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菲娜 陈存意
广东省肇庆市中心血站体采科,广东肇庆 526020
重复献血者是保障每个城市或地区中心血站血液安全和供需平衡的最重要人群,具有献血危险性低、血液安全系数高及招募成本低等优势。随着临床用血需求量呈不断增长、重复献血者不断流失,血站血液供需不平衡的矛盾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凸显,提高重复献血者比例和招募忠诚的新献血者已成为血站当前急需解决的难题。相关研究数据显示[1-4],2012—2018年国内重复献血者平均比例为33.59%,3次及3次以上固定献血者平均比例偏低,仅为13.68%,国内横断面影响因素调查研究显示,人口学特性差异对重复献血者行为有明显影响作用。本研究基于肇庆市中心血站采供血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对初次献血者与重复献血者分别于献血后24个月内再次献血行为特性进行比较分析,探索他们人口学特性差异性情况,旨在为本地区中心血站制订有效的保留重复献血者及招募新献血者政策提供科学指导。现报道如下。
基于肇庆市中心血站采供血信息管理系统数据,选取2018年1—12月在本中心血站无偿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初次献血者19 589例,其中男13 854例,女5735例;其中24个月内再次献血者4216例,为初次献血组,其中男2720例,女1496例,平均献血间隔时间(384.85±83.14)d。重复献血者(2次及2次以上)14 753例,其中男10 595例,女4158例;其中24个月内再次献血者7118例,为重复献血组,其中男4713例,女2405例,平均献血间隔时间(316.26±90.38)d。纳入标准:①健康体检结果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18467-2019)标准[5];②献血检测结果均符合合格标准。排除标准:献血检测结果至少1次不符合合格标准。本研究经本站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参考相关文献资料[6-9],并根据肇庆市中心血站采供血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可操作性原则,创新性设计献血者献血行为特性变量的调查问卷,信度系数Cronbach’s α为0.922,其主要内容包括:①献血者的年龄、性别、职业及文化水平等数据。由献血者献血前填写《无偿献血登记信息表》并由工作人员完成录入;②献血者的献血地点、献血次数及献血量等数据。在献血者献血后工作人员完成录入。③献血者的献血不良反应。在献血后1周由工作人员电话回访后获取相关信息进行录入。所有献血者调查资料100%回收,为了保证质量控制,上述变量所有数据均有双人录入核对。
所有数据应用Epidata 3.2和SPSS 22.0软件录入及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 [n(%)]表示,行χ2检验,对献血者献血行为特性变量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018年肇庆地区献血者献血后24个月内再次献血结果显示,初次献血组再次献血比率为21.52%,明显低于重复献血组再次献血比率的48.25%。见表1。
表1 两组献血者重复献血情况比较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献血者在年龄、职业、文化水平、献血地点、献血次数、一次献血量及献血不良反应等变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在性别变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献血者献血行为特性单因素分析[n(%)]
2.3.1 初次献血者组变量赋值 对上述献血者重复献血行为特性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变量进行初次献血者组变量赋值。见表3。
表3 初次献血者组变量赋值
2.3.2 初次献血组再次献血行为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职业、文化水平、献血地点及献血次数等是影响初次献血组再次献血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P< 0.05)。见表4。
