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伟祥 庄惠芬
【摘要】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教育改革的主阵地回归到学校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中,这需要教师精心备课,构建高效课堂,使学生能在轻松的课堂教学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由于初中化学课堂具有学时少,学习紧凑等特点,亟需进行高效学习。因此,本文聚焦于“双减”政策的指导,以《水的净化》一课为例,从课前、课中、课后展开设计,在课堂上开展“加法”和“减法”,利用“加法”促进“减法”的高效实施。
【关键词】“双减”政策;初中化学;水的净化;课堂加减法
一、“双减”政策背景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并要求各地区认真贯彻落实。政策发布后受到广泛关注。中小学生的减负工作一直是教育部门的一项重大任务,学生负担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考试的压力,校内减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任务,但为了在考试中得到高分,教师有可能会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来补充学生校内没有学习到的知识点,而家长和学生转向校外培训机构以谋求考试高分。这种“少教多学”的教育改革看似为学生留出了更多的自主思考时间,却引向了“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极端。因此,“双减”政策提出“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课堂教学应做到“应教尽教”,且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初中的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双减”政策并非只有“减法”,而包含了“加法”。“加法”指的是教师需要改革创新,课前打破以往模式重新备课;课堂上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设计有效的小组活动和练习;课后设计精简的作业,以及获得精确数据的教学反馈,等等。“减法”不仅需要减轻学生的负担,也需要减去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低效率环节和教学话语中多余的部分,以及低效的练习作业等。“加法”的有效是为了“减法”的高效。因此,在“双减”政策下,初中化学的课堂需要做好“加减法”。
二、初中化学课堂现状分析
初三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为学生高中学习化学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也是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的重要阶段。初三也意味着学生们即将面临中考,教师与学生都面临着一定的压力,因此,高效率课堂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当前初中化学课堂依旧存在以下缺点:
第一,从教学思路来看,大部分教师还是习惯于传统课堂的“单向输出”模式,往往容易设计大容量、低效的“填鸭式”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难以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进而导致学习效率低下。
第二,从教学应用来看,由于应试教育模式的传统习惯及升学考的需求,教师更倾向于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采取“题海战术”,严重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产生畏难情绪。这对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第三,从评价方式来看,教师还是倾向于用“单元测验”“期中测验”等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仅仅通过简单的测验还是难以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往往被忽略,进而容易造成学生“唯分数论”的现象。
从上述几方面来看,教师需要结合“双减”政策,缓解学生的压力,做好增效减负,利用轻松的课堂引导学生高效掌握知识。教师可以通过优化实验教学,创设教学情境,使用信息技术等方法来强化课堂教学,做好课堂教学的“加法”与“减法”,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下面以初三化学“水的净化”为例,对“双减”政策下的初中化学课堂“加减法”展开研究。
三、“双减”政策下的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以《水的净化》为例
1.课前:增加精心准备,减少照搬经验
课前预习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着引导性的作用。通过适当地预习,学生能够大致把握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在教师备课过程中,要增加导学案引导学生进行预习。除此之外,教师对各个教学环节要有充分的把握,包括尽量减少全部提问,增加个体提问;减少大段独白,加入師生互动等。
2课中:丰富授课内容,激发学习热情
(1)增加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入学生耳熟能详的《鲁滨逊漂流记》的故事,将学生引入情境中。在海外孤岛中,鲁滨逊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求取生存。然而,鲁滨逊身边并无清洁的水源。此时,他该如何利用他仅有的一些工具来继续生存?这一导入,既紧扣本节课题的知识,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增加共鸣点,减少陌生感。化学是一门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科,将化学结合生活,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化学学科价值。在学习“水的净化”过程中,我们可将玻璃棒的引流作用类比于广州人熬汤时经常用筷子来引汤,并让学生回家尝试且与父母互动,既让学生感受到了化学在厨房中的应用,也增强了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交流。除此之外,还可以将本节课题中的过滤操作类似于生活中的“捞饺子的漏勺”“茶壶中的茶网”“滤除蔬果残渣的纱布”,很好地体现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
(3)增加合作学习,减小个体差异。合作学习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本节课中,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够想出鲁滨逊喝到干净的水的方法。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想出来的办法也是各有千秋。此时,在适当引导之后,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总结属于自己小组的一套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既能减少个体差异,也能减轻教师负担,学生收获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团结互助的精神。
3.课后:增加有效练习,减少单一评价
(1)合理选择习题,设置不同梯度的作业难度。课后,教师要控制习题数量,并按照能力水平进行分层,切忌让学生盲目刷题。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也不尽相同,教师应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控制不同梯度的作业难度,避免让学习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在一道题上浪费过多时间,适当让学习水平相对较高的学生发展自己的能力。
(2)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相对于日常简单的卷面测验方式,多元化的评价能够更加全面地发展学生的能力。在《水的净化》一课中,教师可提供棉花、活性炭等实验用品,让学生回家之后自制简易净水器,并将其纳入评价范围。这一方式,在发展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巩固了学生的知识。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下的化学课堂在形式上看似做了“加法”,其实在数量上做了“减法”。通过“一加一减”,最终呈现出来的是学生在学习质量上的“加法”,如,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轻,最终使之成为符合“双减”政策的初中化学课堂。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J].教育与装备研究,2021,37(8):1.
[2]周序,付建霖.“双减”背景下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应教尽教[J].中国教育学刊,2021(12):1-5.
[3]赵强.“双减”之中的“加减乘除”[N].深圳特区报,2022-01-06.
责任编辑 胡春华
2375501705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