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音乐课程游戏化的思考

2022-03-16 10:15孙彩红
读写算(上) 2022年3期
关键词:乐理节奏游戏

孙彩红

(宿豫区豫新小学,江苏 宿迁 223800)

多年以来,音乐一直作为一门“副科”,始终没有引起老师、学生与家长的重视。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老师更多的是向学生传授乐理知识,或者教学生唱歌,而忽略了音乐这门充满艺术性的学科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忽略了艺术对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陶冶心灵与情操的重要性。学生只能在课堂上学到新歌和知识,其他方面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时代的发展、教育理念的革新促使音乐教学模式做出改变,老师应该挣脱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借助多媒体、计算机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设备,引入多元化、趣味性强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氛围,带给学生一场美妙的音乐盛宴,让学生在妙趣横生的课堂上获得艺术的熏陶。

一、音乐游戏概述

游戏化教学并不难以理解,具体到音乐教学,即在课堂上采用游戏与音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以游戏为载体,加深学生对乐理知识的理解。音乐游戏融入了节奏、旋律、速度等多种音乐元素,一方面提高了音乐的趣味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游戏的音乐性。游戏化的音乐教学,可以让原本缺乏音乐细胞的学生也能快乐地参与其中,在游戏互动中享受音乐,培养对音乐的兴趣,丰富音乐知识。更重要的是,音乐游戏充分尊重了儿童的心理特点与个性发展,用儿童喜欢的方式激发其主动学习的意识与热情,十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要想真正体现音乐游戏在教学中的价值,需要老师与学生的共同配合。老师方面,需要改进教学方法,音乐区别于其他文化课,但同时也会涉及一些抽象、生涩的乐理知识,这对于小学生而言,理解起来相对困难。很多学生片面地认为音乐等于唱歌,忽略了对乐理知识的学习。但实际上,节奏、旋律、节拍等知识都是音乐教学的重点内容,音乐游戏不仅仅是弹琴和唱歌,而是以游戏为载体,降低乐理知识的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处于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在学习中逐渐培养自身的音乐素养与艺术审美。

学生方面,小学生的性格普遍活泼好动,尽管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但主动思考的能力较差,理解能力有限,需要老师的合理引导。同时,小学生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当遇到难以理解和掌握的乐理知识时,往往产生畏难情绪和逃避行为。游戏为学生克服学习难题提供了新的途径,游戏的乐趣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困难”给学生带来的不良体验,学生既可以在游戏中获得知识,又能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增加了音乐教学的趣味性,对音乐知识的渴望也更加强烈。

二、小学音乐游戏化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符合儿童的性格特点

小学阶段,尤其是刚刚离开幼儿园的低年级学生,他们的性格更加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对知识的渴求主要源自兴趣和自身体验。对于儿童而言,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游戏。音乐教学中,节奏等理论知识是相对枯燥难懂的,用游戏的方式将静态的乐理知识用动态的方式表现出来,更加契合合同的身心特点,可以让学生在有趣、欢乐的游戏中调动多个感官,配合肢体动作更好地理解音乐知识,把对理论知识的感知转化成生动、形象、具体的体验。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用肢体动作再现音乐节奏,感知节奏的律动,让学生在新鲜的体验中掌握乐理知识,体验音乐的魅力,快乐地在音乐的海洋中遨游。可见,音乐游戏教学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能够最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二)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音乐游戏不同于其他游戏,它是采用音乐的形式设计游戏内容,让学生在游戏中感知音乐元素,辨识旋律、节奏表达的情感。音乐有节奏快慢、力度轻重之分,这些都是对音乐的基本认知,配合音乐游戏,学生加入肢体动作,用动作来表达情感,更利于学生体验音乐中蕴藏的情绪,为创造性地开展音乐教学创造了有利条件。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节奏”是小学生比较难以掌握的音乐知识,通过音乐游戏,可以帮助学生借助肢体语言理解“节奏”,表达“节奏”,比单纯地从认知层面感知“节奏”更加直观易懂。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肢体动作表达“节奏”,发展了儿童的创新性思维,学生在游戏中学会用肢体语言恰当地表达情绪和情感。

