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国内十大医学科技新闻揭晓

2022-03-16 08:09文图
中国医药科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镜像疫苗新冠

文图/ 潘 锋

截至2022年2月13日,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04 668.7万剂次。

2021年度中国十大医学科技新闻和国际十大医学科技新闻2022年1月19日在北京揭晓,本次医学科技新闻评选采用数据检索和专家学者讨论评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设置了初筛、初评和终评环节。终评环节特别邀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徐建国院士、北京大学詹启敏院士、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董家鸿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仝小林院士、南方科技大学顾东风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国际欧亚科学院杜冠华院士等知名专家学者担任评选顾问。2021年度国内十大医学科技新闻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健康报社组织实施,2021年度中国十大医学科技新闻如下。

一、中国学者分享抗击新冠疫情经验。2021年12月,由《英国医学杂志》倡议、中国专家主导、国际专家参与的“中国抗击新冠疫情的策略与经验”专辑正式线上发表。专辑共包括1篇编者按和10篇分析性文章,由北京大学公众健康与重大疫情防控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李立明教授和《英国医学杂志》高级临床研究编辑、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流行病学讲席教授唐金陵领衔,国内十家单位数十位专家学者参与讨论和撰写。该专辑向全球同行分享中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措施,从不同角度总结了中国防控新冠疫情的经验和教训,为人类继续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以及应对未来的新发传染病提出了中国策略。

在专刊中我国学者表示,新型冠状病毒传染性强、致病性适中的特点使之成为能引起世界大流行的极佳病原体。在探索病毒特点、遏制疫情蔓延的过程中,中国做出的努力一直是国际关注的焦点。中国多位学者在专辑中撰写了系列文章,向世界介绍了中国抗疫的经验和教训。

在疫情暴发初期中国迅速行动起来,果断、严厉地采用了传统的公共卫生策略(即非药物干预措施),在短短两个月内成功扼制住了疫情,消除了本土感染。新技术的使用如快速核酸检测、移动设备追踪及超级计算机建模等,也为疫情防控做出了显著贡献。世界上成功控制如此高传染性疾病的现有经验十分有限,而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统一部署全国防疫行动、迅速动员医护人员进驻疫区、有效协调地方卫生资源、快速加强传染病治疗和护理能力等经验,值得借鉴。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正处于第二阶段,疫苗接种将是这一阶段保护易感人群的关键。在疫苗接种建立起群体免疫屏障之前,中国仍需要坚持强有力的公共卫生措施。

中国抗疫策略的短期代价看似很高,但从长远看如果不这么做,其对中国以及全世界的负面影响将不可估量,新冠肺炎疫情再一次证明了传统的公共卫生措施在控制传染性疾病上的巨大威力。中国学者表示,国家采取了史无前例的果断的严厉的防控策略,现在来看所做的一切都是完全正确的,给人类留下了一份十分宝贵的财产。

二、重组人凝血因子Ⅷ上市。血友病是一种罕见病,但因我国血友病患者人群基数大,该病位居国内罕见病患者数首位。2021年7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显示,注射用重组人凝血因子Ⅷ正式获批,这也是首个中国国产重组人凝血因子Ⅷ产品,该药的适应证为青少年及成人血友病A(先天性凝血因子Ⅷ缺乏症)患者出血的控制和预防。以往我国凝血因子Ⅷ大多提取自人血浆,因人血浆供应短缺,产能非常有限,同时由于生产难度大、生产成本高,该类药物一直供应不足,造成这一类罕见病患者用药不能得到满足。首个国产重组人凝血因子Ⅷ产品成功上市后,有望打破外企垄断局面,以显著低于现有进口药物的价格,为甲型血友病患者提供治疗方案,进一步满足患者的用药需求,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

