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地理核心素养的路径探索

2022-03-16 11:47张学礼
读写算(上) 2022年6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师

张学礼

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地理核心素养的路径探索

张学礼

(甘肃省嘉峪关市实验中学,甘肃嘉峪关735100)

在课堂教学期间,多数教师因过于看重教学成绩,以至于忽视在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一现象其实与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相悖。地理作为初中教育的基础科目,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渗透,更新传统的教育理念。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初中地理教师应该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日益形成,才能为学生日后的学习与成长奠定良好基础,实现预期教学目标。故此,文章将探索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地理核心素养的实践方法展开以下分析,以期为地理教师提供教学新思路。

初中地理;核心素养;实践路径

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在某一学科学习中,形成具有此学科特点的基本素质。然而,初中地理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识图能力、人力协调观念、综合性思维、区域认知能力、地理实践能力等方面。为此,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全面理解地理核心素养内在本质的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规律,将地理核心素养不断渗透,保障课堂教学的质量效果,才能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加强设问引导,形成正确学习观念

国家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要面对许多问题,如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发展问题等。地理是一门以研究人地关系为重要内容的学科,其教育作用体现在帮助学生正确认知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内在联系,使学生不断形成良好的人地协调观念,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善于发现问题、善于分析问题、善于解决问题。但是观念的形成都是要建立在思考与实践之中,需要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组织中加强设问引导,发挥问题驱动的作用,逐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为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实践探索的学习机会,以便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发展需建立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而人类活动也要和地理环境相协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念,实现地理核心素养的有效渗透。

例如,初中地理教师在讲解《自然危害》这一课时,首先,教师围绕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发生的自然灾害有哪些?”“自然灾害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影响?”等问题。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相继回答出:“有地震、台风、海啸”等灾害问题。随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答案,以地质灾害为例引发学生思考“那么我国经常发生的地质灾害有什么?”“地质灾害形成的原因是什么?”等问题。在学生思考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基于自然与人为两个层面进行思考。有的学生谈论泥石流,认为泥石流是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开垦、乱砍滥伐导致的。最终,教师向学生提出:“如果我们想要长期生存下去,应该如何做?如何改变?”等问题,多数学生能够基于对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层面展开讨论思考。由此可见,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合理设定疑问,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地协调观念,能够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保障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加强教学拓展,提高综合思维能力

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属于一个综合体,不同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与地理环境发展有着紧密联系。为此,只有基于综合观点的层面,理解与掌握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才能全面掌握地理环境的内在本质。为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过于以教材课本为核心的教学观念,加强教学的延伸与扩展,积极引用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教学案例,以便让学生站在整体的角度,全面、深入地分析地理环境,并认识其与人类活动的内在关联性,强化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实现地理核心素养的有效渗透与培养。

例如,初中地理教师在讲解《气候》这一课时,由于教学内容主要是以我国气候为例,让学生能够从纬度印度、海陆因素、地形因素等方面,了解到气候的影响因素。为了促进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发展,实现核心素养的有效渗透,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对其展开教学延伸与扩展。首先,教师可为学生展示与“热岛效应”有关的学习素材,吸引学生的学习目光,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热岛效应的基本概念,引发学生对人类活动也是影响气候一大因素的认知。随后,教师让学生分析气候的影响因素,并思考“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等问题,指导学生基于地球轨道的周期变化规律、人类不良行为、人口数量增长等方面深入分析问题,强化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又例如,教师还可运用分组教学方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积极探讨相同纬度区域冬天离海越远温度越低、夏天离海越远温度越高的根本原因,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验器材,组织学生参与到实验探究活动当中,从而让学生总结出海陆热力差异知识原理,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如此一来,不但能让学生基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还能促进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不断提升,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

三、利用对比教学,增强区域认知能力

区域认知作为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针对利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进一步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与基本能力。但是,由于初中学生缺少地理学习的经验,且认知能力、理解能力相对有限,针对某一类型地理区域无法达到全面掌握的认知水平。为此,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对比教学,让学生进一步对比两个不同区域的差异,从而使学生深入掌握每个区域的基本特征,让学生能够基于区域的层面全面认知地理环境、地理与人类活动内在联系,以此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

例如,初中地理教师在讲解《“白山黑水”——东北三省》这一课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教师将此课内容与学生之前学习过的《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加以对比,以图文并茂、图像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牢牢记忆东北三省与黄土高原的差异性与基本特点,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随后,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每个区域的地形、气候、地貌等特点,深入探究这两个区域存在的地理问题、发展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投入到课堂学习当中。最终,教师向学生介绍东北三省的区域条件、区域特点,将其和黄土高原进行区域差异对比,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区域分异的内在规律,让学生结合自身掌握的知识共同探讨区域开发的基础条件与有效手段,以此促进地理核心素养的渗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与促进下,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区域地理,有助于强化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实现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渗透。

