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之语文隐性课程的意义和构成分析

2022-03-16 14:14乔红胜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显性隐性语文课程

乔红胜

(铜陵市第三中学,安徽 铜陵 244000)

所谓校园文化,是指一所学校具有的环境和氛围,包括精神和文化等方面,诸如校园内的建筑、景观以及绿化美化物质方面的内容,还有校风、教风、学风、办学传统等精神方面的内容。[1]本文试从语文隐性课程的意义和构成分析角度谈一点个人的认识。

一、设置语文隐性课程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1.扩展语文课程研究的视野

语文隐性课程是一个与显性课程相互联系而又相互独立的领域,虽然它不象有的人夸大其辞地认为比显性课程来得更加有力,但它毕竟还是我们在理论研究方面曾经轻忽或躲避的问题区间。我们相信,语文隐形课程的地位一旦确立,将会极大地推动语文教育研究迈向新阶段。

2.扩充和丰富语文课程内容

在内容方面,语文隐性课程特别重视知、情、意方面的学习;而在来源方面,它也非常重视学校文化、家庭背景、教师和学生特点等对学生学习可能产生的影响。[2]这样,学生学习语文想课程内容就得到极大的扩充和丰富。

3.构建语文课程论学科框架的新体系

从空间结构来看,语文隐性课程包含了课程论方面的研究,就是它的研究范畴将进一步扩大,从单一的内容走向社会、科学、学生的背景因素研究,甚至动态的研究。从时间结构来看,学生所有在学校的学习时间都包括在内,既包括每天的课堂学习,更包括其它所有的学习时间,可以说无所不包,学生都处在语文教育之中,这是其它学科所很难具备的优势。

(二)实践意义

1.拓宽语文课程资源范围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说:“语文课程资源形式多种多样。”[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也说:“语文课程资源,不仅包括课堂教学资源,还包括大量的课外学习资源。”[4]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和学习观看来,语文学习主要在课堂,课外书籍虽然也占有一定的地位,但是除此以外却很少关涉其它因素。课程资源仅仅局限在第一种形式,而忽略了其它形式的课程资源。这种只关注书本的教学观念虽然近年已有所改变,但是人们尤其是语文工作者对其他课程资源的重视程度并不够。语文隐性课程就是要探究这些课程资源中暗含的隐性教育因素,提高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程度,扩大语文课程资源的范围,充分利用课程资源,用好资源、用对资源。

2.树立语文教学新观念

美国教育科学家科勒涅斯说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5]刘国正先生也说,语文与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有了生活,语文就变得生动活泼了。而作为许多语文教育工作者所推重的“大语文教育观”强调的也是这个观点。但是这些观点仅仅是涉及到语文教育的广阔发展空间,却未从理论上找科学的依据,也很少进行系统的构建,只是作为一种语文教育观点而存在,不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不能从理论的高度把握问题的实质。而语文隐性课程的研究将从理论上建立一整套课程系统,将生活化的语文新观念落到实处。

3.有效减少语文课程的内耗

所谓内耗指显性课程里教给学生的东西与隐性课程显示的东西形成矛盾,最后被逐步消解。学生对于语文和生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常常通过语文学习来获得。它们有的是通过课本内容学习获得的,有的是通过课外读物等的阅读获得的,还有的是通过各种政策、规则等显性的东西获得的,这可以说是显性教育的结果。但这种显性的教育结果很可能会在与隐性的因素的冲突中省耗掉。比如许多的语文老师大肆宣扬多读文学作品有助于欣赏能力的提高,可是自身却很少阅读,而且训练时多是机械的做练习,那么学生慢慢就会形成一种无视阅读的心理与习惯,而且这种习惯将对其以后的语文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于是课堂上获得的明确的、显性的方法便在无意中消解了。研究语文隐性课程就是为了找到隐性课程的组成,有效减少这种内耗。

