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 炜,王腾辉,唐佳林,卢景涛,潘 颖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广东 珠海 519088)
习近平总书记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始终把立德树人当作核心关键,把思政德育工作建设贯通到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做到全员教育、全面教育,共同努力开拓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建设的新格局”[1]。以此为前提,为配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大思想指导,继续强化教育对高等学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引导,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知识内容相结合,课程思政应运而生。本文将针对《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的思政教育问题加以发掘与探讨,并根据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教育实践,将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相结合,并在平时的课堂中进行落实,通过平时的课堂教育,使高校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政知识教育,以此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计算机网络》课题组成员分析了该专业课程的归属和涉及的领域,同时结合学科的发展历史、课题背景、改革经历、现实情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根据多年《计算机网络》的授课经验,总结了探索课程中思政元素的主要方法。
根据学科中所包含的重大科学发展成就,科学家和相关模范人物的经历,探索其中所蕴含的使命感、责任心、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创新奋斗精神等思政教育元素。在讲解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名人轶事的时,适时穿插思政知识,以故事带动学习,让课堂教学变的形象生动。根据这些素材,从多种视角加以分析,从而发现了相应的思想政治元素。同时根据过去出现的错误、具有警示性的关键问题等,加以反省分析,从而培养高校学生的认知能力与责任意识。以本课程为例,相关的人物有“光纤之父”赵梓森院士、“中国互联网络之父”刘韵洁院士等,教师可以结合当时计算机网络发展所面临的困难,给学生讲解刘韵洁、赵梓森两位院士如何一步步克服困难完成技术攻关的事迹,增强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
教师在讲授课程时不要只对课本的内容进行讲述,应该从实际出发,结合实际。例如网络协议这一章节可以引出“无规矩不成方圆”的思想,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案件,让学生理解遵纪守法的重要性。课本的知识内容往往是烦琐枯燥的,教师对于教材内容有自己的见解才能让课程思政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
当今时代的高校大学生对政治活动和对社会参与仍然葆有充分的的激情,对国内外时政、社会热点话题、重大事件等都十分关心。老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适当融合相关的国内外新闻,使高校大学生们懂得站在科学的角度上来认识分析社会现象,从而帮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国际、认识我国,以此提高他们的民族责任感与社会使命感。
我们目前所遇到的主要问题,是怎样把《计算机网络》的课程教学和思政教学的实施进行有机融合。
教师按照学科的人才培养方案,对专业课程教学的基本构成、教学模式、课程教法等进行二次梳理整合,并把探索到的思政因素应用在课程总纲中,然后再反映到教育手册、课堂教育、实际教学等各方面上来,以此达到了课堂基础知识教学与思政教学的有机统一。
在计算机网络与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当今年代,《计算机网络》这门专业课已不再仅仅只是计算机科学、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大学生必修课程,它已逐步成为所有理工科专业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基础公共必修课。这门课主要围绕计算机的基础理论、方法和应用加以论述,以计算机的网络体系层级架构为总纲,全面、分层地介绍了各层的基础原理及其实际应用的主要协议内容。经过该课程的系统教学,使高校大学生们对计算机网络有了更加充分的认识,进一步熟悉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熟知了计算机网络在现实中的运用,认识了计算机网络发展历程中出现的新理论、新方法,并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
从专业角度来看,本课程内容跟思政教育的联系并不大,但如果将思政教育和专业知识割裂开进行讲授也就失去了课程思政的意义。所以任课教师们必须找到二者之间的联系,并探索课堂中的思政教育元素,把思政教学思想融合到课程内容之中,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成果。
确定课程内容,梳理课程教学架构,找到教学大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切入点。教学大纲既是指导老师开展课程的重要基础,也是检查考核学生学业成绩和评价老师教学水平的主要指标。针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性质和德育内容,学校根据课程内容和高校大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情况,在教学大纲中明确了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除此之外课程团队还需要根据计算机网络课程内容,研究如何进行思政教学,探索课程中存在地思政元素把思想政治教学和专业知识教学融合到一起,从而让思政教育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得以体现。
整合课程信息,把思政教学整合到课堂中。老师在课堂上可以利用具体事例来推动教学工作,对专业地课程知识进行介绍后,穿插几个具体事例,以多种视角研究这些事例,提炼思政的知识点,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得到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采用事例推进课堂,不但可以使课堂变得不是那么枯燥乏味,同时还能够借助具体事例的分析增加学生的参与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知识,也更能够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是否观、价值观,从而在课堂中完成思想政治教育。
搭建课程教学平台,合理安排线上、线下教学内容。线下教学以专业课程为主,思想政治教育为辅,二者相辅相成。线上教学可以安排学生针对课堂讲授的知识进行扩展学习,让学生通过查询相关资料进一步提高自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避免因为思政教育融入教学的不适应,导致对专业知识理解的不足。同时学生在相关资料的查询中还可以学习到更多的案例,进一步加深思政教育的学习。
随着计算机科技的高速发展,计算机网络相关的知识也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近,以此为契机把知识点和思政元素充分融合,不断在课堂教学中加深思政教育。具体示例如下:
