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高校“外语+跨境电商”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2022-03-14 01:22刘雨蒙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36期
关键词:外语跨境一带一路

刘雨蒙

(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西欧语言学院,四川 成都 611844)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各国之间的交流互动日益频繁,我国政府在新的政治与经济形势下做出了“一带一路”“文化走出去”“双一流”“新文科建设”等重要教育战略规划。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不断深入中,在“一带一路”倡议稳步推行的时代背景之下,高校人才培养也着力于理念的革新,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来培养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为了向社会输送高质量的外语专业人才,为了保证新时期社会经济形势下的稳定就业,许多高校的外语专业基本确定了当前“外语+跨境电商”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可以说,“外语+跨境电商”的人才培养方向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提供了人才资源。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进方面,既要提高高校外语专业人才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也要积极引导外语专业毕业生适应跨境电商行业发展的现状,并迎合行业未来发展的需求。以这个为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完善外语专业人才的复合型专业知识体系、初步培养他们的工作实践能力尤为重要。

1 当前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1 高校外语专业课程设置不完善

长期以来,在的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下,高校在外语教育教学中,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就过于重视教授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最典型的现象就是,笔试成为检测外语语言能力的主要方式。而对于人才的外语综合能力的培养却十分欠缺。在这种教育教学背景下,走进高校的学生,在高等教育学习阶段,就会在不同程度上产生外语学习的瓶颈期,比如,对口语学习和运用的畏惧甚至是抵触心理。这就要从阻碍高校人才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课程设置说起。关于课程设置,首先,应该包含基础课程,涉及听、说、读、写、译的外语“基本功”,只有掌握了坚实的语言基础,才能确保“外语+跨境电商”的人才培养方向的实践。外语作为语言交流的工具,必须要保证基础课时的充足。其次,在基础课程之后应该设置不同模块的实操课程,如翻译模块设置笔译课与口译课,商务模块设置外贸理论课与写作课,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就业方向进行选课,从而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最后,实践性的课程也是必不可少的,跨境电商行业本就注重实操,在行业实操中,学生能够更进一步总结理论,及时发现语言学习的问题,在实践中巩固所学并积累初步的行业经验,这也需要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只有将外语综合应用能力投入实践才能检验人才培养的成果。

1.2 高校外语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落后

同样出于满足应试教育的需要,高校在开设外语专业课程时,主要侧重于文学类课程,对于外语综合素质类课程则比较忽视。在师资力量的配置方面也同样存在短板,大部分高校也未能给高校外语专业的教学配备具有跨境电商理论知识和专业教学能力的教师。这就难以保证高校“外语+跨境电商”教学的有效性。高校外语专业教师队伍庞大,但整体水平参差不齐,教师自身专业素质和水平存在局限性,在人才培养中的弊端就凸显出来了,师资队伍建设落后于人才培养的需求。

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综合知识欠缺,知识结构单一。我国高校的传统育人模式,偏重外语专业知识的培养,对跨学科知识不够重视。目前高校教师多毕业于国内高校,虽然具有扎实的外语功底,能够胜任语言教学的基础课程,但是像跨境电商外语等特色课程的授课内容了解较少。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导致了外语教师知识结构的偏差,外语教师很难将外语语言知识与衍生专业知识进行连贯教授,人才培养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需求脱钩。

1.3 “外语+跨境电商”复合型人才社会实践导向不足

以就业为导向的社会实践是“外语+跨境电商”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外语+跨境电商”复合型人才的社会实践能力与就业综合能力息息相关。当前,在“外语+跨境电商”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社会实践环节一直面临着诸多方面的困境。第一,当前在跨境电商行业中,外语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受经济环境的制约,呈现出阶段性的供求失衡的现状。正是由于外语人才就业的积压,使得外语专业在校生失去了很多社会实践的机会。实践平台的缺乏是高校外语专业在校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针对“外语+跨境电商”复合型人才社会实践方面的政策支持也存在不足,使得社会各界忽略了外语专业在校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政府、高校、企业都无法为外语专业在校生提供优质的社会实践平台。第二,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逐步实施,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发生着变革,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需求。大部分高校的外语专业,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是以单一的外语语言基础教学为主,到了高年级尤其是毕业年级时才重视实践问题,当学校和企业对在校生提出社会实践要求时,才体现出“外语+跨境电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能力要求。导致高校外语专业在校生在社会实践中难以把握自身的专业定位和发展方向,打击专业自信心,这种情况也使一部分外语专业在校生在毕业前就过早的选择转行。

1.4 特色课程教学材料不足

“外语+跨境电商”课程中的教学材料,由于内容覆盖面广、技术参数详尽、内容框架格式特殊,并不能满足“外语+跨境电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许多教学材料无法被直接使用,因此须要研究这些真实性材料如何能够转变成针对“外语+跨境电商”复合型外语人才的跨境电商教材。跨境电商行业发展变化迅速,从语言的角度,就会不断出现新增的词汇与表达,因而在“外语+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多方查阅资料,随时更新知识点,不能自编自创,而应严谨地深入了解跨境电商行业的知识与相关资料,并通过产教融合,向企业专家寻求必要的帮助。

