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渗透德育,培养优质人才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探析

2022-03-16 05:19
关键词:教学活动德育文章

刘 刚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兼具人文性及工具性的学科,承担着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重要职责,特别是新课改教育背景下,对学生语文教学活动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还须重视德育与语文学科二者的有机融合,在推动学生语文学科素养提升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教学实践中,教师须积极探索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德育的契合点,为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创造良好条件,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推动学生道德素养的发展。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渗透德育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其一,满足学生全面素质发展需求。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学生特点为依据,重视德育的有机融合,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自觉约束自身言行,推动身心健康发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充分满足学生的自我发展需求。

其二,满足语文课程教学要求。教师除重视语言技能的传授外,还应着重于道德教育的渗透,有机融合道德教育与学科教育,全面提升学科教育效果。分析语文学科教学活动发现,其不仅承担着传承优秀文化的重任,同时也承担着培养学生高尚品德的重要职责,此种教育方式除了能够实现语文课程教学的优化外,还可推动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其三,满足时代发展需求。教学实践中,教师须将培养学生正确三观作为重点内容,若教师并未清晰认知德育的重要性,则难以收获理想的教学效果,且难以具备社会责任感。教育过程中,教师须从德育着手,对学生的言行加以规范,促使学生契合新时代背景下对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促进社会发展。

二、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朗读中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主要构成部分是朗读活动,对学生感悟文章内涵发挥着重要作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将德育渗透至学生朗读活动中,借助富有感情的文章朗读活动,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带领学生全面认知作者文章中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并推动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课文并与学生共同探讨文章,促使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随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富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全面感受文章传达的思想感情,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情感,推动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形成。

小学语文课堂实践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桂林山水》一课时,此篇文章中运用多种修辞方式描述桂林山水的优美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先为学生讲解课文内容,并与学生共同阅读本篇文章,随后要求学生在富有感情的状态下朗读文章,促使学生通过朗读的方式,感悟创作过程中作者所产生的思想感情,同时体会作者对祖国风景的热爱之情。

(二)识字中渗透德育

学生正式接触教育的基础阶段是小学阶段,分析此阶段的小学生,并未具备完整的学习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借助启蒙的方式带领学生展开学习活动。分析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发现,该学科的学习基础为识字教学,它是尤为重要的教育内容。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以学生实际生活作为立足点,依据教学内容,实现德育的有机融合。中国汉字历经数千年演变,其中均蕴含着深刻的意义,无论是独立的字或是词组,均具备特殊的含义。如“真与假”“善与恶”“勤劳与懒惰”“勇敢与懦弱”等,上述汉字、词组都蕴含着一定的价值含义,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上述词组时,须引导学生在丰富的感情色彩带领下展开理解与记忆,这也是教师为学生开展德育的重要素材。教师教授学生认知“一”字时,可向学生渗透德育:“一”字应横平竖直,我们做人也应如此,顶天立地,不偏不倚。又如,教师教授学生认知“孝”字时,可借助信息技术的应用向学生演示其演变过程,让学生了解“孝”字主要由“子”字与残缺的“老”字构成,因此,该字的内在含义即老人年老体衰之时需要子女支撑,此时若无子女搀扶,老人将会摔倒,即“孝”字含义的基本精神。教师可以借助此种讲解方式,帮助学生对该字形成深刻记忆,对“孝顺”的重要性形成理解。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可向学生渗透德育,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推动自身良好价值观的形成。

(三)阅读中渗透德育

现行语文教材中收录的文章以经典文献为主,其中蕴含着诸多德育元素及研究价值,教学中,教师可借助阅读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德育学习,师生间展开心灵对话,以此推动学生综合素养、德育意识的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感悟文章中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可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带领学生深层次理解所学知识,促使学生在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推动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

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文章时,在学生结束文章朗读后,要求学生分析文章主旨,深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情感。分析课文的主旨即让学生在生活中时常抱有感恩之心,理解他人对自己的帮助并牢记在心。现行语文教材收录的多是关联爱国情怀、父爱、母爱的文章,教师可鼓励学生针对教学内容展开深层次挖掘,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德育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并鼓励学生主动发掘大自然及身边人的美好,促使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实现高尚情操的陶冶。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用良好的教学手段,推动学生由所学习的学科知识向自身行动转化,这可为学生优良品质的形成创造条件。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还可发现自身的不足,并积极改正,全面提升语文学习质量。

(四)教材中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材是教师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须重视教材内容的深入挖掘,实现德育渗透。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深度挖掘语文教材中隐藏的德育元素,并将其有机融入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促使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感悟德育知识,推动学生智育、德育同步发展。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如下两种方式,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其一,重视教材内容的融合,拓展学生知识视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展开的德育活动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成为有价值、有道德的人。现阶段小学语文教材中所收录的文章均具备一定的教育价值,教师可深层次挖掘文章的深刻内涵,并升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文章时,便可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西沙群岛的视频及图片,并借助音乐的播放实现学生情感的带动,将文章主题展现于学生面前,促使学生在欣赏西沙群岛美丽景色的过程中,进入教师创设的课堂学习情境中,了解美丽景色中蕴藏的故事。最后引导学生探讨西沙群岛处于我国的哪个位置,并向学生普及相关的地理知识,促使学生对祖国地理、地形等形成全面认知,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其二,体会故事魅力,帮助学生从文章中汲取正能量。课堂教学中,教师渗透德育时,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欣赏过程中全面了解教材中所呈现的人物形象,并帮助学生感悟其中的正能量及人物所表现的高尚情操,使学生对人物思想、情感形成深层次的了解。例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篇课文时,便可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中描写人物细节的语句,并以此深层次感受人物身上所呈现的爱国情操和正能量,推动学生道德素养水平的提升。

(五)合作中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合作探讨活动,除了能够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外,还可促使学生全身心参与至学习过程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及探究能力的培养也可起到积极作用。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还应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讨活动,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并通过优势互补、互相启发等方式,在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同时,推动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狐假虎威》这篇文章时,便可以课文内容为依据,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狐狸假扮成老虎的原因是什么?老虎为何会乖巧地让狐狸假扮?从哪里可以体现出狐狸的聪明之处?教师提出问题后,可鼓励学生开展合作探讨活动,深度解读文章内容。教师在此过程中可适当指引学生的讨论方向。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用此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交流能力,促使学生学会正确地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讨论活动,学生还可对文章中心思想形成更为深层次的理解,并详细解读文章主旨及内涵,对于学生今后的成长及学科素养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教师还可向学生阐述本节课中所蕴含的道理,以此推动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

综上所述,新教育形势下,教师要对提升小学生道德素养予以足够的重视,对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重要性形成清晰的认知,教师还应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完成多样化教学方式的设计,从多种角度切入,将德育全方位渗透至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德育,不断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同时帮助学生对文章内容形成深层次的理解,促进学生语文学科学习能力与道德素养水平的同步提升。

猜你喜欢
教学活动德育文章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