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创新路径探析

2022-03-14 13:07周天涯
科教导刊 2022年33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周天涯

(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江苏 徐州 221116)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提升学生心理素质,促进身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特别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大学生群体中的焦虑、抑郁、自卑、社交恐惧等负面情绪日益加剧,心理问题高发。教育部党组文件《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要加快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因此,高校在实际工作中纷纷探索各种创新途径,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因其覆盖面广、趣味性强、灵活度高、便于实施等特点,成为高校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对于营造校园心理文化氛围,优化心理育人环境有重要意义。但在具体实践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也存在一些共性问题,比如主题不鲜明、统筹力度小、创新性不足、运用不充分等,严重制约活动开展的期望效果,弱化了“心理育人”的价值内涵。本文针对此现状进行研究思考,并提出创新路径对策,以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新思路。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当前存在的问题

1.1 活动主题不鲜明,聚焦学生心理需求不精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本质上仍属于校园文化活动,但其与一般的文体娱乐活动具有明显的区别。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主题更加鲜明、任务更加明确、聚焦更加精准,但当前许多活动存在明显不足。其一,将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与一般的文体娱乐活动混为一谈,把一些唱跳玩乐的活动使用心理词汇进行包装,或冠以心理健康的主题,名不副实。再者,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更偏向于知识的宣传普及,部分师生对于心理问题“羞以启齿”,谈“心”色变,使得对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缺乏有力回应,学生也未能从中达到心理需求预期,导致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期望值降低、积极性退化。最后,活动覆盖面虽广,但精准度不够,当前活动的参与者多为品学兼优、素质良好的学生,他们参与活动的目的更偏向于个人展示和奖励吸引,对于心理需求的程度较低,而真正需要心理呵护、状态调适的学生,其活动参与率反而很低,在活动策划和总结时容易缺少对这部分学生的关注。

1.2 活动统筹力度小,缺乏科学合理的有效安排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多集中在新生入学、春季开学、“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等阶段,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周、教育月的形式开展。在实际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缺乏有效统筹,主要问题有:一是在短时间内集中开展大量活动,有时还要求学生强制参加,使得学生应接不暇,活动效果大打折扣。二是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的阶段,也经常会有其他主题教育活动同时开展,时间冲突严重,学生忙于奔波,精疲力竭,反而影响学业学习和身心健康。三是活动多维度重复覆盖,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一般会组织开展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各二级学院从自身管理角度出发,也会组织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造成相似活动重复举行、浪费资源。四是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多面向低年级学生,习惯默认只有低年级学生才需要或才可能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容易忽略高年级学生在不同阶段也会现出不同的心理问题,也需要适当的实践活动来辅助调节。

1.3 活动创新性不够,存在活动模式“同质化”现象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作为学生活动,也难以避免落入活动模式“同质化”的窠臼。一种是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与一般文体娱乐活动“同质化”,缺乏对心理内涵的深入挖掘,习惯将一般文体娱乐活动的开展经验直接迁移到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中来。随着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推进,很多活动开始加入“心理元素”,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同质化”加剧。第二种是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内部“同质化”严重,许多实践活动多采用讲座、班会、座谈会、培训会等形式,侧重对群体的知识普及,缺少将具有实践价值的个体心理问题识别、疏导、干预的专业方法融入其中。部分活动也会采用征文、演讲、涂鸦绘画、情景剧等形式,形式虽有创新,但内容创新仍然不足。此外,据调查发现,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最主要的是希望可以释放压力、获得乐趣,其次才是获取知识。但有些实践活动过分强调“竞争”“比拼”“选拔”,忽视了“合作”“共赢”“参与”,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和压力,导致学生在参与活动时更容易焦虑或失落。

1.4 活动运用不充分,缺乏专业指导和结果评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科学专业地开展依赖于专业师资力量的指导。《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高校应按照不低于1:4000师生比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当前,高校普遍存在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人数不足的问题。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多数是由学院承办或联办,但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就更少,使得活动的组织者主要是辅导员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互助组织,其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普遍不足,活动的科学性、专业性也难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在开展过程中与专业课程、心理测评、心理问题识别诊断等的联动性不强,存在“就活动论活动”的情况,许多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还停留在造氛围、重宣传的阶段,忽视了对活动的过程观察和结果评估,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作为绘制心理画像或辅助矫正心理问题的有效手段,活动中所掌握的心理数据未能有效利用,无法成为学生心理问题识别诊断时的数据支撑。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创新路径探析

