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广
(宕昌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甘肃 陇南 748599)
学校的德育工作内涵很广,在学校的教学工作中处于基础地位,是一个学校搞好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但在实际的学校管理中,教学成绩备受关注,德育往往被忽视,教师和学生之间很容易形成对立,出现很多管理问题,从德育的视角看待学校管理工作,从学生内心入手,才能够走出有针对性的路子。从德育工作入手然后再转移到提升教学成绩上,才是一个学校教学能够持续保持质量的方法,但这需要学校长时间德育准备,有计划地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设计数年的德育工作计划,从学生生活习惯到学习习惯,到引导学生处理各种关系问题,形成既定解决问题的渠道,同时,还要注意以下一些极容易忽略的问题。
一所学校、班级换了校长老师,学生都会非常在乎,原因是这些问题都是在讲究班级德育工作的连续性。学校管理者大多将目光投注到教学工作上,尤其在更换班主任教师、校长的时候,只注重了显性工作、文件、问题的移交,很少涉及一个班级、学校的德育养成进度的交接,很少关注班级、学校德育工作连续性。应该重视班级、学校的内在精神、性格、习惯的培养,这些需要几任教师的努力,才能逐渐显出成效。这些工作远比学校的硬件建设、管理要困难的多。
加强对于学校德育工作的评价是最直接的方法,探索德育的评价体系应该是教育管理部门认真考虑的工作。
德育是学校管理的基础,除去学科知识教学之外,学校的其他工作都属于德育范畴,具体包含“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1]。因为德育的内容包含于各类学科中,多头共管形成并不重视的局面,更很少有学校管理者将这一项工作让自己或中层领导作为主要工作来抓。学校例会活动时间、课程考试安排方式、学校固定作业考核、每个时期班会内容、班干部管理等等是显性的德育课程,学校管理部门主动协调,随意性安排尽可能少,让学校、师生有时间形成共识。这些都是相对容易形成习惯的。在2015版本九条的《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处理自我和他人的关系的内容占到七条(第3、4、5、6、7、8、9条),学生管理的主体,其实就是教育学生处理各种关系,其中也有关于学习习惯的引导,占一条(第2条)。这些都是相对更为隐蔽的德育内容,这一部分的德育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在德育背景下才是知识教学,合理的德育主体地位并不会挤占知识教学的时间,相反,会让知识教学更高效,更顺畅。德育和智育的关系,很像维琴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的冰山隐喻理论,一味追求分数,都是只着眼那露出的冰山一角,学校毕业班的高压补课追求成绩,很多时候难以持续。只有打好德育的基础,帮助处理好学生的自身关系问题,才能在教学上有着持续的效果。分数考得好,只是学生看得见的行为,其下的“应对方式、感受、观点、期待、渴望和自己”[2],才是冰山水下的部分,学生在校的诸多问题,都是学生内心的问题没有解决,学校德育工作难以取得长久效果就在于没有深入学生、教师的内心,引不起教师、学生的共鸣,解决了学生内心的问题,才能让学生全心投入学习,这些都是隐蔽的德育课程,不容易很快发现是否具有针对性。
学校管理中,管理工作也涉及德育,即便是脱离了教学工作的管理人员,都应该放在德育视野下审视自己的工作,学生能够从他们的言谈行为中学习,从中感受到学校的校风。学生感受到的是学生对于学校最真切认识,是能够对他们切实产生作用的观念。学校管理者要将这一部分内容纳入视野,才能逐渐规范自己的言行,让自己的言行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这是一个学校中相对更为隐蔽的德育课程。
《中小学生守则》中大都是关于处理学生和各方面关系的内容,因此教会学生处理各种关系就是德育的主要任务。学校中的德育内容围绕学生的特点,不同的地区、时段会有所不同,这需要管理者精准的把握。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应该帮助学生建立起多种关系的应对方式:从处理校内外关系,到处理同学间关系,到处理师生关系,再到处理自我关系,最后处理和各科知识的关系。不少学校的军事化管理之所以有成效,就在于它抓住了学生的生活习惯,甚至延伸到学生部分的礼貌、品德,让教师的学生管理更明确地侧重于道德品质和学习习惯、方法的引导,使得德育和智育达到互相促进的目的。
(1)学校要在这一方面予以必要的财力支持,学校每年应该划拨一定的款项专门用于学生管理、德育的开展。根据不同的部门、管理人员,分配到位。学校承担德育学生管理的部门、班主任、教师都应该纳入预算,班主任教师、德育处都应该有可支配的专项资金。
