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 庆,向垚梅娇
(安顺学院,贵州 安顺 561000)
在我国宋代,就已经出现了有关视觉障碍人士定向行走的图画记录,如“群盲图”;关于视觉障碍人士走用时使用的手杖被称为“明杖”。在西方,《圣经》中描述了低视力的伊萨克采用了类似牧羊人手杖的木棍作为辅助行走的工具进行行走,这是人类使用盲杖帮助视觉障碍人士行走的最早记录。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法国政府首先尝试训练视觉障碍的退役士兵使用白杖辅助行走,成效显著,因此这个方法很快就在英、美等国家迅速传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康复医院的一名叫胡佛的教授对盲杖进行了改良,发明了胡佛盲杖,并制定了实用性较强的一系列盲杖行走技能。至此,盲杖及其相应的行走技能有了一个很大的发展。
在我国,定向行走训练工作开展较晚,但发展迅速。
1989年,克里斯多夫国际防盲协会与爱德基金会在北京盲校联合举办了第一期全国盲人定向行走师资培训班,后续又有多期定向行走师资培训班的展开,为全国的定向行走培训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成了星星之火不断燎原的趋向。1993年,教育部将定向行走列入盲校课程计,至此,我国盲校开始了定向行走课程教学,定向行走教师也陆续接受相关培训,逐步胜任定向行走的教学与训练工作[1]。
2016年,教育部重新修订《盲校义务教育定向行走课程标准》,这使得盲校定向行走课程开展更加有据可依。
“定向是指个体运用感觉信息确定自己在环境中的位置以及确认自己与其他物体之间关系、物体与物体之间关系的心理过程”[2]。“行走是指个体在定向的基础上依靠下肢在环境中空间位置的变化移动,即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2]。精准的定向后才能最终行走到正确的目的地;安全的行走才能又形成新的定向,所以,定向与行走关系密切、密不可分。
定向行走能力的掌握对视觉障碍儿童来说意义重大:
掌握了正确的定向行走技能的视觉障碍儿童可以有更多的户外活动,从而增加身体运动的机会。因此,定向行走对于视觉障碍儿童来说,可以增强其身体素质,提高其生理机能水平。经常进行定向行走,可协调身体多个组织器官功能,从而使身体达到更加健康的状态。
定向行走技能的获得,可以让视觉障碍儿童敢于走出家门,扩大其生活范围,增加与他人的交往,丰富其社会生活,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信息,拓宽视野,从而有利于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定向行走可以提高视觉障碍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
首先,视觉障碍儿童进行定向行走,更有利于提高其认知能力,促进其概念的形成与获得,增强其社会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更加熟悉、了解社会物理环境,可以更安全、有效地出行,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其次,由于增加了外出与人交往的机会,视觉障碍儿童的语言能力将得以提高,其沟通技能可获得改善。
最后,外出机会的增加,可以让视觉障碍儿童拥有更多的学习机会,可以掌握更多的技能,同时也增加了参与社会生活及就业的可能性。
由于定向行走的开展,视觉障碍儿童可以在生理、心理健康方面有所促进,在社会适应能力上得以提高,从而可以提高其生活质量。
定向行走在中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这与党和政府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视觉障碍人士定向行走培训工作在中国通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已经由不熟悉到现在大家普遍认识、了解、认可,并形成足够规模的教育培训体系,其发展速度是令人惊讶的。当然,这样的发展是离不开党和国家对残疾人事业的关注,以及对残疾人工作的全面部署。在此发展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颁布并实施,以及《残疾人就业条例》《就业促进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也相继出台。在十一五计划中,视觉障碍人士定向行走训练工作成为一项针对视觉障碍人士的康复工作、重要工作展开;十二五期间,我国对50万名视觉障碍人士展开了定向行走的培训工作;十三五和十四五中,政府在残疾人发展规划中都提出,要建设更加适合残疾人的就业、康复体系,各级各政府也在开展相关的扶残助残活动。因此,社会对视觉障碍人士关注度逐步提升,视觉障碍人士的社会适应程度也在稳步提高。
为了让视觉障碍人士不断适应社会环境,提高其出行的频率和安全性,中国也与世界接轨,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条文。例如我国最早在1985年3月提出了建设无障碍设施的倡议;在1986年7月,由国家、民政部、建设部、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共同编制了我国的第一部《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并颁布与实施;2001年8月,国家建设部、民政部、中国残联又联合发布了重新修订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划》,这些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不断提升了我国公共道路设施的安全标准,也使得残障人士的出行更加便捷,同时也体现了对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关心与照顾。
随着科技的发展,视觉障碍人士出行也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无论是定向辅具,还是行走辅具以及辅助设施,都增加了很多科技元素,这些变化提高了视觉障碍人士出行的安全性、便捷性,扩展了视觉障碍人士的活动空间。
