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明凤
摘要 以“景观设计师——城市景观设计”为例,聚焦核心素养目标,采用“教、学、评一致性”逆向教学设计模式进行教学尝试。不仅能优化生物教学资源及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生涯规划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还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建立生态知识结构体系,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 生物教学 生涯规划教育 教学评一致性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1教材分析与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第三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中“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栏目,属于生涯规划教育内容,作为课外延伸部分,与本章知识内容紧密相关。教师融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学尝试,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学业发展和未来职业做出前瞻性思考,使学生认同生物学的应用价值;还能提高学生的生态学知识的理解深度,有助于提高自主学习意识和生物核心素养。下面以“景观设计师——城市景观设计”为例,聚焦核心素养目标,采用“教、学、评一致性”逆向教学设计模式(图1),教学过程从学生欣赏本地标志性景观入手,尝试设计街道景观,而后深入探究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景观生态技术,最后学以致用改造校园景观。整个教学过程不断创设情境、任务驱动,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在质疑中理解,在反思中感悟,在应用中创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城市道路景观实例,了解景观植物的美学功能、空间功能和生态功能,树立结构与功能观。
2通过开展有关调查和搜集资料等活动,了解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蕴含的生态学原理和技术,关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3例析人工生态系统的各区构造、功能以及稳定性,形成结构与功能观、稳态与平衡观等生命观念。分析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并尝试提出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合理化建议。
4结合景观设计基本原理和技术,对周围景观做出评价并能进行简单的创意设计,尝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践行健康生活,积极参与绿色校园、绿色城市行动。
3教学过程
3.1导入:初识景观设计
教师播放成都麓湖生态城景观设计宣传片,使学生产生视觉冲击,导入“景观设计师”这一职业。教师通过有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区分城市建设中规划师、建筑师、景观设计师的工作区别,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景观设计师的职能:解决户外空间设计中建筑与建筑、建筑与植物、建筑与人、人与植物之间关系的问题。教师追问:景观设计师常利用的生命要素是什么?以此问题引导学生明确景观植物设计为景观空间注入生命活力。
设计意图:学生感受麓湖生态城景观设计之美,认识景观设计师的工作范畴,了解景观设计师在未来城市规划中的作用。认同植物是景观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使学生对景观设计师的工作充满好奇和浓厚兴趣。
3.2设计体验:街道景观改造
教师布置任务:根据所学生物学知识阐述植物的生态功能;根据不同的道路景观实例,利用景观植物的美学功能、空间功能和生态功能加以改造。
观察教师提供的3条街道景观图片,学生分享走在这样的街道会是怎样的感受,小组合作提出改造建议。学生观察、讨论后指出安全和美观问题。结合学生互评的改造建议,教师提前准备图片素材,引导点拨,提醒学生:针对美化,要注意考虑植物个体形态美、组合形式美、四季动态美、自然和谐美美学功能;针对安全,要考虑植物中央分车绿带(灌木、地被植物相结合,分隔交通阻挡炫光)等空间功能,设置交通环岛绿化带(灌木、丛生花草种植,行车视线通透,增强交通导向作用)。
教师展示水淹的交通环岛绿化带图片,引导学生从景观设计角度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关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景观植物的生态功能(调节温度、吸收净化、保持水土等)。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街道景观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认同景观设计师需要具备一定植物学知识,认同生物学的应用价值。水淹街道的案例凸显景观设计生态功能的重要性,把学生思维引入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上,使学生关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3.3问题探究:海绵城市建設项目
教师介绍成都市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森林城市→花园城市→海绵城市,引出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建设理念。请课外探究小组学生汇报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海绵城市的定义、作用、基础设计等),其他学生倾听并做好记录。学生结合课外探究小组的汇报,在学案上记录下沉式绿地、植草沟渠如何实现渗水、滞水、蓄水。课后撰写相关生态技术及措施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的报告。
接着,教师展示人工湿地的示意图(图2),学生结合生态学知识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拦截沉降区、浅水生态净化区、深水强化净化区植被类型及作用,各区利用了哪些相关的生态技术。2人工湿地对城市环境的净化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维持其净化能力?学生互评、教师点评总结。点评过程中,教师通过追问、串问将种群(种间关系)→群落(结构、演替)→生态系统(成分、结构、功能及稳定性)生态部分知识点进行结构化串联,强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设计意图:教师创设真实问题情境,诊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水平,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生态部分知识结构来呈现生命观念对生物知识的统摄作用。经过教师提升式、素养式的评价,学生提升了对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观、稳态与平衡观的认知水平。
3.4学以致用:校园景观改造
教师展示4处存在不同生态问题校园景观图片,提前采购各类景观模型,分类放置,供小组挑选。各小组学生利用挑选模型、工具等对所选校园景观(图3)进行改造,分组展示交流存在问题、整改方法和设计理念。各组互评,教师点拨总结。
设计意图:教师促进学生更加关注社会生产,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使学生养成“科学化和艺术化地去生活”的良好心态和行为习惯。
4教学反思
本节课上,学生积极活跃,热情高涨,课堂氛围浓厚。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和校园景观改造为本节课的主要活动任务。尤其对校园景观改造,学生展现很强的思维能力:1积水操场采用海绵体渗透铺装;2食堂外洗手池区域采用烁石铺设路面以加强渗水能力,路面以下采用油水分离装置,水经净化后二次利用,油污储存回收;3宿舍楼花园加入校徽设计,高大树木设置障景,植物降噪等。
教、学、评一致性对推进课堂转型、落实核心素养目标意义重大。实施基于目标的评价是实施教学评一致性的关键所在。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激励和改进。教师要关注学生差异,运用有层次的问题和任务,了解和评价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激励学生有差异的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加强情境创设和问题导引,把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贯穿教学全过程。在教学链、学习链、评价链三链合一循环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格品性,提升学生高阶思维的能力。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61250170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