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制背景下和谐导生关系的形成路径研究

2022-03-14 01:22张佳晗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36期
关键词:书院导师育人

张佳晗

(泰山科技学院,山东 泰安 271000)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方向指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各大高校的奋斗目标。在书院制改革背景下,各大高校需加强思政教育,形成“大思政”格局[1],依据“三全育人”教育体系,书院制高校可以对单院制育人模式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补充,将教育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将学院育人与书院育人有机融合[2],融入书院思政教育,有助于增强思政教育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在书院教育模式下构建和谐导生关系,从而实现学生全面、长效、可持续发展。

导生关系的本质是一个以知识传授、思想熏陶为核心纽带,集跨学科指导关系、师生交往关系交织为一体的复杂系统[3],高校内部较普遍地认为导生关系并不全是和平、和谐关系,而是相互支撑亦存在冲突的关系结构[4]。

处理好导生关系,塑造导生共同体思想[5],是实现书院制教育模式下的必要举措。如何构建和谐导生关系:路径创新。导生关系始终存在于学院-书院,和谐导生关系是日常思想交流的必要条件,当代教育条件下,硬件已不是教育的“棘手”问题,软件常常成为思政教育的“软肋”。创新优化导生关系,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让教育在细水长流中得到有力输出,是必要且紧迫的。

1 现阶段导生关系存在的问题

1.1 高校总体导生关系问题分析

站在二十大召开之际,我国已然迈入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高校更需要培育高质量人才。在此形势下,和谐导生关系构建是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建设的关键要素,导生关系是高校学生培养过程中最直接、有效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导生关系是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保高校学生教育质量的迫切要求[6]。

近年来,随着高校制度改革,在思政教育工作中,涌现出不同制度、机制,随着学生规模不断扩大,教师任务加重,导生关系出现冷漠化、淡漠化趋势,各类导生关系问题也频繁出现,不利于学生成长成才,总体可分为三个方面。

制度单一失活。导生制度不完善,无法兼顾学生全面发展,无法高效管理学生。目前,大部分高校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制度依旧遵循传统路径,通过“大课”模式、讲座形式或者是召开会议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导师是一个主导者,学生为被动接受者,而导师所接受的指令也为上级下达的“行政命令”,出现导师敷衍、学生消极的态势,由于制度内包含的传授形式单一,“管理感”大于“交流感”,导生制度并不能适应当代年轻人发展需求,无法达到目标期望。

认识缺乏高度。“四有好导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等一系列素质要求导师做到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成长伙伴与人生导师。然而目前来看,许多导师不能真正做到,认识过于片面且有功利性,与以上准则之间存在差距。甚至,部分导师“徒有其制”,实则无内容、缺沟通、少交流,缺乏具体学生发展规划,在教育教学评估时,“临时抱佛脚”,制造工作痕迹,疲于应付工作检查,不能真正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协同平台缺失。部分高校未能建立全面、协同的本科生导师制度育人模式,缺乏平台建设,以及评价指标体系,未能提供良好交流、教育场域。最终导致导师与导师之间教育手段不平衡,导师与学生之间交流信息不对等,对于导生的监管造成极大困难,学生无法连续、有效地在导师身上获取知识、提升能力,从而破坏导生的和谐欢喜,无法形成“朋辈互助”新圈层。

1.2 书院制高校导生关系问题分析

书院制高校与单院制高校有一定区别,在双院制育人模式下,导生关系更为复杂。除学院导师指导外,亦有书院导师进行辅导,学生面对的老师种类更多,形式复杂多样,出现的问题除上述问题外,还会应运出现其他特殊问题,与其他高校有所区别,在此总结为三个方面。

缺乏导师意识。首先表现为学生对于不同种类导师的理解深度不够,无法及时知晓导师可提供的具体帮助,导致知识、技能获取方式不流畅。比如,在学生入学后,不能及时抓取自身导师所能带给自己的帮助种类,造成学生出现慌乱情况,因而出现“病急乱投医”,却无法“对症下药”的情况。