表4 初次献血组再次献血行为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重复献血者是WHO认可的最可靠的血液安全保障来源,一方面血液检测率高,能有效减少血液传染病传播途径;另一方面献血者重复献血成本较低,是招募新献血者的1/10[10]。在本研究中,重复献血组24个月内再次献血比率为48.25%,这提示稳定的重复献血者队伍是血站保障临床急需用血的关键。保障不断增长的临床用血需求量是当前血站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而提高初次献血者再次献血比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本研究初次献血组24个月内再次献血比率仅为21.52%,远低于国内曹丹等[11-12]报道的再次献血比率。因此,如何保留初次献血者及提高其再次献血比率是血站最关心现实问题。
初次献血者再次献血行为影响因素相关研究中[13-15],一般人口学因素(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等变量)常被忽略,造成部分初次献血者流失,未能成为再次献血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重复献血比率。基于本研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从年龄、职业、文化水平、献血地点及献血次数等一般人口学特征进行阐述。
3.2.1 献血者的不同年龄段分析 年龄段是影响献血者再次献血行为的最重要变量,18~25岁多为高校大学生和青年工作者,身体健康状况良好,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东西,对献血知识认知程度高。当临床用血需求告急时候,他们主动响应地方血站号召,勇于多次参加无偿献血,是重复献血的重要主力军。在此年龄段,初次献血组24个月内再次献血比率为63.78%,重复献血组为57.80%,两组再次献血比率均>50%,是再次献血的主力军。但在献血者往后年龄段,特别是中年阶段(≥46岁)献血者再次献血比率呈急速下降,其原因可能为机体生理功能逐渐减弱、工作应酬忙、生活不规律等,其结果导致献血合格率偏低,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献血者再次献血行为,这与国内相关文献报道相一致[16-17]。因此,18~25岁年龄段是最佳重复献血行为的保留对象,血站工作人员或志愿者应给予重点关注并加强宣讲,以提高招募效果。
3.2.2 献血者的职业结构分析 学生人群献血比例最高,不管是初次献血组比例还是重复献血者组的比例均超过献血总人数30%,其原因是肇庆地区集中20多所各类大学、专科学校及高等职业学院等高校,学生人群基数大,使学生成为献血的重要主力,其次是专业技术人员,多为教师、医生及工程师等职业,这部分人群文化水平高,并且具有良好素质,主动多次参与无偿献血活动,是重复献血的中坚力量,也是招募提供再次献血比率的重点对象。由于公务员受上级或单位考核要求,所以在团体献血中占有一定比例。其他人群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农民、自由职业者等,对献血知识认知度和献血宣传关注度较低,到目前为止初次献血后再次献血不会有较高的献血比例。
3.2.3 献血者文化程度分析 本研究献血者人群文化程度与重复献血比率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即文化程度高人群,其重复献血比率相对高。这是可能由于献血者文化程度高,对献血相关知识了解更加透彻,易接受重复献血后自身机体血液生理及心理情绪等变化调节,并且后续更加积极继续参与无偿献血活动,通过体现对社会无私献血奉献精神,以获得精神上自我价值满足感。相反,文化程度低的人群,缺乏对无偿献血意义了解,片面地认为献血后体内血液少会影响自己健康,所以他们的献血行为相对消极。
3.2.4 献血者的献血地点分析 学校是学生献血的最重要集中地,初次献血组再次献血比率最高,这是基于学生的优质血源,血站采血车定期到肇庆地区各类高校采集补充库存血液量。其次是血站,这跟血站提供优质服务、良好献血环境及献血知识宣讲等密切相关。比例最低是其他地点(乡镇、农村等),一方面距离城区中心较远,采血车不到达;另一方面,献血知识科普宣传不到位,农村人群献血意识淡薄,献血行为意愿偏低。
3.2.5 献血者的献血次数分析 献血者献血次数与献血不良反应呈负相关[18],重复献血者对采血流程“有备而来”,献血适应性好,发生献血不良反应较少,这提示献血不良反应是初次献血后24个月内能否再次献血行为的重要关键因素。因此,对于初次献血者可以通过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从而发展成再次或多次献血者,最终达到提高初次献血组再次献血比率目的。
肇庆地区献血者初次献血后24个月内总体再次献血比率较低,其人口学特征(年龄、职业、文化水平、献血地点及献血次数等)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本研究为肇庆市相关部门制订有效的再次献血者招募策略提供重要的科学理论依据,旨在保留更多初次献血者成为固定重复献血者。由于本研究仅选取某一时间段进行横断性初步分析,下一步将探究纵向年份和社会经济因素对重复献血行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