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军
以道德与法治学科为德育的载体,在知识技能学习与提高的过程中,将德育元素渗透其中,发挥知识技能与德育相互促进的作用,实现知识技能与道德水平的同步提高,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所追求的理想目标。体验式教学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关注学生知识的内化,重视学生主体的感受与体悟,体验式教学通常需要借助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进入情境,在课程学习中体验,在探究活动中感悟,在实践中内化。以道德体验为主线,贯穿德育活动,能够真正从心灵深处触动学生,以情感体验引领学生成长,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促进学生道德意识的发展与良好品质的形成。
目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在应试教育观的持续影响下,重知识传输而轻道德体验的现象依旧严重,存在着“只要学生能够背诵相关知识,在考试中能够取得理想的成绩就可以了”的误区,其结果是道德与法治教育课成了机械背诵与记忆的课程,学生的道德认知根本得不到有效提升,良好的道德品质也不能真正形成。这种忽视学生主体体验的教学模式,只能使学生对知识处于浅层次的记忆层面,对于学生道德知识的理解与优秀品质的内化起不到作用。应用体验式教学,可以使教学更加具象化,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及知识积累参与教学活动,达到提高学生道德认知和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效果。
德育大纲就是《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与《中小学生守则》。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坚持《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才能使教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价值取向保持一致。2015 年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具有可操作性的特点,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中小学生守则》为切入点与抓手,开展教学活动,使体验式德育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真正落到实处,密切联系学生生活,使学生学以致用,在日常生活与实践中落实与强化学习到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使良好的道德行为常态化、习惯化。
学生在不同的年龄及学段的道德成长情况具有变化性,在不同的阶段学生道德认知产生的矛盾也不尽相同。教师要结合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或德育主题,创设具体形象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联系生活,调动自身的知识积累,参与到新的道德认知体系的建构中。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道德矛盾,并且设计切实可行的德育主题与教学环节,帮助学生解决道德发展的矛盾。如学习“遵守社会规则”一课时,学生对于“积极参与改进规则”在理解上产生了困难,教师可以就学生日常生活中不遵守规则的现象展开讨论与交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遵守规则、规则在一定时期中的作用以及随着时代的发展会产生滞后现象等,从而让学生在道德层面深入体验规则的作用,增强学生对遵守规则是保持良好运行秩序的认识。
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激发学生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在体验情境的创设手段及目标上,教师应该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而不仅是追求学生单方面的道德发展。教师要遵循综合素质发展原则,以德育体验教学模式为手段与切入点。体验式德育施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及工具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并且要采用差异化评价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评价的激励,发挥评价的导向性作用,促进学生明确追求目标,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及缺点。在此,可以采用成长记录袋的方式,根据学生在学习中的变化调整道德体验的内容及模式,在评价工具方面,可以采用表格、问卷及网络平台等。
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离不开对于道德的体验性学习,学生体验越深,其学习的深度与强度也会相应增大,但如果一味利用单一体验的方式,会使学生对于体验内容产生枯燥和厌倦感,也就很难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因而有效的体验方式应该是多元化的,这样才能使学生感觉到形式及内容的“新”,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的乐趣。同时,体验方式的多元化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与展开,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强化道德体验,发展道德认知。
直觉情感体验更适合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的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初中学生对现实生活中充满道德情感的元素常常熟视无睹,甚至把他人的关怀视为理所当然,不为所动。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要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从直观体验入手,促进学生感知的不断深入。如学习“爱在家人间”一节,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体会和理解父母对自己的辛勤付出,学会主动与父母沟通,产生感恩心理,能够以实际行动孝顺与尊敬长辈,学会解决与父母之间的矛盾,正确认识家庭冲突的危害,了解与父母产生沟通障碍的原因,学会以正确的方式与父母沟通。显然,这些内容都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而目前家庭中独生子女居多,他们受到父母及长辈的宠爱,产生了自我中心意识,对父母的关心认为是理所当然,很难在心灵深处产生感激之情,在他人遇到困难时,缺少帮助别人脱离困境的动机。传统的理论说教,教师高高在上的激情演讲,很难打动学生的心灵。