(三)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与文科学科相比,小学生对音乐学科的兴趣更加浓厚,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可以在音乐课堂上得到放松,学习喜欢的歌曲。但如果老师仍然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不仅无法体现出音乐学科的独特魅力,而且还会让学生倍感枯燥,逐渐丧失学习兴趣。音乐游戏的教学方式,把抽象的乐理知识变得妙趣横生,学生利用打击乐器,配合肢体动作,对音乐的感知更加立体,从而建立了乐理知识与肢体动作之间的联系。通过竞赛、合作等游戏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激发儿童的好胜心,在游戏中促进生生互动,增进师生感情,让学生在和谐、美好的教学氛围中获得情感与艺术的熏陶。

(四)有助于学生感知音乐元素

儿童的记忆方法、认知模式更倾向于形象化,同时也正在从无意识发展到有意识。小学阶段也是学生思维、认知发展的重要时期,老师应该采取科学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构建形象化、具体化的音乐元素,增强乐理知识的辨识度,加深学生的记忆,提高学生对音乐元素的感知能力。游戏的引入为音乐元素与形象事物之间构建了联系的桥梁,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起形象的认知体系,对音乐元素的认知从抽象转为形象,利用神态、表情、肢体等多种语言描述音乐元素,恰当的表达节奏,逐渐发展自身的音乐审美水平。音乐游戏教学,让静态的音乐元素与动态的肢体动作相互结合,为学生学习和理解乐理知识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音乐游戏的实践

(一)开展舞台活动构建智慧音乐生态圈

音乐是自由的,无拘无束的,音乐教学也应该打破常规,从课堂走向课外,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之外,学校开展的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同样可作为一种音乐教学方式,充分利用文娱活动平台为学生创造展现特长的机会,构建动态的、智慧的、可行的音乐生态圈。老师立足于音乐教材,有针对性地设计活动内容,规划活动方案,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创新音乐表现形式。

以《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的教学为例,按照教材要求,这是一首合唱歌曲,需要全体学生的参与。但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老师很难顾及每位学生,在合唱中,学生各司其职,负责自己的声部,无法体会其他声部内容。如今,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很好地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老师可以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这首歌曲,将男生分为一组、女生分为一组,组织一场合唱比赛。《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是一首耳熟能详的经典歌曲,对学生而言并不陌生,所以,歌曲的教唱不需要老师花费太多时间,学生观看视频后,老师针对一些重要的歌唱技巧加以讲解即可。当男女生两组学生演唱完毕后,老师可以挑选歌唱水平较高的男生和女生若干名,组成男女和声部,然后全班同学一起参与大合唱。对于合唱中发现的问题,老师可以配合多媒体视频进行逐一讲解,让学生对歌曲的演唱技巧、节奏把握、情绪表现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二)利用音乐游戏开启学生的想象力

儿童的生活经验有限,对事物的感知往往停留在表层,所以,老师需要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了解和感知世界。音乐学科具有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特的艺术性,为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老师可以充分利用音乐学科艺术性的特点,并结合儿童的认知与性格特点设计音乐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培养艺术素养,感知音乐的魅力,开拓思维空间。

叙述性与描述性相结合的音乐具有生动、形象、内容丰富的特点,赋予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比如,在《雁儿飞》的教学中,学生已经知道大雁是一种鸟类动物,基于学生的这一认知,老师可以设计一个模仿游戏,让学生用肢体语言模仿大雁的飞翔动作,比如低空滑翔、高空翱翔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有的学生把双手交叉在一起,来回盘旋;有的学生伸展双臂有节奏的上下摆动;有的学生通过倾斜身体调整飞翔的方向……在《雁儿飞》的旋律中,学生们想象自己化身成为一只大雁,模仿着大雁的动作与形态,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翱翔在湛蓝的天空中。音乐原本是抽象的,无法触摸的,但音乐游戏却是形象的,音乐情境却是生动的,学生在游戏和情境中体验音乐的美妙,既是一次音乐的旅程,也是一次美好的想象体验。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模仿游戏正是利用儿童的这一特点,再现学生们熟悉的事物,在游戏中层层推进课堂教学。当学生学会《雁儿飞》歌曲后,老师还可以设计一个拓展游戏,为学生讲解大雁的生活习性、迁徙途径等知识,再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伴随着音乐的旋律,一边模仿大雁飞翔的动作,一边感受歌曲的节奏和情绪、旋律的快慢和力度。通过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音乐游戏,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获得丰富的感性体验,根据音乐的旋律和歌词展开合理的想象,从浅到深地理解事物,享受游戏的乐趣,在动静结合中获得知识和快乐。

