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词可通达性影响代词加工的内部机制研究综述及展望

2022-03-16 16:52邱丽景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回指通达歧义

邱丽景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 广东 广州510303)

语言理解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完整的、一致的心理表征[1]。 在这一过程中,理解者需要将当前的语言信息与语境中已有的信息联系起来,即在新旧信息之间建立联系。 代词的运用是在新旧信息间建立联系的一种重要方式。 因而,对代词加工内部机制的探讨一直是心理语言学家、心理学家、认知神经学家所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2-4]。 语言具有人际交往的功能,人们运用语言参加社会活动,运用语言与他人交往。 对代词加工内部机制的探讨,能够使人们在人际交往中更好地确定什么时候使用代词,使用何种代词,并且在代词出现时能够确定代词所指向的人物是谁,从而使得交流能够继续下去。 因而,代词加工内部机制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语言加工领域,可通达性等级模型、中心理论、文本显著性理论和凸显性理论主要阐述了先行词可通达性如何影响代词加工[5-8],一些实证研究发现先行词的语法功能、提及顺序等因素都会影响先行词可通达性的高低从而影响代词加工[9-10]。 总的来说,已有研究发现,先行词可通达性的高低是影响代词加工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文拟通过深入整理相关领域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尝试从先行词可通达性的含义、先行词可通达性影响代词加工的理论模型及心理机制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增进对先行词可通达性影响代词加工的内部认知机制的认识,为未来研究的开展提供一定的指导。

一、先行词可通达性的含义

代词的加工实际上是为其选择一个在性别以及数量等属性上相匹配的先行词。 语言理解是在一定时间内相继发生的活动,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 在这一过程中,代词和其先行词通常不是同时出现,而是在一定的时间间隔相继出现。 因而代词出现时,先行词在工作记忆中的激活状态成为影响代词加工难易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研究者一般将代词出现时先行词在工作记忆中的激活状态称作“先行词可通达性”,本文也采用这一定义。 Levine 等提出语言理解中代词等回指词的完全加工受先行词的可通达性以及回指关系的成功解决对保持文本连贯性的重要性这两个因素的影响[11]。 Love 等也发表了同样的观点[12]。 一般认为,先行词的可通达性越高,其在工作记忆中的激活状态也就越高,代词加工过程相对较容易进行,而先行词的可通达性越低,其在工作记忆中的激活状态也就越低,代词加工过程相对较难进行。

二、先行词可通达性影响代词加工的理论模型

一些有关代词加工的理论模型阐述了先行词可通达性在代词加工中的作用以及影响先行词可通达性的因素,下面主要介绍四种相关的理论模型。

(一)可通达性等级模型

Ariel 的可通达性等级模型认为,代词加工中先行词的可通达性主要受四种因素的影响:代词和先行词之间的距离、代词指代的歧义性(文本中是否存在其他潜在的先行词)、先行词的凸显性(先行词是否是文本的主题)以及连续性(代词与先行词是否处于同一个句子成分中)[5-6]。 依据这一模型,与距离较远条件相比,当代词和先行词之间的距离较近时,先行词的可通达性相对较高;与代词指代存在歧义即文本中存在多个潜在的先行词时相比,当代词指代不存在歧义即文本中只存在一个潜在的先行词时,先行词的可通达性相对较高;与非主题条件相比,当先行词是文本的主题时,其可通达性相对较高;当先行词和回指词处于同一个句子成分中时,先行词的可通达性相对越高。 此外,该理论模型认为,代词这类携带较少语言信息的回指方式通常用于指代那些短距离、低歧义性、高显著性和高连续性的先行词,而像名词短语、重复的名字等携带较多语言信息的回指表达方式用于指代那些远距离、高歧义性、低显著性和低连续性的先行词。

(二)中心理论

中心理论认为语言理解过程中文本所包含的所有实体皆为文本的中心,并区分出两类不同的文本中心:回指文本中心和前指文本中心[7-8]。 回指文本中心将当前语言信息与先前已出现的语言信息联系起来,通常情况下每个句子指向先前已出现的一个实体,因而只有一个回指文本中心。 在语言加工领域,研究者一般认为回指加工过程是利用已有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13]。 某一特定文本情境中所涉及到的所有实体都是前指文本中心,前指文本中心有多个,是随后出现的语言信息的潜在的、可能的回指文本中心。 存在于前指文本中心中的多个实体依据其语法功能或语法显著性进行等级排列,这一排列等级决定着某一实体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成为随后出现的文本信息的回指文本中心。 当随后出现的文本信息的回指文本中心是先前文本前指文本中心中排列等级最高的那一实体时,文本的主题连续性得以保持,这一实体变成可通达性最高的实体。 总的来说,中心理论认为实体的语法功能或语法显著性是影响代词加工等回指加工的重要因素。