4.改变当下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语文教学状态

当前语文教学中多数教师仍只重视课本知识体系而不重视学生语文学习的个体特点,这是完全不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语文学习与其它学科学习一样是师与生的共同合作,这就要求教师上课不仅要了解教材,还要了解学生。我们常说备课时要备教材、备学生就是这个意思。备学生还不仅仅有学生的知识储备,还有学生的学习热门、盲点、兴趣的顶峰和低谷,还有学生的学科激情等等都属于备课之列。但是许多老师恰恰在这点上做得很不够,他们把备课当成简单的熟悉教材、把握教材的过程,却忘记了学生是一个能动的人。语文学习与其它学科学习又是有区别的,因为它是母语,随时随地都有学习资源,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而且它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所以从这点上来看语文教学更要重视学生,要将对语文课堂关注的目光同样运用到学生心理和周围环境的关注之上。语文隐性课程的研究将能有效提高语文教学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对学生个体学习特点的重视度。

5.理清课内外影响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因素

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此系统之中,到底哪些因素有促进作用,哪些因素有降低作用呢?这是教育理论研究的大课题。只有找准前进的台阶,清除挡路的障碍,我们的语文教学才可能找到真正的出路。

二、语文隐性课程的构成分析

语文隐性课程必须依赖环境才能产生。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把学校教育环境内的语文隐性课程按空间划分为语文课堂的语文隐性课程、其他学科课堂的语文隐性课程、校园的语文隐性课程等三种类型。

(一)语文课堂的语文隐性课程

语文课堂是语文显性教学的主要承载体,也是语文隐性课程的重要组成因素。它所使用的教材、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再度选择、教师的教学语言、教师行为和人格魅力、生本资源的开发、教室的物理环境布置、教室内精神环境的创造均蕴含着语文课程的隐性学习。

1.语文教材——第一次选择

语文教材既是显性课程教学的依据,也是语文隐性课程生成的因素之一。教材是一种特殊的材料,是经过一定的筛选、加工,再重新组织而形成。编者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主流思想观念融入教材之中。知识是外显的,思想是内隐的,教材就在这内隐中自然承担起“文以载道”的功能。[6]如我国古代传统的启蒙教材《三字经》,它就不仅在教孩童识字,而且也蕴藏着丰富的封建伦理文化和道德规范。[7]现代,人民教育出版社发行的语文教材中的角色也具有一定的人格暗示作用。[8]

2.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再度筛选——第二次选择

每一位教师并不是照抄照搬课本内容给学生授课,而是在经过筛选,抽取出其中最有价值内容传达给学生。在这个再度筛选过程中他们对语文知识或能力的取舍,无形中也影响了学生在学习语文时无意识的取舍。这种对课本的再度选择,有研究者称其为“二度课程”。“二度课程”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态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9]“二度课程”选择得当、表述准确生动是语文老师的一项 “非常本领”。教材是教学的第一手资源,是经过诸多教育研究者、心理研究者、文化研究者的长期努力之后选择出的,教材中的例子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如何将教材中的文化、知识、道德、价值观、方法传达给学生,必须有老师的再创造,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方式表现出来,学生更容易接受显性的知识或文化时,而且无形中对语文的情感和态度会在正向功能上再上升一个层次。反之,学习内容经老师在二度课程里随意进行肢解,听起来味同嚼蜡,则不仅会严重影响学生的显性知识接受,而且更会在他们心理埋下讨厌语文的种子。

3.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最好的语文教材和语文教育资源。语言表述形式在语文素养里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能来源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是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对此的影响却是不可忽略的。语文老师的语言不仅对学生的语言表述有很大的影响,它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形象生动的语言会在不经意间将学生带进文学的百花园,去品尝小说情节的曲折、散文语言的优美、诗歌意境的浪漫……让学生在语文知识与能力习得的同时能够欣赏到语言文字的妙处。这样,学生对文字或语言的兴趣自然也会在无形中增强了。

