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督导中实现专业成长

2022-03-17 11:34朱珠
江苏教育·心理健康 2022年1期
关键词:个人成长

【摘 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面临着越来越大的个案辅导工作压力。上海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吴增强名师工作室(以下简称“工作室”)定期举办个案督导活动,工作室学员除了自己汇报案例、接受督导外,还作为同侪督导师参与督导。通过督导者与受督者两种视角对个案辅导工作进行反思和研讨,工作室学员个案辅导能力不断提高。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师;个人成长;个案督导;个案概念化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00-0000-00

【作者简介】朱珠,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上海,200439),教师,高级教师,上海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吴增强名师工作室成员。

近些年来,中小学生个案辅导需求不断增长,学校心理健康教师面临着个案辅导经验不多、培训不足、能力不够等问题带来的挑战,亟需各方面予以重视和解决。我有幸参加了工作室的学习,在吴老师的指导下与伙伴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在工作室定期举办的个案督导活动中,我既作为受督者接受伙伴们的指导和支持,也作为同侪督导师参与伙伴们的个案讨论,在个人成长方面获益匪浅。下面从4个方面谈谈督导给我带来的收获与成长。

一、促进辅导关系中的自我觉知和自我关照

心理健康教师能否与来访学生建立高质量的辅导关系是个案辅导成败的关键。有时候,心理健康教师在个案辅导工作中可能会遇到一些不利于建立辅导关系的情况。如有的来访学生可能早已“名声在外”,心理健康教师对其“问题行为”多有耳闻,甚至形成了“先入之见”。这种情况很可能会对个案辅导工作带来不利影响。此外,心理健康教师也可能因为自身原因对来访学生持有某些偏见,产生反移情,从而影响个案辅导工作的开展。我在工作室接受督导的第一个案例就有类似的问题。在最初接待来访学生时,我明显感到自己存在回避态度,在辅导过程中总有一种“别扭”的感觉。

案例1:小A头脑灵活,学业成绩名列前茅,拿过学科竞赛的市级奖项。但是,这样的小A却是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他们说小A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还经常质疑老师,甚至在公开课上与老师“抬杠”。小A的父母离异,她跟着父亲生活,但父亲长期在外地工作,所以她一直住在奶奶家。小A先后来心理辅导室4次,讨论学习习惯、兴趣爱好、同伴交往等问题。每次辅导时,小A講她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我主要采用支持性辅导技术开展工作,听得多,说得少,对她进行鼓励和支持的时候比较多,对其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讨论得较少。总体来说,我感觉辅导过程很平淡,甚至有些枯燥。

吴老师:在这个案例中你的感受是什么?

我:我对这个“问题学生”有点发怵。我觉得她的问题挺复杂的,不想深究,因为担心自己的能力不足,怕把她的问题“扯”开了,没有办法处理好,对她造成伤害。

曹凤莲:你是不是对自己有“全能”期待呢?你是不是自己背负了太多责任?其实你可以跟学生说清楚你的工作内容和方式,或跟学生核对一下她对你的期望。

罗吾民:欧文·亚龙在《叔本华的治疗》一书中提到,心理健康教师在辅导过程中可以及时反馈自己的感受。你在辅导时,可以考虑把自己的感受反馈给她,也可以问问她当下的感受。因为心理健康教师向来访学生适当反馈自己的情绪感受对学生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吴俊琳:我倒是更关心咨询师本身。朱老师说自己看到这个学生会发怵,有些害怕和担心。你担心什么?是担心自己遇到瓶颈,还是什么?我觉得,是不是因为你对自己个案辅导的成效预设了太高的要求,如果你把对自己的期望降下来,压力也会变小。我们在辅导过程中更多的是在建立关系,我觉得你要树立“陪学生一起面对问题”的意识,不能给自己太大的压力。

我选择这个案例参加督导是因为个案辅导的过程并不顺利,觉得没有很好地帮助学生,有些惭愧。另外,还有自己对小A的回避态度。在督导时,吴老师的提问和伙伴的分享推动我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如自己在辅导中背负了包袱、急于解决问题、希望自己更有能力等。这些让心理辅导“变形”“走样”。这次督导加强了我的自我接纳意识,即既要无条件地积极关注和接纳来访学生,也要积极关照和接纳自己。只有这样,心理健康教师才能回到辅导工作本身,才能做到以饱满的状态高质量地陪伴学生、引领学生、激励学生。