(三)文本显著性理论

在中心理论的基础上,Gordon 等提出了文本显著性理论[14],这一理论主要用于阐述代词与其他携带较多语言信息的回指表达方式(比如重复的名字)在加工上的区别。 与中心理论一样,文本显著性理论也认为语言表征中代词的潜在先行词会依据其可通达性进行等级排列,潜在先行词可通达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其语法功能或语法显著性。 代词和重复的名字所引发的回指加工过程不同:由代词所引发的搜索先行词的过程按照潜在先行词的可通达性从高到低进行,而由重复的名字所引发的搜索先行词的过程按照潜在先行词的可通达性从低到高进行。

(四)凸显性理论

Pynte 等提出的凸显性理论认为先行词词频的高低能够影响其可通达性[15],从而影响代词加工过程的难易程度。 有关记忆的研究发现与高频词相比,低频词能够吸引更多的注意资源,因而低频词编码到记忆中的强度更大[16]。 依据这一观点,Pynte 等认为先行词词频的高低会影响其凸显性,与高频先行名词相比,低频先行名词的凸显性更高,其可通达性也就更高,对其进行重新提取的过程更容易进行,因而与高频词相比,当先行词为低频词时代词加工过程更容易进行。

三、先行词可通达性影响代词加工的心理机制

已有研究采用行为、眼动和ERP 等多种研究技术对代词加工中先行词可通达性发挥作用的心理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不同来源、不同水平的多种语言和非语言信息都会影响先行词的可通达性,进而影响代词加工。 当先行词的可通达性较高时,代词加工过程较容易进行,所需的时间较短。 然而,相关的ERP 研究发现其发挥作用的内部神经机制不明确,表现为与这一加工过程相关的ERP 成分不明确。

(一)先行词的语法功能

关于先行词的语法功能如何影响代词加工,主要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主语优势效应,即人们倾向于将句子的主语而非宾语指派为代词的先行词[17]。 Järvikivi 等的眼动研究发现代词出现后,被试更多地注视句子主语而非宾语那个人物的图片[9],说明被试倾向于将句子的主语而非宾语解释为代词的先行词。 Kush 等的研究发现与非主语条件相比,当代词的先行词为先前句子的主语时,代词加工的准确率更高,速度更快[10]。 Bader 等的研究结果表明德语代词加工中存在主语优势效应[18]。

第二, 语法一致性效应,即代词和先行词间语法功能的一致性会影响代词加工[13]。 依据这一观点,对于主语代词,先前的主语名词更易被指认为其先行词;对于宾语代词,先前的宾语名词更易被指认为其先行词。 例如,Sauermann 等发现德语代词加工中不论先行词的提及顺序为何,当代词处于主语位置时,人们更倾向于将主语名词短语指认为其先行词,而当代词处于宾语位置时,则倾向于将宾语名词短语指认为其先行词[19]。

(二)提及顺序

关于先行词的提及顺序如何影响代词加工,主要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首先提及效应和新近效应。 首先提及效应认为语境中首先提及的那一人物更容易被指认为代词的先行词。 例如,Järvikivi 等运用视觉-情境范式探讨歧义代词解决的内部机制[9]。 结果发现,被试对首先提及的那一人物的注视较多,说明被试倾向于将句子中首先提及的人物解释为代词的先行词。王菡等的研究发现,正常发展儿童能够利用提及顺序这一线索来加工汉语代词,他们倾向于将首先提及的实体解释为代词的先行词[20]。

与首先提及效应不同,新近效应认为语境中新近提及的那一人物更容易被指认为代词的先行词。 例如,Cunnings 等的眼动研究发现,当代词与新近提及的那一先行词的性别发生不一致时,阅读时间增加[21]。 研究者认为这一结果说明代词加工存在新近效应,先行词的新近性是影响代词加工的一个重要因素。

此外,Järvikivi 等的研究发现对于不同类型的代词,先行词提及顺序的影响不同[22]。 具体来说,对于人称代词“hän”来说,出现首先提及效应,而对于指示代词“tämä”来说,出现新近效应。

(三)代词和先行词间的距离

已有研究发现,代词和先行词间距离的远近能够影响代词加工,随着二者间距离的增大,先行词在工作记忆中的表征强度减弱,因而其可通达性降低,代词解决过程也就变得更加困难,需要消耗更多的认知资源。 传统的行为反应研究发现代词和先行词间距离的增大会导致反应时间增加。 例如,Clark 等的研究发现,随着距离的增大,理解者对代词所在的目标句的阅读理解时间增加[23]。 他们认为,代词和先行词间相隔的分句数是影响代词加工的重要因素,当二者间只相隔一个分句时,先行词的可通达性最高,代词加工比较容易进行。 与这一观点相一致,缪小春认为代词和先行词之间按分句数计算的距离是影响汉语代词加工的一个因素,并推测代词加工中对先行词的搜索是由近及远按分句进行的,理解者更倾向于将处于距离较近的分句中的先行词指派为代词的先行词[24]。

相关的ERP 研究发现,随着距离的增大,代词加工过程变得更加困难,从而引发一个更大的N400 效应。 例如,Streb 等采用ERP 技术考查代词和重复的名词这两种回指加工的内部认知机制[25]。 结果发现,无论回指词为代词还是重复的名词,与近距离条件相比,中等距离和远距离条件下回指词处都引发了一个更大的N400 效应。

