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接发
(桂林医学院 学生工作处,广西 桂林 541000)
高校主题班会是最常见和最重要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班集体活动,是对大学生进行调控和反省的抓手,是大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也是班级建设和学校教育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阵地。主题班会课程化是要求主题班会活动的开展要有教育的整体安排和计划,对主题班会的质量监控、准备和实施等环节要进行制度化管理[1]。也有学者建议,“高校要把主题班会像课程一样排入学生的课程表当中,进行统一安排和管理”[2]。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以“立德树人”作为中心,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学教育全过程,实现“三全育人”(即全方位、全员和全过程育人),从而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而高校主题班会课程化建设是的重要举措和重要抓手。
班会的定义是以班级为单位召开的会议,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对班级进行评估和常规管理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而主题班会就是围绕一定主题进行的班会[3]。高校主题班会就是以高校班级为基本单位,并在辅导员(或班主任)的组织下,围绕某个主题进行的一次有和有组织的集体教育活动[4]。广义的课程包括学校有计划、目的的教育活动和所教的各门学科,是学校为实现培养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5]。所以从广义上来说,班会属于课程范畴(即活动体验课程),是教师为实现某种教育培养目的而进行的教育活动。
高校主题班会课程化是“三全育人”工作的有力抓手和主阵地,它可以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进和提高,能够很好地解决目前大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主导价值观受到冲击、心理的困惑与茫然和就业形势严峻等)。高校主题班会课程化是提升大学生整体素质的主要阵地和途径,可以推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大学生素质培养和日常思想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完善高校主题班会的课程化建设。
研究“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主题班会课程化的建设,可以让高等教育工作者认识到高校主题班会课程化建设的重要性,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内涵和提升高校主题班会的科学化管理水平,从而实现高校管理者改进工作方法的目标和推动教育管理学科的发展。
长期以来大部分高校都不重视班会课更别说把班会课当作真正课程来对待,对班会课没有进行管理约束,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导致辅导员不重视班会课,每周一次的班会课,辅导员往往没有利用好,就是简单的交代事情、布置任务或者偶尔点评一下,与学生见个面而已,没有利用班会课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且整个主题班会以辅导员为中心(即辅导员唱主角),导致了班会课多是传达报告式、“一言堂”式或是训话式。大学生对班会课有抵触,往往带着极不情愿的心态来上班会课,只能是洗耳恭听,甚至有些大学生把班会课称之为挨骂课和批斗会。当前,高校班会存在着时间没保证的缺位问题、内容显薄弱的虚设问题和应景于任务的功利问题,班会随意性很大。长此以往,不仅没有达到应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还浪费了大学生的宝贵时间,这样也就导致了主题班会课流于形式。且班会课作为活动课程(即主要是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和生成)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难以把握,二是没有现成的教材,三是没有具体要求等等,这从某种程度上造成班会课随意性大和流于形式。
根据“三全育人”,通过引入课程理念和借鉴活动课程理论,可采取以下几个建设措施对主题班会进行课程管理:一是制定制度。在课程理念和开发的基本原则指导下,把主题班会课程管理制度制定出来。二是确立主题。在课程理论和开发模式的基本原则指导下,在分析学生的需求与能力、身心发展和兴趣爱好的基础上,辅导员运用情景分析法,规划主题班会的课程和明确主题班会的目标要求,从而确立主题,在以固定主题为重点的前提下,把自选与固定主题的灵活结合起来。三是编制方案。辅导员根据课程教学要求把主题班会课程方案编制设计出来。四是实施方案。辅导员把编制设计出来的主题班会课课程方案予以实施。五是总结提高。在上完主题班会课后辅导员要不断调控反馈和及时总结反思,从而实现提高主题班会课质量的目标。通过以上建设措施,使班会课程成为有目的的“三全育人”行为、有计划的“三全育人”过程。提升班会课效能,提高“三全”育人的实效性。
(1)根据“三全育人”,规划制定确立班会主题。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教育,结合大学生需求,再根据大学生年级、年龄和心理等特征,总体规划大学各阶段主题班会的内容,以规定动作来规范主题班会内容,从而实现对大学各阶段主题班会的开展进行指导的目标。同时,鼓励各班级结合自己特点、现实问题开展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自选主题的班会活动。
(2)根据“三全育人”,规范高校主题班会课程设计,明确高校主题班会课程化教学的基本结构。同时开展高校主题班会课授课比赛,以赛代训,激发辅导员研究主题班会课程设计的积极性,推动主题班会课程设计水平的提高。
(3)根据“三全育人”,把高校主题班会课程管理制度制定出来。在课程理念和开发的基本原则指导下,建立纵贯到底的三级管理体制(即建立班级评审小组、院系和学校领导小组的领导体制)。同时,把主题班会课程化相关管理制度制定出来,一是对主题班会课程的形式、内容、教学要求及课程的设置、管理、实施和评价等作出明确规定,二是对主题班会课程化提出具体要求,三是对辅导员给课时和课酬并提要求,最后实现有章可循的管理主题班会课。
(4)根据“三全育人”,把高校主题班会课程评价反馈制度建立起来。为保证主题班会的顺利进行、提高主题班会课的质量和实现对学生的教育性意义,还要把高校主题班会课程评价反馈制度建立起来。为使主题班会课对学生有更加吸引力和贴近学生,在讲科学的原则上还可以对不同类型的主题班会课进行评价反馈。同时为更好地增强教育效果和保证主题班会课的教育目的,也必须建立评价反馈制度。
(5)根据“三全育人”,还必须对高校主题班会课程进行总结、评估与完善。对高校主题班会课的开展情况进行总结、评估与完善是主题班会课程化实施的最后一步。在主题班会课程化实施的最后一步(即主题班会课结束后),总结主题班会课的效果和改进不理想的地方,最终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主题班会课事例,而这些事例可对以后开展类似的主题班会课进行参考与指导。主题班会课的总结、评估与完善虽然是主题班会课程化实施的最后一步,但是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辅导员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主题班会课的深入建设。
综上所述,探讨“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主题班会课程化建设的有效方式,从主题生成、组织形式、评价反馈等方面探讨班会课程化构成,加深我们对班会课的理论理解,更好地使班会课走上规范化、科学化道路。同时通过实践探索,改变高校班会课不尽如人意的现象,提高班会课的实效性,充分发挥班会课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养提升、班级文化培养、班风校风建设等方面的作用,最终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提高学校“三全”育人成效,促进学校学生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