例如在定向辅具上,出现了3D打印的触觉地图。在移动辅具的发展上,根据个体需要出现了很多改良型助行辅具,如串联关节训练辅助设备、工形杖、自动站立式支撑杖等。在辅助设施的改进上,出现了过街音响提示系统、颜色对比提示条等。特别在GPS导航系统的应用上,实现了视觉障碍人士专用导航设备以及多种手机应用软件。这些应用软件结合手机的读频功能,大大扩展了视觉障碍人士生活范围、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在调研的多家特殊学校中,有的学校定向行走教学工作基本按照2016年出台的盲校义务教育《定向行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开展教学工作。但是有的学校由于受到师资不足等因素影响,课时安排严重不足,或者是仅在一至三年级开设定向行走课程,四年级起不再开设。在开设的教学内容上则比较随意,把定向行走与体育课混合开设,或仅让学生在校园内自由活动,不严格要求视觉障碍儿童使用盲杖训练等,并未系统讲解与训练定向行走技能技巧。同时也由于受师资不足及安全等因素影响,“新课标”中所提出的高学段(四、五年级)应该进行校外训练,如商场、乘坐公交车等内容,在很多学校也没有开展或开展得很简单。这让视觉障碍儿童产生对校园的依赖,不敢或不愿接触新的环境,也影响视觉障碍儿童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的发展。
研究发现,省内多所特殊学校均存在定向行走师资问题:一是师资不足。特别在开展高学段教学时,需要带学生到校外开展训练,但是由于校外环境复杂,存在诸多安全隐患,仅仅一两名教师对一个班的学生进行指导会出现顾此失彼、应接不暇的状况。二是师资专业性不足的问题。有的定向行走教师定向行走技能专业性不足,也导致在教学中教学能力的相对薄弱。
在省残联连续多年组织开展定向行走师资培训的工作后,我省定向行走师资专业力量得到了有效提升。但每期训练时间较短,系统且深入学习定向行走技能的目标还很难达成。在特殊学校,由于校内师资配比相对紧张,因此定向行走课程教学中不可能同时安排多位教师对一个班级学生开展定向行走训练,从而导致高学段的视觉障碍儿童大多在校内或学校附近周边训练,不敢到稍远的环境或危险性较高的车站等环境中进行训练。
多所特殊学校的定向行走教学中还发现,缺乏低年级的视觉障碍儿童使用的儿童盲杖。由于低年级视觉障碍儿童身材较小,市面上的成人盲杖是不适合他们使用的,但是很少有生产儿童盲杖的厂商,这也给低年级视觉障碍儿童定向行走训练带来了诸多不便。
在特殊学校及周边环境中,还存在无障碍设施不规范等情况。如断头盲道、盲道被侵占、盲道铺设不规范、人行道语音提示桩不够普及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视觉障碍儿童的定向行走训练。
第一学段是小学一、二年级阶段,培养视觉障碍儿童对环境探索的好奇心和兴趣是关键;其次,老师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对学生开展基本概念的认识、对形体与动作的了解、对方向及其他常用概念的认识;在定向技能方面,需要掌握基本的定向方法,如四个基本方向的掌握,并学习使用触觉地图;在行走技巧方面,需要让第一学段视觉障碍儿童掌握基本的随行技巧和独行技巧,并学习使用建议助行器和儿童盲杖;在综合应用方面,这一学段视觉障碍儿童的主要任务是熟悉校园环境,并能建立简单的校园心理地图。
第二学段是小学三、四年级阶段,定向行走训练难度可以适当提高,内容可适当增加,训练范围可适当扩大。在参与意识方面,要注意培养孩子在生活中自觉运用所学定向行走技能的习惯,并让儿童保持环境探索的好奇心;在基本概念的掌握上,要教授更广泛的概念;在基础训练上,要注意提高视觉障碍儿童的感知觉能力,并纠正不良姿态;在定向技能训练上,要让视觉障碍儿童逐渐掌握多种定向技能,学习利用触觉地图规划行走路线;在行走技能应用上,要熟练掌握随行方法、独行方法,学会使用盲杖技巧,并能够在校园内持杖行走。
第三学段是小学五、六年级阶段,在这个阶段,定向行走主要任务是在前面知识技能的基础之上增加定向行走的难度、扩大定性行走的范围,强化定性行走的应用技能。在参与意识方面,要培养视觉障碍儿童主动运用定向行走技能的习惯,并在同伴间可分享定向行走经验;在基本概念上,要扩展社会环境中的各种概念;进行避险与防范、情绪调控等方面的训练;在定向技能上,能更准确地进行定向,并提高心理地图的构建能力,能制作简单触觉地图;在行走技能上,由校内行走扩展到校外行走,懂得如何根据不同的路况选择适合的行走技巧,懂得过马路的方法;在综合应用上,懂得获取路线信息的方法,掌握常用交通工具的乘坐方法,能扩大行走范围,具有一定行走经验,具有一定沟通能力。
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督机制,以“新课标”为依据,全面考察课程教学开展状况,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随着《“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的出台,特殊教育质量评估及监控制度也将逐渐形成,这将在一定程度上规范特殊学校课程教学开展与实施,让学生学到更加有用的知识与技能。
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不容忽视的方面。除补充相应师资外,还应不断提高原有师资的专业化水平及教育教学水平。并在教学中不断挖掘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更加高效的方式实施教学。在定向行走教育教学中,实施分层次教学以满足不同残疾程度的学生的需求[3];还可进行小组教学,将人数较多的班级进行分组实践训练,这样教师就可以更好地监管到每一个学生,也更好地保障了教学质量,同时也避免了安全问题。
视觉障碍群体在残疾人群体中所占比率较低,这导致视觉障碍人士专业用品的缺乏。市面上盲杖种类不够丰富,大多为普通折叠盲杖和伸缩盲杖,多为成人设计,极少有儿童盲杖。但是视觉障碍儿童的定向行走训练非常需要适合于他们的盲杖,因此,应鼓励生产厂商生产种类丰富的盲杖,特别是可定制盲杖,这样才能满足不同身体类型视觉障碍儿童的需要。同时,特殊学校也可以开展自制盲杖的研究,制作出适合每个学生需要的盲杖。
应逐渐规范校内外无障碍设施设备的安装与使用,使无障碍设施设备真正用到需要的群体上,使得视觉障碍儿童定向行走训练更加顺畅与安全。同时还应加强无障碍设施设备的维护与管理,加强无障碍设施设备使用的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其使用方法并懂得基本的维护。
总之,贵州省特殊教育学校定向行走教学工作开展虽然存在一些不足,但也在不断前行与进步之中,只有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我们才会取得更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