三、两款国产抗肿瘤新药获批上市。2021年6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靶向人CD19自体CAR-T细胞治疗产品阿基仑赛注射液的上市申请,该药为中国首个获批上市的细胞治疗类产品,用于治疗既往接受二线或以上系统性治疗后复发或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成人患者。同一时间,首款由中国自主研发的抗体偶联新药维迪西妥单抗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附条件批准上市,适用于至少接受过2种系统化疗的HER2过表达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胃癌(包括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的治疗。随后,该药的尿路上皮癌适应证上市申请获得批准。中国首个获批上市的CAR-T细胞药品给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多选择,也给复发或难治的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维迪西妥单抗是中国首个原创的抗体偶联药物,也是我国首个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突破性疗法双重认定的抗体偶联药物(ADC)。

四、首款抗新型冠状病毒特效药上市。2021年12月,由清华大学医学院、清华大学全球健康与传染病研究中心与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主任张林琦领衔研发的新冠单克隆中和抗体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应急批准上市。这一联合疗法在国际多中心试验中展现出了优异的安全性和保护性,是迄今为止在全世界范围内唯一开展了变异株感染者治疗效果评估并获得最优数据的抗体药物。该联合疗法可用于治疗轻型和普通型且伴有进展为重型(包括住院或死亡)高风险因素的成人和青少年(12~17岁,体重≥40千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感染早期用药能降低患者转为重症的风险。这是中国首个获批上市的抗新型冠状病毒特效药,标志着中国拥有了首个全自主研发并经过严格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证明有效的抗新型冠状病毒特效药。

五、中国癌谱正向发达国家癌谱过渡。2021年4月,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陈万青教授团队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在线发表了一项基于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的描述性研究,该研究分析了全球癌谱和中国癌症负担的变化概况。研究结果显示,2020年,女性乳腺癌首次超过肺癌成为全球最常见的癌症。总体而言,发病数排名前14位的癌种占2020年新诊断病例的近75%,按癌症相关病死数排序,肺癌、肝癌、胃癌、乳腺癌和结肠癌是排名前5位的死因。肺癌仍然是最常见的癌症类型和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乳腺癌成为女性中最常见的癌症类型,结直肠癌和乳腺癌发病率迅速增加。中国正在经历癌谱转型,肺癌、胃肠道肿瘤和乳腺癌的负担日益加重,且中国的癌症病死率很高,该研究可为中国癌症防控政策和实践提供数据参考。

六、胰岛素快速调控“开关”被找到。北京大学药学院研究员刘涛与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叶海峰合作,研发出一种快速调控胰岛素表达的基因“开关”,为合成生物学和细胞治疗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相关研究2021年11月在线发表于《自然·化学生物学》。

该研究利用基因密码子扩展技术,直接在蛋白质翻译水平设计开关,可以跨越转录过程快速产生胰岛素,基因密码子扩展技术是利用氨酰tRNA合成酶和tRNA将非天然氨基酸(ncAA)定点插入蛋白质的技术。这一发现为细胞治疗领域提供了新的调控工具,也为未来糖尿病的胰岛素注射治疗提供了细胞治疗领域的替代方案,同时还能满足血糖精准控制的要求。

七、我国学者成功制备大型镜像生物分子。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朱听教授及其团队经过近5年的研究,全化学合成了分子量达90 kDa的大型镜像蛋白质——Pfu DNA聚合酶,利用该高保真镜像聚合酶组装出千碱基长度的长链镜像DNA,开发了基于镜像DNA的信息存储技术,相关研究于2021年7月发表在《自然·生物技术》杂志。课题组初步实现了镜像中心法则中的镜像核酸复制、转录、反转录,开发了镜像PCR、镜像核酸测序等技术,目前正在着力构建镜像蛋白质翻译系统以实现完整的镜像中心法则。研究人员利用分割蛋白质设计辅助合成的策略,突破了全化学合成对蛋白质大小的限制,获得了目前已报道最大的全化学合成蛋白质。该研究解决了长期制约镜像生物学领域发展的大型镜像生物分子的制备难题,为后续构建镜像蛋白质翻译系统以实现完整的镜像中心法则及拓展镜像生物学系统的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

