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分类观与变化观的复习课教学设计

2022-03-16 01:17李雪李少坤
化学教与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初中化学思维导图核心素养

李雪 李少坤

摘要:初中化学教学中,以分类观、变化观等化学核心观念为指导,以建构物质的反应和转化思维导图为载体,引导学生将碎片化的知识结构化,进一步建构物质转化的三角模型、类别转化等认知模型,再应用模型解决物质转化和推断的常见问题,培养學生的模型认知观念和能力。

关键词:初中化学;核心素养;物质反应和转化;思维导图;建构认知模型

文章编号:1008-0546(2022)02x-0062-04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22.02x.017

一、研究背景

根据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对中学生发展的具体要求,提出化学的课程目标之一是:能依据物质及其变化的信息建构模型,建立解决复杂化学问题的思维框架[1]。分类观、变化观是化学学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物质不同,但是物质的类别相同,就有相似的化学性质[2],归纳一类物质的通性和各自的特性,建立“类别→性质→变化”的思维模型,是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化学家们通过实验得出大量丰富的化学知识,这些化学知识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由于化学物质之间的反应、合成、转化,对应化学知识也拥有内在的逻辑关联,形成一定的结构[3]。建构和运用思维导图,能促进学生认识杂乱无序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从而将碎片知识结构化,进一步培养学生模型认知的观念和能力,提升学生建立模型并应用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化学物质的转化和推断类试题综合性较强,需要学生进行高阶学习。对于物质的转化和推断试题,涉及的常见物质很多,他们的化学性质和化学方程式也很多。大部分学生对此类知识的认知,仅停留在单个物质的性质和化学方程式的熟识阶段,脑海里存储的都是碎片化的知识点,没有形成知识体系,解决物质的转化和推断类问题时,不能有效提取相应知识,因此如何将学过物质的性质和转化关系整理归纳,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并进一步建构认知模型,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是教师在复习时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从物质分类入手,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某种有代表性的物质,自我建构一类物质的反应和转化思维导图,进一步建构物质反应和转化的认知模型,并应用模型解决物质转化和推断的相关问题。

二、物质转化和推断复习教学的设计流程

1.利用实验情境,建立“类别→性质→变化”的认知模型

[问题情境]如图1实验室的药品柜中,药品是如何摆放?药品可以分为哪些类别?为什么要分类摆放?

[学生反馈]分类摆放;药品分为单质、氧化物、酸、碱、盐;......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回顾物质分类,并形成同类物质的化学性质具有相似性的认知,例如酸、碱、盐的通性,按类别学习物质的性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引导]能否将这种学习方法,迁移到其它类别物质的学习中,并形成不同类别物质之间相互反应和转化的关系,进一步解决三角框图类的物质转化和推断问题呢?

2.利用物质反应与转化思维导图,促进零散知识结构化

[问题情境]呈现与Fe相关的实验图片(如图2),通过现象推测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师生一起整理Fe的思维导图?

[学生反馈]铁燃烧,与酸溶液反应,与盐溶液反应......

[设计意图]识图辩反应,既锻炼学生证据推理的能力[4],又复习与Fe相关的反应与化学方程式,师生合作完成Fe的反应和转化思维导图(如图3),整个作图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的含义“:—”两端连接的是反应物,即化学方程式左边的反应物“;→”两端连接的分别是反应物、生成物,即化学方程式等号两边的物质。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将与铁相关的零散的化学方程式,逐渐形成Fe的思维导图,将知识结构化。

学生通过模仿建构Fe思维导图的方法,借助有关Cu的相关实验图片(如图4),自主建构Cu的反应和转化思维导图(如图5)。

通过对Fe、Cu有代表性的金属单质的研究,学生独立总结出以金属单质这类物质作为核心,建构金属的反应和转化思维导图的结构模型(如图6)。

3.利用思维导图,建构物质转化和推断认知模型

[问题情境]结合Fe反应和转化的思维导图(如图3),进一步探究以下三个问题:1如何找出以Fe为核心的双向转化关系?2如何找出以金属单质为核心的三角转化关系?3如何找出以金属单质为反应物,转化成其它类别物质的转化关系?

[设计意图]在框图式物质转化与推断题中,经常考查物质间相互转化的关系。在答题时如何能在众多物质中快速锁定思考方向,成为学生的难点。因此通过对第一个问题的探究,引导学生快速找到能与铁双向转化的物质(如图7),并总结找某物质双向转化的方法,即找思维导图中箭头指出同时能指入的物质。

其次,在框图式物质转化与推断题中,经常考查物质间的三角转化关系。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在有限的条件下,建立有代表性的三角转化模型,并形成建模的意识,成为解决这类题的关键和重难点。在这个环节,教师通过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建立金属单质间的三角转化关系(如图8,图中只显示了部分金属转化关系的代表),总结金属三角转化关系的原则:只能是活动性强的金属转化成活动性弱的金属。再次引导学生思考:以上三角模型中,有没有非金属单质可以参与其中?再次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将三角关系中单质的范围由金属扩大到非金属,可以将图8中的单质Cu、Ag替换成H2,并总结出:单质的三角转化图中,能转化成H2的金属,一定是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活动性强于氢的金属单质。

