病的认知水平较低, 或是因听到“该病尚无法治愈”等说法,进而滋生恐惧、焦虑、抑郁、烦躁等诸多消极心绪,进而出现“不配合”的情况。 因此,若要尽量提高治疗成效,护理重点应集中在心理干预方面。该研究采用对照分析法,观察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模式护理,包括健康宣讲、心理干预(解答患者疑问)、营养支持护理3 个侧重点;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模式护理。 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其行为得到了极大改善:护理前SDSCA 评分为(26.34±5.68)分,护理后提升至(58.27±9.64)分;此外, 观察组患者面对糖尿病时的心情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观察组护理前 PAID 评分为 (71.25±3.35)分,护理后降低至(26.64±2.87)分。与观察组相比,对照组护理前的SDSCA 及PAID 评分与观察组相近,护理后对照组评分低于观察组(P<0.05)。

综上所述, 综合护理应用于糖尿病患者心理干预工作时,具备较强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够显著改善糖尿病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并逐渐适应“与疾病共存”的生活方式,能够认清现状并正确地看待糖尿病,故应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摄入量糖尿病疾病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进击的疾病
尿碘与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
易与猪大肠杆菌病混淆的腹泻类疾病鉴别诊断
夏季养生之疾病篇
北京地区居民镉摄入量评估
人一天到底该吃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