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翠香
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因为有了语文知识技能这个载体与依托,更具说服力与感染力。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提高,还可以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语用能力的提高与道德认知的提高是相互促进的,教师要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以知识技能教学为重要手段与依托,使语文知识技能教学同时也成为道德素养提升的过程,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语文教师忽视德育的现象依然存在,有的教师认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功能是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文学常识、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知识,从而在考试中能够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在这种错误观念的支配下,语文教学陷入了误区。教师认为语文教学任务繁重,无暇顾及德育渗透,并且语文教学没有明确规定须进行德育渗透,教师没有认识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关系,也没有真正理解新课标提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是造成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学生道德意识不强的重要原因。
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他们靠形象化的感知认识事物,生活是学生最熟悉的情境,结合生活进行德育渗透无疑更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而目前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却更重理论说教,忽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脱离生活的德育渗透就如同空中楼阁和阳春白雪,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不相符合,学生往往会对德育产生厌倦情绪,不能在心灵深处产生触动,道德教育效果也是微乎其微。同时,教师的德育渗透违背了学生的年龄特点,不能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内容素材,不能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的道德体验,达不到有效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的目标。课堂教学不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内里,进入作者营造的情感与道德教育世界,接受人文情怀的熏陶与精神文明的洗礼,这无论对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还是对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都造成了不利影响。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多用讲解灌输的方式,有时甚至将德育渗透与知识技能教学剥离开来,进行专题式的德育理论说教,德育渗透离开了语言技能培养这个重要载体,很难增强其说服力与感染力,德育效果也就很难提升。此外,德育渗透的途径比较单一,有的教师的德育渗透只体现在阅读教学中,阅读教学成为教师渗透德育的主要板块。然而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丰富的德育素材,教师要充分利用每个教学板块,将德育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拓宽德育渗透途径,采用多元化渗透方法,使德育渗透与语文知识技能教学同步进行,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汉字文化博大精深,目前可以追溯到商朝的甲骨文,是世界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字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符号与缩影。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汉字的起源与发展,领略中华文化的魅力,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如,在识字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可以给学生讲解汉字背后的故事,小学生喜爱听故事,教师可以搜集相关故事,在识字教学过程融入其中,帮助学生记忆音形义,同时接受德育。如可以介绍神话“仓颉造字”,故事神话色彩浓重,富有趣味,并且神话中的主要人物仓颉在故事前后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能够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仓颉聪明、爱观察和勇于创新、知错就改的品质值得赞扬,而后来他骄傲和粗心大意的行为是不受人们欢迎的,会造成不好的后果。当学生理解这些后,就会增强是非观念,实现了汉字德育的价值。同时,教师还要在汉字教学中进行解析,让学生明确其中的道理。如通过巧妙的字形解释,可以帮助学生记忆新字,接受德育。汉字是象形文字,字形结合都有一定的特点,教师可以通过趣味解读,揭示蕴含于其中的思想教育意义。如学习“舒”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其左为舍,右为予,并给学生解释:舍得是一种人生智慧,付出就会让人开心,舍得给予才会收获舒适。这种解释不仅可以让学生记住字的音形义,同时还能使学生接受良好的思想教育。再如在写“凉”字时,教师可以在书写上传授技巧,渗透德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凉”字是一个左右结构的字,左右应该讲究对应,左边小一点会更加和谐与浑然一体,这就如同我们这个班集体一样,只有相互配合,密切协作,才能处于和谐状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与同学、朋友、家人、教师合作,顾全大局,才能保持和谐。通过指导,学生不仅掌握了汉字的写法,还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阅读教学是渗透德育更为常用的教学手段,也是渗透德育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教师应该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使学生真正进入文本与作者营造的精神世界,加深道德情感体验,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领。