(1)在讲解“计算机网络发展”这一章节时,通过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史,剖析计算机网络的应用给生活带来的诸多便利,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科技富民、教育强国的意义。在传统的实体业发展中,人们普遍都会面临着营销难、推广难、品牌打造难等现实问题,但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人类已经能够运用现有的信息网络、人工智能技术来处理上述现实问题,从而真正地完成了“互联网+实体经济”的新发展形态,这也就适应了我们国家所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日后实体业的蓬勃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2]。通过对我国计算机网络发展历程以及计算机网络对当今社会产生的影响的讲解,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教育强国战略思想的意义,在学生心中埋下一颗学以报国的种子。
(2)在“物理层以下的传送媒介”这一段中,在介绍导引型传送媒介中的光纤时,通过介绍中国光纤之父赵梓森院士,引入光纤的相关专业知识。认识到光纤研制过程的不易后,使我们能够更加体会爱国科学家自强不息、坚持创新、为祖国服务、为人类“缀网劳蛛”的革命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对非导引型传输媒体讲解时,向学生介绍华为在5G技术领域的卓越表现,让学生体会大国工匠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技术强国、科技兴国的宏大目标,培养学生精益求精、服务社会的敬业精神。
(3)在对“网络安全”这一章节的内容讲解时,着重介绍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从保护用户的角度出发,对用户的个人信息在网络中如何不被发现,在网上传输的信息如何不被恶意篡改,以及对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如何进行判断等几个问题做出解释。再从国家层面,通过对遇到的网络安全事件(如“爱虫”病毒、特洛伊木马等)进行分析,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国家安全、社会安全的理解,进而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
(4)针对“机密性与密码学”这一部分教学时,通过对数据加密机制等专业知识的讲解,让学生认识到在网络背景下个人的隐私安全如何得到保障、个人隐私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国家机密信息如何得到保护。进而提高学生对个人隐私的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对国家信息的保护意识,加深学生对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对网络安全的理解,避免个人信息的泄露,提升学生爱国守信等方面的价值认知水平。
(5)在对“网络协议”这一部分进行讲解时,介绍网络协议在网络中的重要性,让学生理解正是因为有了各网络层共同遵循的网络协议才能使计算机网络正常运行。进而引出在日常生活中也正是因为有了各类规章制度,社会秩序的稳定、人民的正常生活才能得到保障。计算机网络需要遵循相关的网络协议才得以稳定,公民也需要遵循法律法规才能共同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通过对网络协议的讲解,让学生明白遵纪守法的重要性,同时也让思政教育在课程教学中得以体现。
在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过程中,《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团队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一定探索和改进。
(1)翻转课堂,线上线下同步教学。任课教师合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发布课程教学课件,发布课后作业。比如在“网络应用”这一章,课后作业是以课程小组为单位制作有关“遇见世界,面向未来”的宣传海报,以及面向社会、面向社区宣讲网络的发展对日常生活带来的便利。通过课上教学和课下实践之间的互动,使第一课堂的显性教育和第二课堂的隐性教育相结合,进一步增强了当代高校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积极地传递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观[3]。
(2)互动教育,关注国内国际时事,对最新的相关案例进行分析讲解。当今的网络环境可以让学生更便捷快速地了解国内国际时事,所以教师需要及时更新教学案例,并对案例进行分析,融入思政元素。在课堂上通过案例引出课堂内容,让原本死板的专业知识显得生动有趣。对于不同的案例融入不同的思政元素,例如针对“网络病毒”相关案例可以加入对国家安全层面的思考,针对“智能家居”相关案例可以加入万物互联相关内容并融入科技强国、爱岗敬业等思想教育。
(3)开展计算机网络课程相关的趣味知识竞赛,并设立奖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竞赛内容不仅仅限于课程专业知识,还可以加入我国计算机网络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国家安全层面所涉及的问题等作为开放性题目。在指导高校大学生使用互联网掌握专业知识的时候,也要使他们认识到信息安全的严重性,并对他们全面开展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4)进一步提升学校思政教育的教学地位。学校应正确认识老师对学生们进行思政知识教育的权威性,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把思政教育渗入到学生的学习中,从而增加思政知识教育的趣味性;老师在课堂中也要发挥互联网的教育资源优势,主动获取优秀思政知识教育资源,从而增强学生对老师权威的认同感[4]。
(5)根据“学业导师制”进行思政教学。指导老师通过对学生进行自习指导和课后答疑,形成全员教育、全程育人、全面教育的教学工作系统,也真正体现了老师在学生成才过程中的引导效果。所谓学业导师制,是对高校大学生进行专业教育、落实“课程思政”、促进学生们全面发展的主要载体。以高校大学生们的个性特征为基础,实施有针对性而不是一般性的引导与培训,完全地发挥导师的能力[5]。
(6)提倡自主探究式的主题研究,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例如对于美国对中兴、华为在芯片技术层面上的刁难进行主题探究;针对华为自主研发5G技术,争夺国际标准话语权,这一中国通信企业在电信设备自主知识产权上的一次历史性突破的事件,进行主题探究[6]。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事件起因、产生的冲突以及如何应对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高校大学生们是祖国的未来,人民的期望,培养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至关重要。在我国对加强高校教师的思想理论教学能力的要求下,老师应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渗透思政知识教学,形成不同专业课程教学中和思政理论教学的协同效应。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启发学生思维,激发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是生产力、科学改变世界,增强学生学好专业基础课、科技报国的自信心。把专业的科学知识与思政理论知识相结合,以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形式引领他们树立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使他们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