(四)代词指代的歧义性

已有研究发现代词指代的歧义性能够影响代词加工,当语境中只有一个可能的先行词即代词指代不存在歧义时,代词加工较容易进行,而当语境中有多个可能的先行词即代词指代存在歧义时,代词加工较难进行。 例如,Van Berkum 等采用ERP 技术探讨代词指代的歧义性如何影响代词加工[26]。 实验中,被试需要理解包含两个人物名词的句子,在指代非歧义条件下,两个人物中只有一个人物的性别与随后出现的代词相一致,在指代歧义条件下,两个人物的性别与代词皆一致。 结果发现,与非歧义代词相比,歧义代词引发一个持续的、分布于头皮前部的更大的负波。

(五)文本主题

当代词的先行词为文本的主题时,其显著性更高,可通达性也就更高,代词加工过程更容易进行。 例如,Cowles 等的研究发现,被试对处于主题位置的那一人物的命名时间要短于对处于非主题位置的那一人物的命名时间[27]。 Xu 的研究发现,与先行词处于非主题位置相比,当代词的先行词处于主题位置时代词处引发一个更小的P600 效应[28]。 研究者认为这一研究结果说明汉语代词加工中先行词是否句子的主题这一语用特性能够影响先行词的可通达性,从而影响代词加工。

(六)句子焦点

已有研究发现,与非焦点条件相比,当先行词为先前句子的焦点时代词的加工过程相对较容易进行。 探讨这一问题时,研究者往往运用不同的句式结构使得某些实体成为先行句子的焦点或非焦点。 例如,Foraker 等采用“It-cleft”和“What-cleft”这两种不同的句法断裂句使先行词成为句子的焦点或非焦点以探讨焦点信息影响代词加工的内部机制[29]。 其实验一的结果发现当先行词处于焦点位置时,其表征成功从记忆中被重新提取的可能性增加,因而代词成功解决的可能性增加。 其实验二的结果发现与非焦点条件相比,焦点条件下代词那一区域的反映晚期加工的指标如第二遍阅读时间和总阅读时间更短。 研究者认为这一结果说明焦点信息影响代词加工的较晚期阶段,即将回指关系整合到文本表征中。 Xu 等采用ERP 技术探讨汉语代词加工中焦点信息的作用机制[30]。 实验中,运用“wh-question-answer”这样的句式结构使得某些实体成为句子的焦点。 结果发现,与焦点位置相比,当代词的先行词处于非焦点位置时引发一个更大的早期正波(180~230 ms)和一个更大的晚期正波(400~800 ms)。 研究者认为这一研究结果表明焦点信息既影响代词加工的早期阶段又影响代词加工的晚期阶段。

(七)先行词词频的高低

先行词词频的高低能够影响代词加工,与高频词相比,当先行词的词频较低时,代词加工更容易进行。 Van Gompel 等的眼动研究发现与高频先行词条件相比,当先行词为低频词时被试对代词后那一区域的阅读时间更短[31]。 研究者认为其研究结果支持了Pynte 等提出的凸显性理论[15]。 Heine 等采用ERP 技术对德语代词加工中的先行词词频效应进行了研究[32]。结果发现,与高频先行词相比,当先行词为中频词或低频词时,代词位置引发一个更大的P300效应。 由于通常认为P300 效应与注意资源的分配有关,因而研究者推断这一更大的P300 效应说明与高频先行词相比,低频先行词的凸显度更高,所分配的注意资源更多,代词加工过程也就更容易进行。

四、总结及展望

总的来说,已有研究发现先行词可通达性能够影响代词加工,并且多种因素都会影响先行词可通达性的高低。 然而,已有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本文认为未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探讨先行词可通达性影响代词加工的内部认知机制。 第一,已有研究没有考虑到代词加工中可能存在的个体差异。 语言加工中句法、语义等信息的使用会因个体阅读经验、工作记忆容量以及执行控制能力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如,已有研究发现代词加工中存在个体差异[33]。在未来开展研究探讨先行词可通达性的作用机制时也应当考虑到个体阅读经验、工作记忆容量以及执行控制能力等因素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发挥的重要作用。 第二,影响先行词可通达性的因素有很多,已有研究往往只是对某一种因素进行操纵,在未来需要同时操纵多种因素以探讨多种因素间可能的相互影响。 第三,提高代词加工研究的生态效度。 已有研究主要运用句子或简单的语篇作为材料,然而现实生活中语言加工尤其语言交际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的和持续较长时间的活动,未来需要改进已有的研究范式和技术以探讨更为复杂的语言材料中的代词加工或日常言语交际过程中的代词加工,以提高代词研究的生态效度。

猜你喜欢
回指通达歧义
汉译英小说本族语—非本族语译者人称回指对比研究
——以《红楼梦》译本为例
“神子”如何通达藏地——论格绒追美的长篇小说《隐蔽的脸》
eUCP条款歧义剖析
通达青岛
English Jokes: Homonyms
浅析回指与溯因推理
博物洽闻,通达古今——记奉节县博物馆群
基于关联理论的歧义消除研究
达业速度为则通达
“v+n+n”结构的哈萨克语短语歧义分析与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