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乐昌市教师发展中心 黄春霞
节奏训练主要分为四步,包括读、打、唱、合。在开始训练时,学生通过简单的节拍的律动,掌握节奏的强弱规律,通过这一规律,配合口、手、脚,不断增加节奏的难度和多样化,并融入民族舞蹈的律动,提高自身的节奏能力。
节奏律动的教学对于学生智力提升和综合素质的发展有着较好的效果。开展节奏律动的教学,可调动学生的视觉、语言、身体运动、音乐、观察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并在课程活动安排中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和自我认知能力。
学生不论对音乐的兴趣还是对相关知识的接受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性,教师在开展有关节奏律动的教学中,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开展因材施教。但是在实际中,很多教师都没有做到这一点。如果教师都采用统一的教学形式,有音乐基础的学生会认为课程较为无聊,不愿认真听讲,没有相关基础的学生又会觉得晦涩难懂,从而无法形成较好的课堂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尤其是低年段的音乐教学,教师大多是让学生唱歌,很少设计乐理知识。这就导致学生在刚接触音乐时,很容易按照自身对音乐的理解设计节奏,造成节奏混乱,不利于后续的学习,也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传统的低年段音乐教学中,许多教师在节奏课程设计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导致低年段学生因认知还未成熟,从而无法真正掌握和理解节奏内容,而教师在音乐课堂中依然采用理论性和说教性的教学模式,超出低年段学生的认知能力,无法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因低年段的小学生较为活泼好动,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一特点根据教材内容融入民间舞蹈的律动,在律动中掌握节奏,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快乐的舞蹈中掌握节奏。
如小学一年级的《龙咚锵》,因为各地过年的民间舞蹈都有敲锣打鼓的习俗,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因此可以将一些常见的打鼓动作与歌曲相融合,包括打镲等,学生虽然不能通过实物来演奏,但是通过肢体动作也能更好地凸显这首歌曲的律动。教师可让学生站起来,在音乐教室中围成一个圈儿,然后通过鼓点的强弱,融入敲锣打鼓的常见动作,还可以往空的矿泉水瓶填入沙子,利用手腕的律动来发出节奏的声音。
节奏律动的学习离不开音乐理论知识,但是在传统教学中,理论缺乏实践的支撑,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和无趣,长此以往,就容易对节奏律动丧失兴趣。如在学习节奏的过程中,节拍是较为重要的理论知识,包括简单的2/4拍、3/4拍,也有较为复杂的3/8拍、6/8拍等,如果单靠理论记忆,就是单纯地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有两拍。但是具体节奏律动如何,学生没有直观的概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民间舞蹈动作将节拍变得可视化。
节奏律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让学生从节奏的律动中了解词曲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但是由于低年段的学生年龄较小,在赏析过程中融入民间舞蹈,更有利于学生感受音乐所要传达的内涵。如学生欣赏典型的民间音乐《金蛇狂舞》时,需要掌握背后的表达方式,并且采用领奏、合奏等形式描绘龙舟比赛的热烈场面,在这一背景下,教师可以搜集不同地区不同版《金蛇狂舞》舞蹈视频供学生观看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