4.语文教师的行为及人格

“身正为师,学高为范”,语文教师的魅力不仅来自教师对学生的谆谆教导,更来自教师本身的示范榜样作用,而这样的作用影响对学生而言可能是终身的。如美国某大学老师曾说过,学生从他身上学到的东西比课本上学到的要多得多。[10]另外一位“非常教师”也说“学生从我们的课当中学到的主要不是这门课的知识,而是一种对学习的热爱”[11]。这种对学习的热爱不仅是口头的宣传,更要有实际的行为来支撑,否则只会在言行不一致中令学生厌恶并降低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的行为及品行储藏着巨大的情感教育价值。[12]教师是学生的生活中接触较多的人之一,教师的行为即是他们与社会建立联系、对情感建立直观经验的一种重要途径。[13]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亲师”是“信道”的一个条件。

调查发现,老师的“说话习惯”、“上课程序”“为人处事的态度”和“与学生的关系”均居于前列。前两者是许多人所关注的,后两者却常被人们甚至语文老师所忽视。另外,有两百多名学生承认他们有最喜欢的语文老师,在180多位同学列出的喜欢该老师的原因中纯粹因为课上得比较吸引人的只有50位,而其它的同学中除了因为老师的长相出众被吸引的四位同学外,都说是被老师的性格和为人吸引住的。在对老师的人格魅力描述中,“和蔼”、“平易近人”、“诚恳”是出现得最为频繁的字眼,也就是说这种语文老师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而这种老师带给学生的不仅会是显性的课堂教学知识,他们更会在无形中将学生对于语文的兴趣提高许多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老师的行为无意中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产生的是积极的影响,那么学生的语文素养当然提高得快。反之,则会消解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非常教师”说过:“最优秀的老师都明白:不管喜欢还是不喜欢,教师是行为的典范。教学这个行动有意无意地透露出老师的价值取向。”[14]

人格教育也是语文课的重头戏,而“语文课的人格教育基本上是以隐含信息方式传递的”。[15]对于人格教育的口头理论,学生大多是不以为然的。只有他们从生活中、从老师的言行中、从具体的事件中慢慢感悟到了,才能真正对他们起作用。“以品德培养品德,以人格培养人格”,这就是语文老师人格和品德的隐性教育意义。

5.教室的物理环境

学习常常是受情绪影响的,青少年学生更是如此。情绪好,学生语文的学习效率就高;情绪不好,学生语文的学习效率自然就低。语文素养的显性习得及隐性学习都与情绪有关。良好的情绪使学生的接受心理处于一种亢奋状态,容易接受和理解自己所看到或听到的事物。据心理学研究,情绪常常是在一定的物理环境中无意识产生的,而学校物理环境中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应属教室环境。在我们对学校教室环境的调查中,学生认为教室物品摆放会影响他们情绪的有189人,认为没有影响的是100人。有接近2/3的学生认为物理环境对于其学习心境有影响。这就是环境作用产生的隐性课程。譬如,有的班级桌椅排列整齐,学生注意力容易集中,为学生接受信息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所以有越来越多的人对学生学习的物理环境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6.教室内的精神环境

教室的精神环境包括教室内的人际关系和文化氛围两个方面。人际关系,不仅指师生之间的,也指生生之间的。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处理得是否恰当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影响。调查发现,喜欢语文老师的学生常常提到他们的语文老师的平易近人和对他们的关心,有的说是“朋友的相处,老师的教导”,有的说他们的老师是自己的“良师益友”等等。这些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与学生的关系都是非常融洽的。学生在教室学习与生活中,与老师的交流是一个方面,同学之间的交流也很多。学生之间关系融洽,对学习情绪同样也有很重要的影响。

教室生活中语文文化氛围更是语文隐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文化氛围可以是老师指导构建的,也可以是学生自发形成的。教室的名言警句,对称而又优美的美术作品都在无意识地时刻激发着学生的美感思维。有的班级的黑板报、班级日报所构成的语文学习氛围也时刻感染着他们,学生对文化、文学或时事的关注、讨论,对各种外在信息的语言传播都会形成良好的语言氛围。在这种氛围中生活的人当然会潜移默化的受此氛围的影响,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这也就是有的学者所研究的“生本资源”。