因而,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以直观体验的方式加深对于父母之爱的理解,并且学会帮助父母解决一些问题。在教学本课时,笔者创设教学情境,其具体内容是孩子病了,父母围在孩子的身边问寒问暖,悉心照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将这些场景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呈现于课堂,吸引学生观看与体会。在角色扮演活动以后,教师进一步组织学生探究讨论,以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的方向: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困难时,父母是什么反应?冬天到了,是谁给你带来了棉衣?在你不慎跌倒时,是谁扶你起来并鼓励你继续向前?这些问题使学生在脑海中浮现出父母日常关爱自己的场景。有的学生说,这些场景在现实生活中曾经反复出现过,但是自己却没有在意,没有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至爱亲情,也没有体会到父母之爱的无私与伟大;还有的学生说,我们的幸福生活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因为父母的勤劳操持,我们才能享受今天的幸福,但我们有时却无动于衷,身在福中不知福,甚至还会因为一句话跟父母闹矛盾,不跟父母沟通交流,真是不应该啊;还有的学生说,父母对我们无微不至地关怀,但他们却没有任何想从我们身上得到什么的想法,他们唯一的希望就是我们学习进步,将来成才,我们应该为父母做点什么呢?接下来,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处理与父母的矛盾,为父母做点事,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等问题。由于学生进入生活情境,引发情感共鸣,因而在学习中反应非常活跃。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直观体验,加深学生对父母之爱的认知,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外开展了以“今天我当家”为主题的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的活动。学生根据活动要求,回家打扫房间、整理被褥等,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父母的辛苦,激发了学生的感恩意识,提升了道德实践能力。在本环节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给学生以直观体验,进而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不断加深体验,从而有效实现了本课知识目标与情感目标。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被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各种感官参与体验,使学生对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才会热情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有效促进学生道德体验的加深与强化。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多媒体对于加深学生道德体验所具有的优势,运用媒体创设具体可感的教学情境,以其形象性与生动性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学生提供德育探究主题的情境与依托,指引学生的情感体验方向,促进德育目标的实现。如在学习“预防犯罪”时,教师一改传统教学的讲解灌输,而是充分运用网络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如从网络上调用《今日说法》《法治在线》《天网》等法治教育视频,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体验创设了生动鲜活的教学情境,从中学生可以真切地观察、思考、体验和感悟,在情境的带动下对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倡导道德的实践与内化,他认为嘴上讲的道德与耳朵听的道德,与实际行动中的道德并不是一回事,要改变这种道德与行为分而为二的问题,就需要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如学习“心系公共利益”时,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其主要德育目标是让学生体验关爱他人及社会的情感,让学生理解自己是社会中的一分子,应该增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学会关爱他人,别人才会关爱自己,让学生认识到社会环境的维护需要每个人付出努力,才能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每个人都需要对社会做出贡献,树立服务社会的理念,才能担负起自身对社会的责任。这些目标在课堂上只局限于理论层面,学生很难对关心他人与服务社会产生深切的体验。因而,在学习本课之后,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敬老院,为老人们打扫卫生,献上精彩的文艺节目,老人们非常感动,纷纷赞扬孩子们懂事,富有爱心。而学生通过为老人们做好事,也体会到了关爱他人的快乐。有的学生说:社会就是一个大家庭,只要人人都富有爱心,学会关心他人,这个世界就会充满友爱亲情,就不会出现危难之时无人伸出救援之手的情况。同时,教师带领学生参与社区公益活动,帮助社区清理街道卫生,对清洁工表示敬意。通过劳动实践,学生理解了社会上任何职业都是用劳动奉献价值的,从而消除了职业歧视,树立了劳动光荣的理念,形成了正确的价值理念。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学应该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将道德理念落实于行动,在行动中不断升华与加深道德认知,从而使良好的道德行为成为日常习惯。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体验式教学模式,可以使教学更具象化,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及知识积累,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达到提高学生道德认知和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效果。教师要结合初中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的认知特点,运用直观体验、情境体验及实践活动体验等多元化体验方式,加深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落实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以体验为主线贯穿教学全过程,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内化,为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