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
【摘要】教育已经走进新时代,如何聆听新时代的声音,把握新时代的脉搏,做具有新时代特色的教育,成为众多教育工作者的追求。我校作为农村小学,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开展基于田园文化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和实施的研究,开展劳动教育实践,在丰富、有效的劳动教育课程活动中减负提质,实现五育并举,推动五育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成效。
【关键词】田园文化;劳动教育;课程资源
一、基于田园文化开发和实施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意义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20年3月20日)提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因此,基于田园文化开发和实施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对于加强青少年劳动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一)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决定了我们必须重视劳动教育
长期以来,人们对劳动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从学校内部看,由于教育体制中的弊端,造成了教育和实践的脱节,劳动教育难以真正落实。而且,劳动的形式封闭,途径狭隘。从社会来看,没有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劳动实践环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目标没有被广泛地认识。从家庭看,由于农村家庭教育的指导思想不端正,重智轻劳,只注意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与学习条件,忽视了对子女劳动观念与劳动习惯的培养。学生普遍缺乏劳动意识,缺乏自理能力,不愛劳动,不愿当农民。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农村小学劳动教育的开展,影响了学生劳动素质的形成。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
我校作为农村小学,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达成五育并举、五育融合,在减负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校作为一所农村小学,长期以来,家长重智轻劳,结果是子女严重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和劳动观念。加上学生学业负担重,学生不仅厌学,也缺少必要的劳动素养,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屡见不鲜。
因此,我们基于田园文化开发与实施小学生劳动教育课程资源,以劳动实践作为突破口和着力点,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培养他们的毅力、耐力,懂得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并在实践过程中形成劳动观念、劳动感情、劳动习惯、劳动知识、劳动技能等完整的劳动素质,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体质,强健体魄,利于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提高他们的创新创造能力,从而达成五育并举、五育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高效整合田园文化资源,形成开发与实施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田园,指田地和园圃,泛指农村。田园文化是农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生产、生活方式和民风民俗,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容和特征,它包括农耕物质文化和农耕精神文化。农耕物质文化包括观赏作物、耕作制度、耕作技术、生产工具及青山绿水、田园风光等生产方式和物质形态;农耕精神文化包括民俗礼仪、农耕谚语、农事节日、农耕娱乐及反映农业生产的精神层面的东西。田园文化曾经覆盖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成分,也是构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
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劳动教育的教材和资源在很多项目上都不够全面、系统。尤其是地方特色的劳动教育资源较为分散,一些隐性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许多学校往往以物质条件尚不充裕,场地、资金欠缺为借口,把劳动教育停留在空洞的说教上,学生劳动观念淡泊。
课程资源和课程的实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没有良好的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好的教育改革设想也很难取得预计的效果。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应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实施,是保证劳动教育实施的基本条件。因此,作为农村小学要因地制宜发挥本土课程资源的优势,进行开发和利用,推进劳动教育的实施。
二、基于田园文化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和实施的目标
素质教育观念倡导学生进行体验性劳动,动手实践,掌握运用技能,帮助学生从事创造性学习,真正造就全面发展的人。
基于田园文化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和实施的主要目标,就是在“立德树人”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形势下,通过探索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途径和实施策略,围绕田园文化,紧密结合农村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形成课程体系,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在课程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感情、劳动习惯、劳动知识、劳动技能等完整的劳动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
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注重立德树人。在劳动教育中培养学生劳动兴趣、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对学生进行爱劳动、爱家乡的教育,促进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第二,结合学校实际,充分利用田园文化的特色资源,构建农村小学劳动教育的校本课程体系;第三,注重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和方法。通过调研、整合,形成具有农村小学广泛适用性的劳动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三、基于田园文化开发和实施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途径