(2)学校应该成立专门的德育管理系统,从德育校长到德育处到班主任到班干部的组织机构要真正为了学生管理运作起来,专门的德育工作者在学校中要能够主动工作,定期发现、解决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是妨碍学习的问题,学生心理问题,形成每个班级的德育工作重点学生、重点问题,能够和班主任教师适时沟通,帮助教师顺利完成教学,共同面对班级中的问题,很多班级的课堂组织问题只不过是个别学生的问题,学校应该将这部分学生作为工作的重点,德育才能更有针对性,对于教学才能更有辅助。
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刊物、广播等传播媒介,让学生畅所欲言,多渠道收集学生问题。之后学生才能全身心投入学习,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是必然的,同时也会让学生的学习生活变得更为健康有序。
(3)学校的德育问题处理,要形成德育管理台账,每一年级、时段都有一些突出问题要处理,学校德育管理要灵敏地捕捉学生中间的“热点”、“焦点”,精准导向处理,充分利用班会、校刊、校园布告栏、校园广播等方式实施教育引导。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随意性很强,要充分利用班干部、值周学生的身份适时反馈到学校德育管理部门,德育教师也要有主动工作的能力,利用多渠道获得学生的问题所在。同时也要有引导思维,主动将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及时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认识,提前预防,遇到问题时不会慌乱,校外关系、和老师、同学关系处理上多具有这一特征,需要学校德育管理者提前预防。德育工作要在理论高度上超越学生,但在实际问题上要深入学生,这是学生德育的秘境,需要德育工作潜下心去找方法。时间久了,就会形成独一无二的校本德育课程。
(4)学生管理中,要善于利用舆论引导优势。部分外向性格学生的意见很容易变成班级的意见,很多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有时候也就按照这些意见管理班级,学校没有既定的价值观指引,就容易让学生管理失于部分学生的鼓噪,而这部分学生,多是健谈者,但在价值观引领上却不能保证都是正向的。因此对于这部分的学生,班主任教师务必要让这一批人站在学校、班主任教师的价值观上,要通过班会、课堂不断地贯彻学校的统一价值观,公开、尽可能公平、民主。必要时候教师专制、大方有礼直道而行,通过教育几个学生而达到将价值观传递到整个班级的目的,不可将班级轻易交由这部分学生,让这些学生左右班级的价值观。很多老师懒于培养班干部,轻易地将班级管理权力交给这些性格外向型学生,导致校园暴力和管理困难。这部分人如果确实能够管理整个班级,就必须要在这些人中确立起公平、公正、民主的价值观,从校长到班主任,学校的学生管理应该有个统一的价值观,才能形成自己的沉淀、校风。德育的根本工作是引导学生的内心价值观判断,面对整体学生,引导学生形成自我的价值取向,追求好成绩,只是其中之一。
(5)学校要充分发挥心理教师的专业优势,心理教师的任务是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和生活,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强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3]。和学校德育处相比,心理教师应该更关注个体,更关心学生个体的内心,更关心学生学习之外的思想,心理教师应“提供回应性服务,包括内部和外部的转介,短程的咨询或危机干预,重点是对心理健康或情境性的问题(如悲伤、过度困难)进行工作,帮助学生返回教室或者移除学习的负担”[4]。心理教师把握学生内心动向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最后,才是教会学生处理和知识之间的关系。学校学生管理和科任教师之间应该是一个“负反馈”系统,时刻和科任教师之间沟通交流调整工作,达到德育和智育共同进步,这样学生的成绩提升才会厚积薄发。
德育工作难在有持续性,难在德育课程的隐蔽性,难在要作用于学生的内心。德育课程需要全体老师、学生进行细心做久才能见到成效。德育的管理要形成信息通畅的渠道,这应该在教师、学生中间形成约定俗成的处理方法,只有如此,才能比较快地形成自己的管理模式。核心德育工作要作用在学生内心,能够从学生内心把握学生才能真正实现有效管理,学生们内心在想什么,重视什么,畏惧什么都要有精准的认知,才能工作有预见性,才能从教育学生应对各种关系工作中,让学校的学生管理有针对性。让学校的德育工作紧贴学生,从学生角度长久关注,进而让学校形成学生、教师的统一体,共同为了共同的目标奋斗,就能让学校尽可能快地跃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