导生交流瓶颈。由于书院制大学采取“双院制”育人模式,学生面对的导师数量增加、种类增加,在日常开展学生工作时,难免有学生态度出现消极情绪的情况,从而无法主动获取知识信息,有被动“填鸭”趋势。如果导师以“命令者”身份进行教育教学,学生则会出现逆反心理,从而难以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导生制度也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

输入输出不对等。导师对于学生的知识理论输送与学生获取知识后可输出的能力不对等,无法有效吸收转化。当导师传输针对性知识后,由于学生不能及时消化与反馈,那么学生会对导师产生“畏难”情绪,不愿面对、开始逃避导师,形成恶性循环。

2 促进和谐导生关系形成的必要性

2.1 和谐导生关系是开展学生思政工作的“镇定剂”

和谐导生关系可以稳定高校学生情绪,成为开展学生思政工作的“镇定剂”。古语有云:“亲其师,而信其道”,短短几字,阐明了融洽的导生关系有助于学生接受导师正确思想,然而目前,高校教育的思政工作开展频出现教师疲于应对,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出现此类问题的原因多样,日渐冷漠的导生关系是其一。

在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重视培育和谐导生关系,则能稳定学生不安情绪,缓解消极情绪,培育积极心态,当导生之间形成“愿倾诉”“能倾听”“找方法”“共解决”的良好状态时,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思想政治教育便会报以想听、愿学的良好态势,从而更好地以高要求严以律己,且学生能对教师敞开心扉,互说心里话,教师会成为学生的成长伙伴、知心朋友,那么也将能够提升思政教育质量,提高思政教育效率。

2.2 和谐导生关系是完善教育教学工作的“加速器”

和谐导生关系可以激发高校学生的学习热情,成为完善教育教学工作的“加速器”。有序开展教育活动,需要在一定的和谐导生关系下进行。高校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当学生喜欢去上某位导师的课时,通常会出现“抢前排”听课现象,反之,则会出现“后排爆满”现象。

因此,如果导生关系处于一种信任、理解、积极状态,则首先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当学生的积极反馈信号传递给导师后,导师则可以以更饱满的热情教育、教导学生,从而使课堂形成氛围良好、气氛活跃的良好态势,推动学生更好吸收知识,增长本领,完成教学目标。但是,若导生关系紧张或是冷漠,无良好沟通,会使学生对导师的教育产生戒备和抵触心理,拉大师生距离,形成课上“默不作声”,课下“避而不见”的情况,造成学生对课程的逆反心理,使“教学”与“交流”割裂,导生关系难以协调,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3 和谐导生关系是紧扣校园向心力的“安全锁”

和谐导生关系可以促进高校学生形成尊师、爱师的优良美德,成为紧扣校园向心力的“安全锁”。校园环境持续稳定,需要师生共同努力,而和谐导生关系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当导生关系出现紧张趋势时,学生会产生厌学、焦虑的情绪,易出现心理问题,严重会发表过激言论,造成班级内部乃至学院、学校产生不安情绪,从而不利于校园稳定和谐发展。

当导生关系向稳和谐发展,能够提升导生黏性,同时促进导生小组内部氛围优良,每个和谐小组则构成凝聚力较强的班集体。最终,会在校园形成尊师重道、积极好学的学术氛围,并且形成有强大团结力量的校园向心力。

3 书院制高校和谐导生关系构建路径探究

3.1 重构导生制度:全生异科导师制度,建立导生共同体,保导生之“稳”

制度具有全局性、长期性、稳定性[7]。重构导生制度,是促进形成优良导生关系的根本之措。建立新型学生培育机制,则能促进导生共同体的价值共存:全生异科导师即非本专业学科老师,全生异科导师制度,即使不同学院的老师、同学发生新链接,建立联系。全生异科导师制建立了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导师通过与学生频繁的接触和交流,潜移默化的在品德、人格、为人处世、思维方式、做事方法、科研态度等多方面熏陶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重构导生制度是导生关系由紧张、冲突转向平稳、和谐的有力举措[4]。全生异科导师制度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从全局视角出发,以全生异科导师小组为单位,以学生共同发展为目标,提出学生发展愿景,塑造正向价值观,通过整体管理、设置特色活动、提供考试培训、进行就业指导等方式,形成组内共承担、共前进、共发展的共同体,促进导生关系和谐稳定发展。