2.1 优化校园资源配置,聚焦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

高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纳入统一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中来,优化资源配置,统筹活动安排。一是要合理规划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时间节点,在新生入学、返校报到、世界精神卫生日、“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等阶段,围绕特定主题开展活动,坚持“少而精”的原则,严控活动持续时长,避免学生心理疲劳,产生逆反心理。二是要将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同科技节、文化节、艺术节等系列主题活动统筹安排,合理布局,避免过度集中在某一阶段,使学生分身乏术、疲于应付。三是要精准聚焦学生心理需求,统筹好大众化和分众化,既要在关键节点开展大众化、普适性的活动,也要针对特定人群开展分众化、小而精的活动,前者更侧重知识普及和氛围营造,后者更侧重个体引导和调试矫正。四是要充分利用朋辈资源和家校资源,凝聚“心理育人”合力,建立心理咨询室、测验室、阅览室、宣泄室等活动阵地,开展减压、放松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动性,同时也要面向家长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分享会等活动,讲授亲子交流的方法技巧,促进家庭和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个持续稳定的环境。

2.2 塑造心理活动品牌,提高活动创新性和吸引力

选精培优、塑造品牌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提质增效的必由之路。一是要着眼校级层面的普适性和大众化,规范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项目申报审批机制,避免活动重复覆盖,又可以通过项目竞争实现活动创新迭代,同时统筹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形式、内容,选树典型,培育精品,减少活动模式“同质化”。二是要着眼学院层面的能动性和分众化,鼓励学院结合专业特长和学生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一院一品”建设,让活动更接地气、更有亲切感,推动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走深走实。三是要探索“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推动实践活动与新媒体有机融合,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推动新媒体由讲座、分享会等传统活动形式向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新型活动形式转变。四是要办好大学生心理工作坊,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由集中化向集约化发展,由阶段化向常态化发展,不断提高工作坊学生的吸引力。五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多调研听取学生意见和建议,开展集趣味性和知识性、独立性和合作性于一体的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减少活动中的“竞争”“选拔”性设置,探索体验式、情景化的活动形式,重视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2.3 树立正向激励导向,营造积极的心理文化氛围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营造积极的校园心理文化氛围对于培育学生的健康心态具有重要意义。一是要强化正向宣传,大学是青年成长发展的黄金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应充分彰显青年积极进取、乐观阳光、勇敢拼搏、开拓创新的精神特质。二是要选树典型榜样,强化引领示范作用,通过心理大使风采展、朋辈导师风采展、自强之星、温馨宿舍创建等活动宣传榜样人物和集体,引导学生学有榜样、行有示范。三是要运用新媒体手段,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打破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宣传的时空局限性,扩大覆盖面,同时要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在线心理辅导队伍。四是要坚持贯穿始终,针对不同年级、专业、阶段所呈现出的不同心理特点和需求,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确保工作不断线、不掉链,保障心理文化氛围始终浓厚。五是要有合理奖励激励,将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对于反响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进行适当奖励,对活动中的积极分子要给予鼓励和肯定。

2.4 强化专业指导力量,促进活动开展更加科学有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因其专业性特点,需要一支责任感强、业务能力好、创新意识浓的专业力量来指导开展。一是高校要充分利用专业教师、导师、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委员等力量,加强队伍建设,提升业务水平,完善激励机制,形成专职为主、兼职为辅、专兼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二是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作为一项重要课题来抓,组织专门力量针对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内涵、策划、实施、评估、运用等进行研究,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融入实践活动,为更多活动赋予“心理育人”的元素,形成具有可参考、可复制的活动经验。三是完善实践活动与心理课程的互动联动机制,促进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四是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观察和结果评估,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对有效数据进行收集,并在活动结束后对结果进行分析,将其作为心理测评数据的重要补充,促进心理问题从识别、诊断、矫治的传统“兜底”模式向主动预防疏导模式转变。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