八、中国自主研发新冠疫苗安全有效。2021年我国学者发表的两项研究显示,我国研发生产的新冠灭活疫苗和重组蛋白亚单位新冠疫苗均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继2020年11月公布18~59岁健康志愿者临床试验进展之后,中国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克尔来福(Corona Vac)再次发布最新进展。2021年2月3日,中国团队在国际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传染病》上发表研究称,他们对克尔来福开展的Ⅰ期和Ⅱ期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该疫苗对60岁及以上健康人群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与18~59岁健康人群的结果相当。克尔来福疫苗的研发方是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据研究团队介绍,这是克尔来福疫苗在老年人群(≥60岁)中进行临床试验的首次报道,该研究对两种不同剂量疫苗接种的安全性进行设计评估,前后两剂疫苗接种间隔28 d。

2021年3 月,《柳叶刀·传染病》报道了高福院士团队联合安徽智飞龙科马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研发的重组蛋白亚单位疫苗(ZF2001)Ⅰ期和Ⅱ期临床试验结果,试验结果表明该疫苗安全性良好,没有与疫苗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接种3剂次25 μg疫苗的入组者,97%产生了可以阻断活病毒的中和抗体,中和抗体水平超过康复患者血清。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研究者表示,重组蛋白亚单位疫苗具有产量高、安全性高、易于存储和运输等优势,是全球第一个获批使用的新冠重组蛋白疫苗。

核酸检测是疫情防控的重要措施之一

九、淫羊藿素有了人工生物合成途径。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周志华研究组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王瑛研究员团队合作,搭建了晚期肝癌候选药物淫羊藿素的人工生物合成途径,并通过创建微生物细胞工厂实现了以葡萄糖为碳源从头合成淫羊藿素,相关研究成果2021年3月在线发表于《科学通报》。

淫羊藿素是中药淫羊藿的主要活性成分,也是晚期肝癌候选药物阿可拉定的单一成分。在此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从淫羊藿中挖掘鉴定了一个异戊烯基转移酶EsPT2,其高效催化黄酮类化合物山柰酚(KAE)的C8异戊烯基化合成8-异戊烯基山柰酚(8P-KAE);从大豆中鉴定了催化8P- KAE的C4’-OH甲基化的甲基转移酶GmOMT2,搭建了淫羊藿素的人工生物合成途径。同时,研究人员通过引入11个外源基因以及改造12个酵母内源基因,构建了高产8P-KAE的酵母底盘,实现了淫羊藿素的合成。这项研究不仅鉴定了两个新的生物元件,而且首次实现了淫羊藿素的从头人工合成,为规模化制备淫羊藿素及其衍生物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解决合成生物学研究可能面临的生物元件pH不适配问题提供了可借鉴的新策略。

十、人类细胞衰老规律获进一步揭示。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孙宇和滨州医学院付强领衔的研究,揭示了人类衰老细胞空间基因组表观调控核心机制,绘制了衰老相关染色质全局景观图谱,相关研究2021年5月在线发表在《自然·衰老》杂志上,该研究为阐明衰老伴随的表观因子动态变化和作用机制提供了新思路、新视野和新证据。自2015年起,已连续7年评选了中国十大医学科技新闻和国际十大医学科技新闻。

2021年我国学者发表的两项研究显示,我国研发生产的两款新冠疫苗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中国一直致力于加强疫苗研发创新与国际合作。[封面图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中)、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卢江(左)等出席大湾区国际疫苗创新中心开幕仪式。]

猜你喜欢
镜像疫苗新冠
做好防护 抵抗新冠病毒
抢购疫苗暴露全球不平等
镜像
新冠病毒的自白
我是疫苗,认识一下呗!
我是疫苗,认识一下呗!
珍爱生命,远离“新冠”
镜像
防患于未然的疫苗
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