全生异科导师制度打破制度扁平、单一化的状态,使导生制度更具有活力,使导生关系更贴近,同时直接有效地告诉学生,该导师便是自身的异科导师,使其知晓导师目的,快速抓取关键知识,有效获得心理咨询,轻松获取职业发展规划,避免盲目询问、到处乱撞的复杂局面。

3.2 平行导生身份:导师-学生协同合作,形成共赢机制,促导生之“和”

导生身份需平行。导师与学生非“领导-被领导”关系,而是“平等互助”关系。导师需要提升自我认识水平,以“四有好导师”要求严格审视自身,推动双方关系平等共赢,双方需要相互帮扶,促进双主体甚至多主体协同合作,不仅导生之间需进行良性合作,组内协同,还要以团体形式,联动其他导师团队、高校组织甚至企业进行合作发生知识产出、思想共鸣,协同共进。

钱理群先生说:“书院教育除了重视师生、同学之间的密切交往,用今天的话说,即所谓零距离接触外,同时注重人与自然的感应。在人群的和谐与人和自然的和谐气氛下,人的生命就进入一个沉潜的状态,切磋学问之乐,同时思考生命、宇宙、人生、人性、中国、世界、人类的大问题,以尽情享受思想之美,进入真正的教育与学术的境界。”[8]导师需要首先成为高尚道德的践行者,并与学生平等相处,日常工作中可构建导生小组,推进导生组内“置顶行动”:即每日分享学术思想与感悟等举措,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思考能力、思辨能力与思想水平。与此同时,拓宽导师指导思路,抓取学生关键信息,进行因材施教。

协同合作机制一是能提升导师自我认识高度,二是能打破导生交流瓶颈。当导师、学生身份平行后,导师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为伙伴,在学习与工作中为教育者和主动受教育者,在此条件下,更有助于导生形成和谐关系。

3.3 创新导生平台:打造导生互动新场域,提升教育输出水平,化导生之“融”

书院制育人模式下,空间场域与线上平台双联动十分有必要。场域与平台是导生互动的前提,平台完善则能推进导生互动可发生,增加导生互动频率,推进营造良好的师生交往氛围[9],在“头脑风暴”中,让学生敢表达、会抒发、能创造,让教育在多平台下,增强输出能力。

多元平台,让教育有输送地点。设置“线上-线下”联动类型主题讲座、开发自主学习平台、开设导生互动小程序等,多渠道、多方面进行多措并举,实现导师-学生双向无截断式沟通与链接。打造导生交流专用功能房间,有更多场域可实现导生互动交流,从而促进学生与老师多互动、多了解,增进师生感情,以一对一、一对多的多形式谈心谈话与针对性教育教导提升学生输出知识能力,推进师生共同发展,使导生氛围积极且融洽。

当学生在宽松场域与流行趋势的线上平台主动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时,学生会主动进行吸收与进行反馈,导师可给予相应的奖惩措施,提升学生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可输出自身学识,使输入的知识有用武之地。在此良性循环下,学生有表达,导师有鼓励,导生关系必然向“融”发展;学生压迫感消失、归属感增强,导生集体氛围必然向好发展。

总体来说,根据导生关系具备的应然状态[9],导生关系搭建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三方联动。在书院制改革背景下,校内导生关系改善需要通过重构导生制度、平行导生身份、创新导生平台三项举措,增强高校对各类导师的监督管理,加深导师与学生的感情交流,完善导生共同体的运行机制。从而化学生被动接受转为主动获取,增强学生与导师之间的粘合性,提高导师对学生辅导的针对性,促进学生创业就业,构建导生“稳”“和”“融”的和谐局面,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猜你喜欢
书院导师育人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朵云书院黄岩店
V eraW an g
导师榜
白鹿洞书院记
书院讲习一例
向书院学习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