四、加强地图分析,促进识图素养发展

培养学生识图素养作为初中地理学科素养的重要环节,由于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相对普遍,教师可从学生识图能力培养入手,使学生能够在地图分析中获取更多隐藏的信息线索,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促进学生识图素养的发展是为了让学生在地理学习中获取正确地理知识,为学生问题思考指明方向,从而强化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围绕教学内容,合理利用地图工具,增强学生地图的应用意识,形成正确的地图使用习惯,为学生日后更深层次的地理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例如,初中地理教师在讲解《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这一课时,为了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实现地理核心素养的渗透,教师可将“位置与范围”的相关内容作为教学切入点,通过让学生了解亚洲所在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等,使学生能够利用地图进一步掌握亚洲的相关知识。在地理学科中,识图能力是最基础的核心素养,识图能力需要从知识层面、情感层面、能力层面、应用层面展开培养与强化。当学生面对一个陌生的地图时,首先教师指导学生对题目的标题与地图实例加以分析,以便掌握地图的主要信息内容;其次,教师让学生观察地图的主体,引导学生联系自身掌握的知识,对地图内容进行总结。只有在教师的耐心引导下才能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以免学生在考试中或者生活中遇到地图就手足无措,使学生能够从地图中提炼对自己有益的信息线索,从而找到正确答案,或者在生活中做出准确选择,让学生找到地理学习的捷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组织小组合作,培养人地协调观念

小组合作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在促进学生课堂参与、发挥主体作用等方面有着积极作用,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全面思考人地内在联系,从而促进人地协调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为此,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组织中,应合理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方式,从学生的学习基础等方面入手,精心为学生创设小组合作学习问题,使学生在学习问题分析中,相互讨论、相互辨析,有效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念,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初中地理教师在讲解《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方法,教师可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根据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因素,进一步思考“人们给黄土高原地理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后,应该怎样协调好人地关系?”等教学问题,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相互讨论、相互分析,帮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环境治理应该处理好人们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内在关系,使学生意识到人们需要理解自然、尊重自然,做到适度开发、合理开发,运用不同的手段,有效保护黄土高原的环境。如,有的小组成员想到:“运用生物手段与工程手段相互融合的方式,进行水土流失的治理。”还有的小组回答道:“由政府引导当地居民种植树木,减少水土流失的情况”等。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有效渗透人地协调观念,帮助学生意识到人们在大力发展时,需要结合实际条件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保持人地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建设。

六、构建知识网图,促进综合思维渗透

知识网图可以通过树状型的方式,体现课题教学的知识结构,具有形象生动、一目了然、脉络分明的显著特点,能够使学生快速了解知识内容,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性。每节初中地理课程的主题就好比一个树干,而每个大标题也就是树枝,每个知识内容等同于树叶。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组织中,将一堂课教学的内容用大树结构展现出来,能够帮助学生从多个层面展开地理事物的深入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各个知识点的内在关联性,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例如,初中地理教师在讲解《西北地区》这一单元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西北地区的自然特点与农业特点,教师可通过构建知识网图,将“西北地区”作为树干,在树干上画出两条枝干,即“自然环境”与“农业建设”。其中,在“自然环境”枝干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环境包括哪些因素?”等问题,从而让学生在树干中画出“枝叶”,如“地理位置”“地理范围”“地形特点”等;在“农业建设”枝干中,引导学生探索“农业建设包括哪些内容?”等问题,使学生相继画出“畜牧业”“灌溉农业”等枝叶,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枝干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使学生深入了解西北地区的地理现象,并解决相应的学习问题,促进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提升。

七、创设教学情境,增强地理实践能力

在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基础观念。这就要求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引导学生把理论知识构建于自身实际生活经验之上,让学生深入思考与实际生活相关的地理问题,能够帮助学生感受到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例如,初中地理教师在讲解《欧洲西部》这一课时,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教师为学生精心构建教学情境,组织学生参与到“欧洲西部7日游”的情境活动,进而构建真实的旅游场景。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展示相应的教学素材、教学图片,帮助学生了解欧洲旅游的签证过程,使学生掌握申根协定的基本内容;让学生感受欧洲饮食文化,分析欧洲饮食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内在关联性;带领学生观察当地著名景区,进一步了解欧洲西部的自然环境特点与人文特点等。一堂课都根据欧洲旅游的教学主线,不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还能传授相应的旅游技巧,增强地理教学的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八、组织多元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初中地理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通过践行实践教学方案、分析实践数据、探索实践结果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学科知识,并锻炼与强化学生的操作能力与思维能力。为此,初中地理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情特点,为学生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合理运用丰富的教学素材,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运用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以便提高整体教学有效性。

例如,初中地理教师在讲解《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海陆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教师为学生导入“夏天游泳”的教学素材,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炎热的夏季,我们都想去海边游泳避暑呢?”等问题,随后教师向学生展示相同维度的城市气温图表,让学生进一步观察气温图表情况,找到气温图表隐藏的条件信息。同时,运用分组教学方法,要求每个小组探索“相同纬度区域内,冬天离海越近温度越高、夏天离海越近温度越低的根本原因”,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验工具,组织学生参与到地理实验探究活动之中,通过亲身体验、实验观察,让学生深入了解海陆热力差异的形成原理。如此一来,组织探究性的教学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保障整体教学效果。

九、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加强渗透,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此,初中地理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注重教学活动的优化设计,引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思考与探究,才能完成教学整体目标,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提高。核心素养的渗透与培养并非朝夕之间即可完成,需要教师勇于尝试新颖的教学手段,不断更新传统教学观念,做好长期奋斗的教学准备工作,才能为核心素养的渗透创造良好教学条件。

[1] 何爽.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核心素养[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9,013(025):44.

[2] 胡莹.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思考[J].神州(上旬刊),2020,002(006):185.

[3] 布亥力且木·亚生.初中地理教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研究[J].山海经:教育前沿,2019,02(08):0138-0138.

G633.55

A

1002-7661(2022)16-0054-03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教师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最美教师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