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课程 “五结合”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2-03-17 21:48古莹奎黄开启邱鑫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年2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古莹奎 黄开启 邱鑫

摘    要:为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的建设质量,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的指导作用,江西理工大学坚持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专职与兼职、理论与实践、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开展课程改革,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同度和对课程的满意度,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促进具有江西理工大学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提供可参考的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2-0081-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以创造之教育培养创造之人才,以创造之人才造就创新之国家”,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赋予创新创业教育极高的期望。教育部也要求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并纳入学分管理[1]。“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作为面向全体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其目的是要充分发挥课程在大学生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的启迪和指导作用[2-3]。为进一步发挥“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让“双创”的基因根植于学生之中,江西理工大学从2017年起持续开展课程改革,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专兼职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对课程的整体设

计,提高课程建设的规划性和系统性。在课程改革中,注重植入红色基因,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创业观,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4]。一、“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当前,各个高校都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带动行业振兴、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大学生就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5]。但是,受地域、行业、资源等各方面的影响,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出现了一些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值得思考和亟待解决。

1.解决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两张皮”的问题[6]。创业是将科技与资本、设备、人才等生产要素结合起来,它实质上是对科技创新的综合应用和产业化。避开专业教育孤立地开展创业教育是无法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高校要切实把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起来,开展基于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努力培养具备“科学素养+技术创新+创新驱动”等多重素质的创业者。这就要求高校构建跨学科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努力解决创新创业课程内容空泛、教学方式单一的问题。

2.在“双创”教育中广泛植入红色基因。高校要始终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全过程,应对创业的内涵有深刻的认识,进而使大学生具备正确的创业价值观。同时,高校应注重将红色基因植入“双创”教育,通过红色基因进课堂,增加风险认知,促使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不违法、不唯利是图、不利益至上、不浪漫至上、不一蹴而就,提高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同度和对课程的满意度。

3.对创新和创业的概念进行再认识。创新创业教育并非是要让每位学生都必须开展自主创业,其重点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格品质、头脑思维和能力素质的培养[7]。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需要高校孕育出创新创业的文化,即要鼓励大学生进行探索与冒险,引导大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客观判断,以契而不舍的精神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8]。高校要推进以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加快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因此,高校需要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孕育新的创新创业文化,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使其对自己的职业和人生进行主动规划与探索,以积极和契而不舍的精神来实现对自我的挑战。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五结合”改革原則

“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总体原则是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专兼职相结

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在内容上,加强对课程的整体设计,提高课程建设的规划性和系统性,把课程拓展为创新技术与方法、创业基础和创业实践三个部分,形成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1.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体现在对授课内容的优化

上。线下部分主要讲授创新技术与方法和创新创业基础。创新技术与方法的内容应与大学生的专业背景相结合,讲授创新思维和基本方法。教师可以结合大学生的专业以及自己的创新经历和创新实践来选择授课内容。创新创业基础部分采用工作坊的形式在线下进行。开设“创业创新领导力”慕课,大学生先进行线上学习,然后教师组织线下讨论,并围绕创新创业理论及相关案例,通过分组研究总结出创业者走上创业道路的普遍规律以及创业成功的关键要素。

2.坚持课内课外相结合,突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创新创业实践部分,教师可根据前期商业项目,指导大学生撰写商业计划书,布置任务、答疑和实施路演答辩;也可以策划商业活动,让大学生提交实践报告,包括策划书、实施商业活动和实践总结等内容;还可以安排大学生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或指导大学生完成各类创业项目等。

3.坚持专兼职相结合,主要针对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不足的问题,采用专职教师与兼职导师相结合的模式。高校应统筹对创业教育有兴趣并有一定教学和研究基础的教师,形成专职师资队伍。另外,高校聘请知名企业家、技术管理专家、在科技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实践工作者和杰出校友等组成兼职导师队伍,作为校内师资的补充。

4.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既突出对“双创”理念的理解,又突出对“双创”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动手能力的、具有“双创”意识的复合型人才。创新侧重思维,创业重在实践,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孕育创造精神,从整体上把握新时代创新创业教育中创造精神的思想实质。

5.坚持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即教师注重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在课程各个模块植入大量创业者案例,让大学生为生在一个伟大的时代和伟大的国家而自豪,激励大学生努力投身创新创业的热潮。针对江西理工大学地处赣南苏区的地域特色及面向有色金属和钢铁工业的行业特色,注重将苏区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和延安精神等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思维中,将“客家人 红土魂 矿冶情”植入教学活动中,提升大学生对地域行业文化的情感认同。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构建“学中做、做中学、学做结合、重在实践”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翻转课堂+模拟训练+研讨分享”的教学方法,在创新创业课堂中植入“移情、专注、创造、体验、反思”等实践活动。教师可根据自己授课特点以及各个专业的实际情况,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和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师在做中教,大学生在做中学,通过学做结合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发挥教学管理、组织、协调、引导的作用,实现从以知识传授为主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的转变、从以教师为主向以学生为主的转变、从以讲授灌输为主向以体验参与为主的转变,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学生通过在模拟中体验、在实践中学习、在训练中锻炼、在案例中感悟、在交流中分享、在研讨中总结的教学过程,梳理创新创业理念、沉淀创新创业知识、锻炼创新创业能力、感悟创新创业浪潮。

