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线下混合式授课模式下社会医学课程思政建设探讨

2022-03-14 10:18袁红霞杜思曈刘盛鑫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34期
关键词:社会医学思政课程

刘 彩,袁红霞,杜思曈,刘盛鑫,王 伟

(天津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天津 301617)

高等院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要同向同行、协同发力,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特别是专业课的思政设计中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课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1]。2020年6月,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要求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社会医学(social medicine)应用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的一门医学学科,主要内容是研究社会卫生状况、社会因素和健康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制定社会卫生措施,保护和增进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生活能力,提高生命质量[2]。所以,作为人文社会科学与医学的交叉学科,社会医学的课程思政建设具备自身特色,需要依据“纲要”,将医学与人文科学的要求有机融合。本文以天津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的社会医学课程为例,共同探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

1 课程属性与课程思政目标设计

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既要实现知识的科学完整传授,又要重视启发学生探索知识与环境和社会的相关性和交融性[3],根据课程属性找到融合点,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作为人文社会类专业课程,要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医学类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在培养专业技术的同时,教育引导学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善于沟通,提升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提升依法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而作为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和健康服务与管理三个公共管理类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社会医学》课程还要帮助学生了解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职业素养。

《社会医学》是以人群健康为问题导向的人文医学课程,在推进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担负着“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现实任务。课程的目标设计为:能够掌握社会医学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调查问卷设计、定性研究开展、定量数据收集和分析、生命质量评价等基本技能;能够运用社会医学基础知识和理论认识、分析和解决健康领域新现象、新问题的基本能力;理解国家卫生服务体制改革的总体方向和发展趋势,理解“大健康”战略,对比国内外健康政策,感受我国政府爱民为民的责任感,提升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具备专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2 线上线下混合授课模式下的课程思政特点

首先,线上线下混合式授课模式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在不占用线下授课学时的基础之上,可引入优质线上资源,使学生的学习不受时空的限制,便于预习和复习。其次,线上线下混合授课模式为学生知行合一、团队协作、高阶思维水平和家国情怀等思政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新的媒介和平台。最后,线上线下模式为更好贯穿思政育人整体环节提供了更多渠道和环节,让学生的专业课学习不仅局限在课堂45分钟,而是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预习、课上互动和复习及作业中,从自身去发掘、体会和思考思政元素,更好实现专业课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如在预习环节:教师在平台提前发布相关预习作业,例如要求学生查阅国家健康中国战略中关于“健康公平”的相关政策,并运用健康公平理论对其进行分析,从而让学生理解政策的产生背景和意义,体会政府为民爱民、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线下授课阶段,利用线上平台,添加互动环节,如发弹幕、投票、抢红包、随机点名等增强课堂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并在此过程中,加强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同时,通过线上平台中的“同伴学习”“团队作业”等模块,教师结合知识点和学习目标,布置项目式和探究式作业,如调查和评价某个群体(如大学生、老年人或高血压病人)的生命质量,要求学生提前查阅相关生命质量的权威文献,搜集教材上提到的生命质量测评量表,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阅读文献、选择和设计科学的量表和问卷,进行调研,运用统计软件计算出所评价人群的生命质量,完成调研报告和汇报PPT,进行课上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的展示,由此分工合作完成一份满足“两性一度”要求的作业。在此过程中,既能让学生锻炼高阶思维水平,训练自身解决复杂问题的思维模式,又能通过团队合作,提升人际沟通、团队协作等能力。课后复习阶段,教师可通过线上平台发布与线下授课内容相对应的前沿文献,让学生整理阅读笔记,加深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并培养其文献阅读能力和科研思维。

3 课程思政建设任务与资源

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高校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中心环节和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4]。因此,课程思政建设中,社会医学主要面临以下任务:(1)将思政融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和理解思政元素,内化为情感素质和爱国情怀,而不是教师“直接灌输”,学生“被动接受”。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在“教育性教学”思想中强调没有“无教学的教育”,也没有“无教育的教学”,把德育与智育通过手段和目的的方式统一起来[5];(2)整合现有课程资源,利用网上优质课程资源,包括国家在健康和医疗卫生领域的政策和制度、健康领域的发展趋势、国际和国内的健康领域社会热点问题、研究前沿等资料,实现思政元素多元化、时事化和国际化;(3)充分结合国家的健康政策、策略和措施,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通过将思政贯彻于课前、课堂和课下等多个授课环节、融入讲授、互动、练习和作业多个教学活动,来着力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思维方式,能够运用所学理论认识和分析健康领域相关问题,引导其运用专业知识关注和思考专业领域的社会实践问题,进而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社会责任感及家国情怀。