1.课内阅读中实施德育渗透
课内阅读是教师通过课堂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主要是以课文为载体进行语用能力培养与德育渗透的教学活动。如学习《父爱之舟》时,教师让学生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看看本文写了哪几个场景,学生从体味语言及课文所描述的事件入手,不仅把握了本文的写作特点与段落布局,还从字里行间中真切地体验到了父亲对孩子的那种无私的至爱亲情,从而帮助学生进入文本情境,感受“我”对父亲的同情等诸多情感。接下来,教师联系学生生活,让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你对父亲的印象是怎样的?学生纷纷发表看法,有的说父亲对自己十分关心,自己病了时,父亲非常着急;有的学生说:父亲对我要求严格,要求我按时完成作业,不能只贪玩,我想这也是父亲爱我的一种表现,对我的期望很高,我不能辜负父亲的期望;有的说:父亲是一个很细心的人,每当我上学的时候,总是不住地叮嘱我想一想是不是忘记带什么物品了……学生发言十分踊跃,说明学生将自身生活经验参与到了对文本的理解中,接下来,教师让学生说说既然父亲对自己如此关爱呵护,作为备受关怀的我们,应该怎样做?通过探究讨论,学生体验到了父母的辛苦,认识到应该立足现在,努力学习,报答父母,不辜负父母的殷切期望。还可以通过对人物形象的认识渗透德育,如在学习《钓鱼的启示》一文时,当学生了解到父亲只是因为离休渔期结束还不到两个小时,而命令儿子把他所钓到的平生最大的鱼放掉时,感到十分惊奇,因为这位父亲的做法与有求必应、处处满足自己需求的现实中自己的父亲形成了强烈反差。教师接下来让学生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有的学生认识到文中的父亲对“我”要求严格,也是一种爱的表现,让孩子学会遵规守纪,才能真正成为现实社会中合格的一员,父亲是严肃的;还有的学生说,从遵守社会公德的角度分析,父亲是一个严守规则的人;有的学生认为,父亲之所以违背孩子的意愿,是让孩子懂得做一个守信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在这背后体现出父亲是一个高尚的人……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教师要抓住形象分析环节,突出人物形象对于学生的教育作用。
2.课外阅读中实施德育渗透
语文阅读如果只靠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要向学生推荐与教材相关的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或名篇,实现由课内向课外的拓展,组织好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用能力及实施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如小学生特别喜爱阅读的《西游记》在教材中只节选了其中一段,学生对这部神话作品非常感兴趣,而整本书的阅读需要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来完成。全书的德育内容十分丰富,该书所叙述的是师徒四人历尽艰苦磨难到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他们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而是迎着困难,信念坚定,学生在阅读中很容易体验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我国的古代优秀文学作品中,有很多思想教育价值很高的读物,古代的经史典籍本身就具有浓厚的道德教育内容,学生通过阅读可以领会其中的精神内涵。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内容健康、富有德育价值的经典名著,让学生耳濡目染,提升思想道德认知。
3.口语交际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
口语交际是人们通过语言工具沟通情感、表达思想的重要日常活动,口语交际能力是人们日常生活及工作中必备的基本素质,口语交际训练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抓住口语交际能力训练环节,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在口语交际过程中教师可以渗透尊重他人、认真倾听、诚信交流等规则,让学生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看法。教师要选择那些德育内容丰富的话题,如一年级上册的口语交际训练“我们做朋友”,目标不仅定位在提高学生的交际技能层面,更重要的是定位在对学生进行良好的道德教育层面,因为此时小学生刚踏进小学校门,需要增进学生之间的了解,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交流,相互了解,在交流中增进友谊,珍惜共处的时光,这就是很好的德育话题。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选择相关话题,如可以“传统节日”为话题,让学生在交际中了解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在课外搜集相关资料,在课堂交流时,可以相互分享体验与收获,促进学生道德认知的提高。
4.在作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
好的文章具有好的立意,而好的立意需要写作者具有健康的思想品德,即作者具有了良好的思想水平,才能写出道德内涵丰富和富有感染力的文章。写作是一项创造性活动,也是表达思想情感的路径,作文评阅环节则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良好契机。教师要关注学生语言表达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是否积极向上,并且给予必要的指导与点评。假若学生的思想态度存在问题,教师则要主动与学生交流沟通,通过引导与反馈,让学生发现自身写作中存在的不足,从而真正发挥写作的德育功能,关心学生的精神成长,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在评阅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讲评,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很好的机会。教师可以选择那些思想水平高、语言表达能力强及立意新颖的优秀作文与学生一起分享,让学生在作文赏析中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情感,并且展开讨论探究,实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观念与观念的交融,促进学生道德认知的提高,体现作文教学的育人价值。
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丰富的德育素材,只有实现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才能使语文教学不仅具有提升学生语用能力的效能,还具有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与塑造的效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