教师采用小班化分组教学,每组5~6人。以自然班为单位开设课程,分成若干组,每组选出一名组长,由组长负责领导本小组开展工作,组织小组内的分工、讨论、做工作坊、完成课后作业、组织路演等。通过小班化教学改革,实现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变,为课堂教学中的动态交流讨论、尝试体验、参与互动、激活创新思维提供良好条件,增加大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提高教与学的实效。

构建完整的工程实践体系。教师应建立“理论+实

践”的分层递进式课内实践教学,即理论学习、创新设计实验、专业实习、毕业设计,推动知识的学以致用。建立“团队+项目”的课外实践教学,以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学科竞赛、行业技术大赛、科研项目衍生出来的创新创业项目等为载体,以兴趣为导向组建团队,面向工程实际问题和综合性、复杂性问题,紧紧围绕实际工程项目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在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在模拟中体验、在实践中学习、在训练中锻炼、在案例中感悟、在交流中分享、在研讨中总结,构建一种基于行动的方法来推进面向所有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将创业看作是一种方法,是传授一種思考和行动的方式,而这种思考与行动的方式应建立在利用实践来鼓励创造的前提之上。借鉴基于实践的教学方法,即分别采用玩耍、移情、创造、试验和反思来推进创新创业课堂教学。

四、“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成效

从2017年开始,江西理工大学持续推进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的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020年,教师在授课结束后,针对江西理工大学赣州校区2019级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回1907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课程模块的划分上,29.1%的大学生认为“很科学”,51.18%的大学

生认为“科学”。在课程授课效果总体感觉上,24.12%的大学生认为“非常好”,48.03%的大学生认为“还不错”,

23.44%的大学生认为“比较感兴趣”。在课程是否对日后创业有实际帮助上,21.81%的大学生认为“很有帮助”,

53.22%的大学生认为“有帮助”。大学生普遍认为“总体课堂氛围不错”,其中37%的大学生认为“教师注重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52%的大学生认为“教师偶尔会穿插一些趣事,整堂课气氛比较轻松”。线上课程“创业创新领导力”普遍受大学生欢迎,35.7%的大学生认为

“很好”,52.1%的大学生认为“较好”。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总体对课程授课情况比较满意,基本上达到了改革的目的。

同时,大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在以下几方面取得了收获。

1.普及了创新创业知识,激发了创业意识。大学生通过创业者创业故事的学习,更理性地进行思考,认识到创业其实并非易事,尝试构建自己项目的商业模式和撰写商业计划书,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用不同的方法呈现自己的想法。

2.学会了沟通与交流,懂得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通过围绕项目的分组学习,极大地促进了大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大量的讨论、发言、上台展示、回应质疑,促使大学生学会了沟通与交流、表达与倾听、分工与合作、思考与行动,感受到团队的力量。

3.激发了创新思维,提高了创新能力。从创新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意义,表明大学生要勇于创新,打破常规,走非常规道路。教师应通过在规定时间内找出一个有商业价值且具有可行性的项目的方式,对大学生的思维进行锻炼,使其发现创业离自己并不遥远。

4.“做中学,学中做”,提高了工程实践能力。江西理工大学部分班级针对小组的创意,设计出新产品,制作了智能饮水机、小半径循迹小车、智能家居设备等产品。团队成员一起动手设计、电焊、组装、编写代码、调试,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的积极性,动手能力显著增强。

大学生也提出了一些比较好的建议,如要求更加注重实践,进一步优化课堂内容,对创新作品进行详细讨

论,以及创造条件去实现这些产品,而不要仅仅停留在创意上等,这为后期继续深化课程改革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从课程评优结果来看,江西理工大学赣州校区2018年“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课共55个教学班,评为优秀的有4个班,优秀率为7%;2019年共66个教学班,评为优秀的有10个班,优秀率为15%。其他全为良好,优秀率大幅提升。

江西理工大学通过坚持“五结合”原则,紧紧围绕“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综合发展”的目标,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改革和实践,面向所有专业和所有大学生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着重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以期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改变了以往传统的大学生创业公开课(简称

“KT”课)教学模式,创新了教学方法,建立了一支专业且相对稳定的大创课师资队伍,课程评优率逐年递增。作为改革内容之一,江西理工大学申报的“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与路径选择”荣获江西省第十六批高校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形成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为地方行业特色高校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了新的范例。

参考文献:

[1]  王婷.“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J].文教资料,2017(25):204.

[2]  石萍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6(24):61.

[3]  郭芳燕.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文献综述[J].创新与创业教育,2020(2):47.

[4]  刘宏伟,尹胜君,李岳.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的路径探索[J].高教學刊,2020(5):32.

[5]  张青敏,黄晓颖,吕宏岩.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5):63.

[6]  张烁.创新创业,高校怎么教(教育视界·关注创新创业教育〔上〕)[N].人民日报,2015-07-09(18).

[7]  王洪才,刘隽颖.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核心·难点·突破点[J].中国高等教育,2017(13/14):61.

[8]  刘志阳,张劲松.汇聚“创新创业创造”强大动力推动实现伟大中国梦[N].光明日报,2019-08-09(5).

■ 编辑∕陈晶

2137501705331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