最后,在框图式物质转化与推断题中,经常考查不同类别物质间的反应与转化关系,教师可引导学生从Fe这种金属单质出发,通过Fe的化学性质,拓展到金属的通性要考虑三个方面:能否与O2反应,能否与酸(盐酸、稀硫酸)反应,能否与某些盐溶液反应,总结金属单质可以转化成的物质类别(如图9)。另外对于金属单质除了考虑通性,还要考虑各自特性,比如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只有活动性强于氢的金属才能转化成非金属单质H2。

4.利用类比迁移,深化物质转化与推断中的模型认知观念

[教师引导]以上案例以Fe、Cu为代表,研究了金属单质这类物质的反应与转化,学生在课后可以模仿这种方法,自主建构非金属单质的反应与转化关系,如图3中的非金属单质H2、C等。单质的反应与转化可以用以上认知模型来进行学习,氧化物是否也能以类似的方式进行学习?接下来就以Fe2O3

(如图10、图11)和CaO为代表来建构金属氧化物的认知模型。

[问题情境]类比学习,小组合作在草稿纸上自主构建Fe2O3的思维导图?

[学生迁移]学生交流并派代表板书思维导图。

[教师引导]观察Fe2O3的思维导图,有没有与Fe2O3实现双向转化的物质?以Fe2O3为主,能否实现氧化物之间的三角转化关系?

[学生反馈]......

[教师引导]师生合作,得到更深层次的结论:1初中阶段没有与Fe2O3相互转化的物质;2金属氧化物的通性一般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能否与还原剂反应,能否与酸反应;3如果以Fe2O3为主,找出该思维导图中可以建立的氧化物间的三角关系不止一种(如图12),比如在CO2和H2O之间既可以连“→”,也可以连“—”,甚至可以在CO和CO2间连“⇋”,学生将三角关系从转化拓展到相互反应等不同的连接方式,利用发散思维,将范围扩大,自然建构出此类物质的三角转化关系。

[师生总结]通过建构Fe2O3的三角转化模型,学生可以很容易将此方法迁移到CuO、CaO的学习中。在建构CaO的认知模型时,引导学生注意:不仅要考虑金属氧化物的通性,还要关注其特性,比如初中阶段常见的反应和转化关系中,不考虑其与还原剂的反应,但是CaO能与H2O在常温下反应放热,在绘制CaO的思维导图(如图13)时,学生对金属氧化物的性质和转化关系的理解将更加深刻。总结金属氧化物能转化的物质类别时,引导学生体验金属氧化物转化成碱(如图14)是物质特殊性质的体现。

[設计意图]学生在以上的训练中,逐渐强化了思维方式,形成了简单的认知模型(如图15),如双向转化关系、三角模型、类别转化等。首先双向转化,要求A、B物质互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关系。其次三角模型关系有很多种,本节课只探究了部分物质的部分三角关系,希望能为学生建立物质的关系指出思考方向;最后对于类别反应和转化关系,既要求学生能对物质分类,还要熟练掌握一类物质的通性和特性,在对比中整理,在整理中完善,完整找出“—”“→”两边的物质。同时引导学生明确,同一个反应中,如果生成物不止一类,则箭头指向的C类物质就有多种。非金属氧化物,如CO2、H2O等,都可以作为练习内容,让学生在课后整理完善和研究。

5.运用认知模型解决问题,提升模型认知观念和能力

[迁移应用1]问题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如图16,若甲、乙、丙均为金属单质,则金属活动性甲<乙<丙

(2)如图17,物质甲、乙、丙一定不能都是单质[学生反馈1]......

[迁移应用2]问题2:(“—”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表示某种物质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如图18中能体现某些物质间变化关系的是[设计意图]通过解决以上两个问题,物质类别与物质反应和转化关系相结合,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一步升华,学生能从物质类别的角度出发,既掌握一类物质的通性,又熟悉个别物质的特性,实现不同类别物质之间的反应和转化;还能将物质的双向转化和三角转化关系蕴含其中,充分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完善脑海中的各种三角反应和转化模型图。

三、教学反思

初中化学物质的转化和推断类问题涉及到知识点很多,框图转化的呈现方式也多种多样,如何将知识和能力,以及学科核心素养很好地结合起来开展教学,是每位教师的共同目标,笔者在区级的展示课中,以观念建构和模型认知为出发点,进行了有效尝试。如何优化学生建构模型的认知过程[5],帮助学生建构适用性更强的模型[6],有效培养学生认知策略,构建学科核心观念,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作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王磊,魏锐.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导向的高中化学课程内容和学业要求[J].化学教育,2018(9):48-53.

[3]王伟,王后雄.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化学学科本质理解:意义与视角[J].化学教学,2019(11):3-8.

[4]吴星.对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认识[J].化学教学,2017(5):3-7.

[5]周正祥,杨玉琴.指向“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教学设计[J].化学教育,2018(23):25-30.

[6]赵鈱,赵华“.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内涵和教学研讨[J].化学教学,2020(2):29-33.

2618500520299

猜你喜欢
初中化学思维导图核心素养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概念课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软件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绿色化学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探究
初中化学方程式的记忆技巧
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化学基础教学初探
高中英语阅读文本中融入思维导图的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