2 “外语+跨境电商”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外语+跨境电商”复合型人才培养是政府、高校、社会各界协同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高校是教育主体,政府服务是保障,社会各界联合培养是趋势,上述问题的存在,启示我们应当从协同育人的各个环节入手,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首先,课程设置不合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目前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的管理机制,外部的相关政策环境,对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限制。具体体现为人才培养方案的频繁调整,这也是源于对社会需求把握的不明确。关于“外语+”人才培养,是跨领域、跨学科的探索,既需要外语教学的经验,也需要就业市场的明确导向,最终培养出的人才应该是自我意识、语言沟通能力以及社会实践才能三层标准的产物。因此,在课程设置环节尤为重要,通过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计划的设置,课程直接体现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其次,高校外语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需要更加规范化、统一化的管理,优化高校教学质量,丰富师资队伍的专业性。当前,在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转型阶段,教师队伍呈现出明显的结构不合理,已有的教师团队,其学习经历不符合当前的人才培养方向,对于跨境电商行业的专业知识存在盲区。教学管理的适应性不足,主要体现为教学资料的匮乏,信息技术使用的熟练度不够,教学模块的选择偏差等。最后,“外语+跨境电商”复合型人才就业与社会实践的活跃度,与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地区经济的现状、开放程度、各地经济发展的地区性差异,都影响着“外语+跨境电商”尤其是“小语种+跨境电商”复合型人才的就业与社会实践市场。科学合理的社会实践管理机制,是开展“外语+跨境电商”复合型人才社会实践的基本保障,系统性、连续性的社会实践管理机制,是“外语+跨境电商”复合型人才培养取得良好成果的前提。目前“外语+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实践导向不足问题,是源于社会实践管理机制的不完善、地域性政策不平等、经费投入不足等原因。

3 引导高校学生对跨境电商行业发展概况加以把握的可行性举措

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高校“外语+跨境电商”复合型人才的教学现状加以转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应用于高校外语口语教学当中,从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角度来提高高校外语口语教学效率。

3.1 理论知识学习

高校在培养“外语+跨境电商”复合型人才的过程当中,应当立足于引导学生掌握跨境电商行业运营的基本理论知识这一基本前提来开展具体教学活动。具体来讲,高校需要设置相关的专业,并且完善跨境电商专业必修课以及选修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多样而全面的跨境电商行业运营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路径。

3.2 企业文化输入

要想引导学生真正对跨境电商行业运营模式及未来发展前景加以明确把握,就需要在开展相关理论知识教学的过程当中引入企业文化。也就是说,结合相关跨境电商企业具体贸易活动开展现状,引导学生对本行业的工作实践加以了解。具体来讲,教师在开展专业课程教学时,可以结合相关跨境电商企业贸易往来案例分析来引导学生对其加以更加深入的了解。比如,以跨境电商平台的销售、客服、推广、广告(站内)、运用等为例,从企业及平台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着手,结合“外语+跨境电商”的行业发展方向,为学生讲解企业、产品、品牌的战略规划和风险,介绍目前跨境电商选品及海外市场的最新发展情况,并从人才角度思考外语专业毕业生如何适应跨境电商行业的新发展,做有准备的跨境电商人。除此之外,也可以组织学生到具体的跨境电商企业当中进行参观学习。这样一来,其可以以企业文化来对学生加以熏陶和感染,又可以使其真正地了解跨境电商企业运营的具体情况,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体系的基础之上,能够积累一定的间接工作实践经验。从而为以后自身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校企合作下的“外语+跨境电商”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其直接受益者是外语专业在校生,在企业的实践经历有利于外语专业在校生巩固外语专业知识,同时还可以积累实践经验,将课堂上的理论与工作中的实践有机结合,对于“外语+跨境电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有着绝对的推动作用。

3.3 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

近几年,为了提升“外语+跨境电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与政府、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外语+跨境电商”复合型人才寻找更多的社会实践平台。一方面,高校坚持深度产教融合,实行双主体教师协同授课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师负责跨境电商概念与理论的积累,企业专家负责跨境电商实操内容的讲授。让企业名师走进高校课程,作为外语专业高年级人才培养分流环节中的重要一环,真正做到让外语专业学子所学即所用,与市场需求相接轨。

另一方面,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发展,需要建立完善的外语专业复合型师资队伍培养体系。现阶段,规范并指导对教师的培养,具体而言,对外语专业教师进行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同时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提高综合能力的发展,创新其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师进行跨境电商行业领域内的培养与拓展。

3.4 教学资源整合

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共编“外语+跨境电商”教材教辅,编写过程采用“专任教师+行业专家”的双主体模式,达成“所学”与“所用”的完全对接,在教学过程中将真实材料转化为适用的“外语+跨境电商”教材。“外语+跨境电商”教学资源的整合,有利于廓清外语在跨境电商行业的使用程度,有助于提升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材料的选择与甄别能力,有利于建立“外语+跨境电商”的相关术语体系,使更新“外语+跨境电商”学习者能更高效、系统地通过学习跨境电商知识,直接系统地掌握行业需求。

猜你喜欢
外语跨境一带一路
跨境支付两大主流渠道对比谈
在跨境支付中打造银企直联
关于促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的几点思考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跨境直投再“松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