(二)其他学科课堂的语文隐性课程

其它学科课堂虽然无显性的语文知识教学,但是每一门课(英语除外)都是在运用汉语言来进行讲解,在语言的讲解中也就必不可免的有语言的隐性习得。精彩的文科语言可以让学生在接受该学科知识的同时接受良好语言环境的熏陶,简练的理科语言则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反之句法有误、词句使用不当甚至读音的错误以及他们对于语文的态度都可能潜在地给显性语文课程带来负面效应。

调查发现,学生认为老师行为中最影响他们语文学习的是课堂教学语言。他们在无意识中学会老师最多的是他们的口头禅和说话方式。口头禅在课堂教学语言中也和平常一样出现,正因为其出现的次数多,使用的频率大,所以学生无意识学会的就多。假若老师在教学中使用的优美的语言也和口头禅一样频繁,那么学生无意识里学会最多的就不会是口头禅而是优美的语言了。而其他学科老师的板书和对文学的热爱程度也会影响学生的语文兴趣。另外,教师说话方式和内容里蕴涵的礼貌、道德、学科态度、生活态度等也会在无形中影响学生,改变学生。

(三)校园的语文隐性课程

校园内的语文隐性课程源于校园环境。校园环境既指有形的物理环境也指无形的精神环境,有学者把它划分为有形无声的校园物理环境、有声无形的校园广播、无声无形的校园制度和非制度文化。[16]后三点其实都是校园文化氛围。本文仅将校园环境划分为物质环境和文化氛围两种。

1.物质环境

一所学校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都非常重要,都能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这外部环境就是指学校的物理环境。好的环境能陶冶人的情操、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更能调整人的情绪从而更好地学习。[17]而学校的物质环境又常常与语言相结合,如假山、道路、雕像、植物、建筑的用名,路旁的指示语、宣传语、条幅等等,这就给语文隐性课程带来了更加丰富的资源。卡内基教学促进会前主席波伊尔主持的关于基础教育的报告中,提出“学校要以环境塑造品格,以服务塑造品格”,这也正是对环境作用的充分认识的表现。[18]

2.文化氛围

构成语文隐性课程的文化氛围主要包括二个方面。

第一,校园内运用语言、关注语言的氛围。

校园内的各种语言的运用,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一定的影响。学校的广播、宣传栏、小黑板、书面的通知、师生的言谈以及各种仪式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学习语言的工具,这些场所或地点语言运用恰当,学生在接受内容信息的同时,也能潜意识里接收到语言的使用信息,潜移默化地提高语文素养;反之,若学生在看或听时,接收到的都是不规范、不文明、不准确的语言使用例子,那就会增加他们使用不规范语言的频率。同时学校内所开展的语文活动的多少也会成为影响学生语文兴趣的一个因素。有的学校此方面的活动开展频繁而又有效,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加不少使用语文的机会和成就感。这些活动对他们的语文学习既是一个很好的检测,又是一个提醒,而且对于提高学校内的语文学习风气会有非常大的作用。

第二,关注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氛围。

人生观、价值观都属于德育范围,它既是文化的核心,也是语文教育的必要组成。这在世界许多国家已形成了共识,如法语课程标准的宗旨之一是“使每个学生成为自觉、自治、负责任的公民”[19]。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许在语文课本、老师的宣传中已有鲜明的表述,但是学生能否正确地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却需要一定的时间与环境来转化。而在学生生活中占举足轻重位置的校园环境却能为此提供一定的基础。各项文化制度是否真正地承载了我们倡导的主流思想,我们的各项活动中是否传递了这些有关的信息,校园内教职员工的言行举止是否实践了这些理论,我们的领导管理方法中是否融入了这些思想的教育,这些都是对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关注的氛围,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具有隐性的作用。

猜你喜欢
显性隐性语文课程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社会权显性入宪之思考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显性的写作,隐性的积累——浅谈学生写作动力的激发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