音乐教材中的部分歌曲选自电影,比如《地道战》《Do Re Me》等,此类歌曲最大的特点是故事性、情节性较强。在设计音乐游戏时,老师可以把游戏与电影剧情、主题相互联系,课堂上播放电影片段,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用充满节奏的肢体动作展现人物特点。音乐、游戏、电影的相互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很多学生积极地设计游戏情节,角色扮演时十分投入,代入感强,让音乐课堂大放异彩。

(三)围绕实际生活,强化节奏训练

“节奏”是一个非常抽象的音乐元素,很多乐感较差的学生,主要是缺乏对音乐节奏的感知力。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节奏,始终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难点。游戏是增进师生互动、创设教学情境的重要方式。老师在利用音乐游戏进行节奏训练时,需要围绕学生的实际生活,用生活中常见的、学生熟悉的物品作为节奏训练的道具,营造生活气息浓厚的教学情境,加强节奏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明白,练习节奏不需要局限于课堂,在生活中随时都可以进行节奏训练,生活中也处处充满了音乐节奏。老师可以录制生活中的音乐素材,比如“滴答滴答”的雨声、“呱呱呱”的青蛙叫声、秋冬季节“呼呼”的风声等,对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声音进行艺术加工,利用多媒体设备营造生活情境,让学生自己准备练习节奏的工具,比如纸杯、沙锤等。课堂上,学生可以扮演青蛙、小雨滴等角色,老师播放节奏优美的轻音乐,营造静谧的大自然情境,学生根据多媒体呈现的画面、老师的节奏提示、自己扮演的角色选择道具配音,比如,青蛙“呱呱”叫时,可用纸杯有节奏地敲击桌子,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理解音乐节奏,更好地掌控节奏。

(四)利用音乐游戏加深对歌词的记忆

小学生缺乏主动学习意识与独立学习的能力,尽管儿童的记忆力较强,但“忘性”也很大,这主要是因为学生没有掌握有效的记忆方法。所以,音乐教学中,老师往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督促学生记歌词,而学生更多情况下只会选择死记硬背的方式,不仅教学效率低,而且还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部分学生因为记歌词而逐渐丧失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为了改变这一局面,老师可以引入音乐游戏,让记歌词这件事变得轻松和充满乐趣,用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歌词,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

以《数鸭子》的教学为例,学唱环节结束后,老师可以组织“击鼓传花”的游戏,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歌曲的演唱。游戏流程为:老师准备一朵用来传递的塑料花,背对学生敲击黑板,与此同时,学生快速地依次按顺序传花,当敲击黑板的声音停止的一瞬间,手里拿到花的学生演唱歌曲。“击鼓传花”的游戏为枯燥的记歌词注入了活力,提高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而且“击鼓传花”游戏具有一定的紧张感,能够适当转移学生对“歌词”的注意力,同时也缓解了学生对记歌词的抵触情绪,充分发挥了学生记忆力的优势,每位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够顺利地演唱歌曲,因此更加专注地投入学习,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音乐游戏还增加了学习的乐趣,让记歌词这件事不再枯燥,学生不仅在演唱时记忆歌词,在别人演唱歌曲时,也可以在心中默唱,加深对歌词的记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颖、充满乐趣的游戏是深受小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基于儿童的心理、性格、认知特点,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加入小游戏,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与肢体,活跃学生的思维。老师要具有创新意识,不断丰富音乐游戏的形式和内容,让学生始终对音乐课充满期待感和新鲜感,让教学活动从既入耳,又入眼,还入心。

猜你喜欢
乐理节奏游戏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高校乐理与视唱练耳整合课程的多样化教学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YOUNG·节奏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对《标准乐理教科书》的介绍与评价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
国企反腐开启“一天查处一人”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