二、提升对个案的理解和个案概念化能力

心理健康教师若是接手的案例比较少,往往就会存在个案辅导经验不足、效能感不高的问题。其中,个案概念化是一个常见的挑战。对于具体的个案辅导工作而言,如何正确、合理地对来访学生进行个案概念化,不仅是工作中的难点,也是工作中必须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个案概念化是心理健康教师对来访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其认知、情绪、行为的相互影响过程做出的比较系统化的解释。个案概念化有助于心理健康教师理清来访学生问题的来龙去脉,对个案形成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当然,个案概念化并非一步到位,需要在辅导过程中不断修正和完善。在工作室的学习中,吴老师非常重视对学员个案概念化的训练。

在我准备案例1的督导资料时,我发现自己很难对小A进行个案概念化,主要原因是我对小A不够接纳、有所回避,而且在辅导的过程中对她的个人信息收集不够全面,过多关注她当下的学业、交往和生活等具体情况,对她的情绪感受、需求愿望、过往经历等涉及较少。在我汇报了这个案例后,吴老师和伙伴们指出我在个案辅导工作中存在对学生问题或苦痛认识不够、理解不深,辅导目标不够明确,辅导思路缺乏框架性、系统性等问题。为此,我进行了反思和回顾,大致形成了对小A问题的理解和认识:父母离异,跟奶奶长大,缺少与人交往的经验,被认同、被呵护的需求强烈,用“问题行为”引人关注。因此,她在与人相处、与自己相处方面需要得到深入辅导,另外,她提出的问题的背后也隐含着希望“被看到”“被关注”的愿望。

对心理健康教师而言,个案概念化是需要着重培养的专业能力之一。心理健康教师应当主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并在个案辅导工作中有意识地加强实践。接受督导后,我对该个案辅导的过程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对于自己忙于应对小A的“问题”而不够充分地认识和理解她而感到遗憾。这次督导,加深了我对个案概念化的认识和理解,强化了进一步学习和实践的意识。

三、提高个案辅导技术应用的自觉意识与能力

心理健康教师一般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但比较缺乏个案辅导技术的实操训练。相比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工作,个案辅导对心理健康教师的挑战程度更高。为提升工作室成员的个案辅导工作能力,吴老师带领我们研读了《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与实践》,深度讲解了认知行为治疗技术及其应用,并对如何将技术有效运用于实际个案进行了示范。

案例2:小W,高一女生,独生女,性格胆小、谨慎,学业成绩一般。首次约谈是因为我在心理课上发现小W回答问题时声音非常轻,显得犹豫和害怕甚至有些畏缩。我问她是否愿意到辅导室来谈谈,她应约前来。她在辅导过程中说话声音也很小,自述与人说话都很紧张,不敢看对方,有时候身体还会发抖。这种情况持续了很久,影响到了学习和生活。她被心理医生诊断为社交焦虑,目前在服药过程中。

在接受督导前,我和小W进行了4次辅导。前2次,在收集了必要信息的基础上,与她商定了辅导的目标:改善与人相处的质量。第3次,通过“家庭作业”帮助她从新的角度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内在力量。第4次,采用焦点解决技术对她的紧张情绪进行了具体化处理,帮助她看到自己问题的“例外”情况,找到应对问题的信心和资源。在督导中,吴老师指出,这个个案适合采用认知行为治疗技术,并对如何应用该技术进行了分析。

吴老师:这个个案的问题是社交焦虑,她的求助动机比较强。由于辅导关系比较好,你可以在陪伴的前提下向前跨一步,引领学生做出改变。你把辅导目标定位在改善与人相处这个点上,显得太笼统。目前,你使用得比较多的是接纳和共情技术。我认为,这个个案比较适合采用认知行为治疗技术。所以,你在工作中要更加具体化,帮助她识别和列出关于自己的问题的详细清单,如关于她“害怕别人的余光”这件事,你可以和她一起细致分析,帮助她理清自己在什么情况下会害怕?对哪些人的余光感到害怕以及害怕的不同程度等问题。

