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琳(山东省牟平第一中学)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政治成了学生的必修学科,但因为学生对政治存在的固有成见,导致学习缺乏兴趣,重视程度不够。若政治老师的教学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懂得激发学生兴趣,增加课堂互动,那么不仅学生学习政治难度大,就连老师的教都会举步维艰。解决以上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师转变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政治课堂的主人,真正打造思维型课堂模式。
政治学科主观题一直都是政治高考复习中的重中之重。高一阶段学生没有选科,对政治学科的主观题的解题方法与思路走马观花,浅层次理解,会出现主观题思路不清、材料分析无法与知识有效对接、对政治材料的敏感度不够、学科积累不足等系列问题。学科思维培养是系统工程,需要把战线拉长,眼光放到高考,所以第一步从习惯养成开始。
高二或者高一下学期开始,老师就要对政治学科主观题的基本做题思路进行梳理,养成好的政治学科答题习惯。主观题答题有一定的解题步骤,会涉及多种题型:原因类、措施类、评析类等,不同题型会有不同的解题思路。因此,这一阶段,教师先通过思维导图构建、关键词梳理、强化训练等方式,让学生养成习惯。学生通过不断自我修正、自我反思,逐渐形成对主观题清晰、理性的判断。
这一阶段是整个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环。在这一环节老师负责精选练习题,大胆放手,把舞台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学科学习的兴趣点、提升点。以必修三《政治与法治》为例,本书涉及多个主体,如党、人大、政协等,也涉及多种题型。经过几次训练,试题中题型、主体基本都已包含,完全可以整理归类,这个时候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对做过的主观题进行自主梳理、归类,具体操作如下:
(1)教师让学生提前对习题进行整理汇总,并进行分组准备。
(2)教师上课给出充足时间,各小组对习题进行讨论,选定“类型题”,教师提出具体要求:要有知识体系的梳理与例题讲解,同类型题可以放在一起讲解,分析共同点与不同点。坚持的原则就是要对学习本部分及本题型有启发作用。
(3)课后分组分头准备,教师要求学生形成文字稿,提供例题出处,做好PPT,展现分组成果。
(4)学生准备完成后,课堂就真正地交给学生,由各组代表进行分享,每个小组提前告知所讲例题,学生用两三分钟时间去重看,然后小组将总结的思路、方法、心得进行展示,基本都按知识体系、题型归类、方法总结、思维提升等环节,各展所能。
(5)教师将各组同学的总结思路整理汇总,形成过程性材料,下发分享。
政治主观题思维的培养不能忽略的一点就是对高考题的研究,因为高考是全国各地专家学者精雕细磨的产物,它反映了命题人对考试内容的深思熟虑、对设问和答案的准确拿捏、对学生水平的客观判断。有了上阶段的锻炼,学生再去研磨这些试题,就如同和试题制作者对话,真正做到了思维提升。
另外,教师也应有意识地选择一些热点话题材料,让学生自主结合所学知识命制设问及组织答案,课堂上分享自己命制的主观题。教别人是最好的学习方式。面对政治主观题,当学生由被动接受方法,到自主讲解思路,再到自主命制试题,那就是真正实现了蜕变,也就完成了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