《社会医学》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各章节根据内容进行资源的合理分配。课程资源包括了线下资源、线上资源和实践资源三个部分。其中,线下资源包括教材知识体系和各章节重难点梳理资源、各知识点相关文献、各章节案例题库、历年名校考研题目、统计软件和数据资料库等;重在让学生在线上基础知识内容学习基础之上进行“拔高”和知识运用能力的引导,增强挑战性和高阶性。线上资源:线上授课期间,自建了录播音频和语音课件,引入中国大学MOOC《社会医学》,辅以各章节知识点经典文献、思考讨论题政策文件和参考资料。实践资源:学院和学校历年开展的“学海杯”论文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大学生“挑战杯”科创项目等,给学生将社会医学理论和方法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和国家政策分析提供了实践机会和锻炼平台,由此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科研思维训练平台。

4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该课程深入挖掘各章节知识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主要围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健康中国战略》的等健康相关政策,比如,在第一章绪论中,采用“故事法”(如印度狼孩的故事)、“对比分析法”(如社会医学与临床医学、医学社会学、社区医学的区别和联系)进行讲解。同时,融入思政元素教育:在第二章医学模式的内容中,由经典思考讨论题“有人说生物医学模式已经过时了,你认为呢?为什么?”,引出“流行病学三角模式”“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手段在目前传染病防控策略中的应用,感受生物医学模式中产生的代表性成果,让学生从“过时”和“不过时”两个方面的分析,体会生物医学模式对医学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其研究成果对目前社会健康和疾病相关问题中仍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同时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产生背景来分析其在目前社会发展及人类健康相关问题分析和处理中的局限性,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在健康公平性理论的讲解中,我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的指导思想之一——公平公正。即:“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推动健康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维护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逐步缩小城乡、地区、人群间基本健康服务和健康水平的差异,实现全民健康覆盖,促进社会公平”;同时“对老年人、流动人口、妇幼儿童等弱势群体”的关注体现出我国政府对国民健康公平的关注和责任感,加深学生的“家国情怀”。在社会卫生状况的讲解中,对比教材中的世界和我国主要的健康问题,结合目前实际情况进行更新,补充近几年主要出现的传染病及其产生的对整个社会、经济等方面产生的影响,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虽然教材中阐述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人类的主要杀手”,但是因为人类的健康和疾病的相关问题具有发展性、变化性和时效性,因此,学生要树立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不迷信教材,随时对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补充,认识到教材内容不是固定不变和一定正确的——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要具有联系实际的学习理念。

在心理、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的内容中,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的8月在卫生健康大会上提出的“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给学生介绍《健康中国战略》中的“大健康”观,让学生理解该战略产生的背景及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布置小组设计题——针对《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塑造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包括:引导合理膳食,开展控烟限酒,促进心理健康,减少不安全性行为和毒品危害的内容和目标,各小组讨论并设计一些具体可操作的健康心理、健康行为生活方式促进(可参照其他专业课程,并与目前社会、社区等正在开展的相关举措相结合,可以是针对其中一点的多种方式,也可以是针对多点的综合性方式)的提示,并在智慧树平台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

5 课程思政建设效果及发展展望

经过几轮的课程思政建设和思考,通过将文献导读、时事热点思考题讨论、MOOC等资源的引入,丰富了社会医学课堂,学生表示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学会了如何运用这些理论知识,更好理解了国家的健康相关政策,体会到了自身专业的价值,并提升了爱国情怀;线上线下混合授课模式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校内督导和学生评价均取得较高的肯定;多位同学选择了社会医学领域题目申报学院和学校的“学海杯”论文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挑战杯”科创项目,如社会资本视角下天津社区居民自感健康的调查研究依次获得天津市和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资助、天津市企事业单位员工健康体检随访服务支付意愿研究获得了天津市“挑战杯”学术竞赛一等奖,及其他相关项目也获得奖项、立项,多篇论文得到公开发表。

在将来的社会医学课程思政建设中,要继续加强课程思政内容的启迪性和时势性:聚焦国内外健康领域的政策内容,加强与社会医学相关知识点的融合性,以课堂讨论、课后思考等方式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并内化为学生的爱国情怀;精细化研究型教学和“线上线下”学习资源统筹:加强课程资源的系统性,将课本知识点、MOOC资源、考研资料和思考题等以知识点为主线,进行从基础知识—研究展示(文献剖析、研究方法演示等)—综合运用等各阶段、逐步提高高阶思维形式的设计,努力提高该课程的“两性一度”水平。

当然,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课程观,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单纯讲解思政知识,而是围绕课程的情感目标,将课程知识点嵌入社会热点问题、国家政策制度,与身边事、身边人有机融合,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猜你喜欢
社会医学思政课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我国社会医学学科的发展历程与展望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缅怀我国著名社会医学家
——梁浩材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