以“田园文化”为主线,充分利用当地农村的历史资源、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等,形成开发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基本途径和基本方法,基本形成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利用的策略,营造具有田园文化特色的校园环境文化,为开展贴近新乡村学生生活、符合新乡村学生兴趣的系列劳动教育活动创造条件,构建起完善的基于田园文化的小学生劳动教育活动课程资源(内容、形式、评价方法),使学生基本掌握劳动技能,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使劳动教育成为学校的一大特色。主要途径有:
(下转第23版)
(上接第22版)
(一)调查与分析基于田园文化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现状
通过调查分析研究,将那些能体现一定地方特色和区域性特征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作为开发和利用的对象。教师有效指导,学生自主参与。精心设计问卷调查表,深入学校、社区、家庭等场所,广泛开展调查活动,并及时做好统计分析。
(二)探索基于田园文化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途径和方法
以“田园文化”为切入点,以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为中心,通过多种渠道,拓宽劳动教育的途径,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从劳动教育课堂、各学科渗透、校内植物园基地“开心农场”构建等方面开发劳动教育的校本资源;通过家长学校、简单的家务劳动、劳动日记等形式开发劳动教育的家庭资源;结合新农村示范小区、帽峰山森林公园、果园、农场、花木基地等场所挖掘劳动教育的社区资源。
(三)构建基于田园文化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
紧密结合农村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合理地利用挖掘田园文化的劳动教育资源,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构建课程体系,包括:田园种植课程、田园艺术压花课程、田园美食烹饪课程、田园文化创造课程。
《田园种植实践》课程以二十四节气为主线,让学生了解田园文化,节气知识、传统风俗,再拓展到劳动种植等。“青青的开心农场”,各班各一块种植试验田,根据当地的田园农作物进行分类规划,如,瓜果园、甘蔗林、青豆洲、碧菜地,让学生体验到“田园有真乐”,劳动的快乐,回归自然的快乐;《田园美食烹饪》课程让学生了解中国田园传统美食及现代新乡村,如,清明的艾果、端午的粽子等等一系列特色美食,学习制作与烹饪,体验生态自然与健康,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田园艺术压花》课程让学生立足田园的花草树木,学习压花技术,制作艺术作品,体验劳动之美;《田园文化创造》课程让学生参与学校和班级文化建设,营造田园系列特色的校园环境文化,如,开心农场、农具坊、田园文化长廊、翠竹林、乡情亭、耘艺舞台、四廊(春耕廊、夏种廊、秋收廊、冬藏廊),以田园意境达到文化熏陶的教育效果。譬如,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各班用学校种植的水果、花草植物等名称来作为自己的班名,像“红荔班”“向日葵班”,等等,并赋予其深刻的教育内涵;各学科充分利用各种乡土材料作为教学用具,增强学生学习的直观性个感受,如,美术课中用枯枝树叶、黄豆、花生壳等作为创作的素材,把它制作成一幅幅美丽的美术作品。音乐课:用竹子做的笛子,当作学生自己的乐器。在开心农场劳作中,学生边吹奏边创作,享受着田园之美和快乐。体育课中,师生用铁丝做成铁环,用竹杠来跳竹竿舞,还有滚铁环、打陀螺、跳格子等。语文科组开展“校园一角”作文比赛,美术课、音乐课师生也经常把课堂移到开心农场来进行创作实践的学习。另外,我校还分别在每年的五月份开展“风筝节”、9月份开展“灯笼节”的传统文化的教育实践活动。
(四)形成基于田园文化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实施策略
以劳动课为主渠道,在活动中感悟、激发、内化;以校内植物园“开心农村”为主阵地,充分发挥实践基地的资源优势;深入家庭领域,拓展教育空间,培养学生的主人意识和自主能力;整合社區资源,实现学校与社区的有效对接。
四、基于田园文化开发和实施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创新价值
农村小学是我国教育格局的基本面,农村小学忽视劳动教育是基本现状,加强学生劳动教育是中国当前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因此,从农村的田园文化入手,开发与实施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形成有效策略与途径,提高小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效,对于我国众多农村小学来说具有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一)因地制宜,从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出发,从田园文化入手,把田园文化融入到劳动教育课程中,开发符合农村小学实际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探索出一条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田园文化进校园的有效途径。
(二)探索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途径和利用策略,将当地乡村的那些显性的或潜在的,或处于自然分散状态下的劳动教育资源有机地整合,构建学校、村社、家庭联动的教育格局,以劳动教育课程带动农村小学整体教育水平。
(三)在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中,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构建田园种植课程、田园艺术压花课程、田园美食烹饪课程、田园文化创造课程,紧密结合农村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体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
总之,对农村田园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寻求传统与现代、本土化与现代化的结合点,形成开发与实施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在“双减”背景下,既减负又提质,实现了五育并举、五育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劳动教育及教育改革摸索出一条可行之路。
参考文献:
[1]许洁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含义、目的及地位[J].教育研究,2005.
[2]四川省打古镇白合小学小学生劳动技术教育研究课题组.《小学生劳动技术教育研究》课题工作报告[OL].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6/1130/66748122.shtm.
[3]许建章,周志超.农村小学劳动教育研究报告[J].江西教育科研,1992(4).
责任编辑 胡春华
2267501705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