关于如何緩解小W的社交焦虑,我建议:第一步,帮助她认识情绪、行为与认知活动之间的联系。从而,让她理解情绪影响认知,认知影响情绪,行为也可以影响情绪和认知。第二步,帮助她识别具体情境中的焦虑情绪,按照不同情境中焦虑程度的阶梯级别来确立干预计划,然后引导她由低到高逐级进行暴露。同时,进行放松和行为训练。第三步,鼓励她在行为上进行改变。在个案辅导中,一旦当事人的行为得到改善,就会对其非理性信念的改变产生促进作用,并增强其内在力量。她现在的改变还只是停留在想法上,没有付诸于行动,所以进展不大。你可以引导她在辅导室里进行行为训练,有一定成效后,鼓励她在现实情境中应用行为训练。另外,还可以将行为训练作为家庭作业来布置,促进学生进行自我强化。

吴老师提醒我要把焦虑和抑郁的原因暂且放在一边,重点缓解小W的社交焦虑,用认知行为治疗技术矫正她的非理性信念,增强她内心的力量,通过改变行为来改变她对环境的认识、对自身的期待,进而改变她的情绪感受,强化她的正向自我意识。在吴老师的指导下,我开始逐步采用认知行为治疗技术来帮助小W。经过一段时间的辅导,小W的社交焦虑得到了明显改善。

四、增强开展个案辅导的信心与底气

个案辅导是需要不断积累成功经验才能做得更好的一项工作。缺少实践与培训容易使心理健康教师对个案辅导工作感到信心不足,产生畏难情绪。个案督导是增强心理健康教师开展个案辅导工作的信心和底气的途径之一。但是,接受专家督导以及当众陈述自己的个案辅导工作全过程是一件很有压力的事。因此,一个充满接纳、尊重、友爱氛围的团队对于督导十分重要。受督者只有在安全、尊重、支持的氛围中,才更可能把真实的咨询过程呈现出来,才更可能愿意接受督导师的评估和反馈,才更可能积极采纳改进个案辅导工作的各种意见和建议。

工作室是一个支持性的学习团体。在吴老师的谆谆教导下,工作室成员们建立了紧密、安全、接纳、温暖的伙伴关系,大家都能从中得到滋养。在工作室团队里接受案例督导,受督者不仅会得到指导和建议,更会得到肯定和支持,如“我觉得你和你的来访者都很有能量”“我看到你为了缓解孩子的紧张做出很多努力”“关注当事人自己的感受”“对自己保持觉知和关照”“你对自己也要好一些”等。吴老师和伙伴们的这些话语给予我信心和勇气,也带给我新的视角和启迪。吴老师十分关注受督者的体验和感受,在我们汇报案例时,吴老师常常点头、微笑,积极反馈“说得很好”“继续讲”,还会具体、详细地指出受督者哪里做得好,哪里有进步,哪里可以做得更好。虽然我们都知道自己的个案辅导还有许多不足,但吴老师的积极鼓励和悉心指导,让我们感受到了温暖、收获了力量、增强了信心,也更加坚定了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吴增强. 发展性心理辅导理论与实务[M].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8:231

[2]周雪燕. 区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辅导能力调查与对策研究[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21(6): 169-170.

[3]吴增强. 探寻优秀与卓越——心理老师成长之路[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115-199

[4]陈福国. 实用认知心理治疗学[M].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230-240.

猜你喜欢
个人成长
《光阴的故事》:新电影运动的清泉
导师制对推动高校教师个人成长的初步分析
从后殖民视角看《模仿者》中的成长主题
浅谈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如何更快的成长
少年的烦恼——成长中的蜕变
科技型创业者个人成长的影响因素及促进策略研究
从人格培养的角度谈谈语文校本教材的改革
生命的律动与成长
电影《天堂电影院》拍摄手法及情感主题浅析
人才密集型行业中的制度建设与个人成长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