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冰花
摘 要:文言文承载着中华几千年的优秀文化,是古人思想的结晶,也是留给后世的精神财富。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和古人对话,了解历史长河中文人墨客的思想变化和个人经历。文言文也是学生提高文学素养,继承文化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对文言文的教学,看到“文”和“言”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联系。本文分析了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将“文”和“言”融合的策略。
关键词: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文”“言”融合;途径
引言:
当前中学文言文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教师只重视文言文中字词的用法和文言文常见的翻译技巧等古代汉语知识,忽视文言文中的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知识的教学。还有的教师虽然看到了文言文中语言和文化的联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将二者有效融合起来,学生在学习时无法得到有效的文化熏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采取“文”“言”融合的教学策略,将文章、文化、文学、文字四者统一,在传授文言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一、“文”“言”融合解读寓言故事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言文寓言故事,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文言文阅读习惯,在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寓言故事中的文化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感受寓言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比如在部编版中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十二课《愚公移山》教学中,学生在学习这篇寓言故事时教师可以先从“言”入手,引导学生理解“汝之不惠”中“惠”的解释,在现在汉语中“惠”多指的是“恩惠”、“好处”等,然而在这篇寓言文言文中,“惠”指的是“愚蠢”、“不聪明”。学生在理解了课文中的语言知识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寓言故事中包含的事实道理,从愚公“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中表达了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做一件事,一定会取得成功的道理。这个寓言故事虽然篇幅短小,但是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启示意味,对学生的人生态度和遇到困难应该坚持的态度产生影响。学生在“文”“言”融合中既能丰富自己的古文化知识,还能理解寓言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和哲理,获得学习文言文的乐趣[1]。
二、“文”“言”融合感受写景民风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十分丰富,其中包含的民族活动也十分多彩。文人志士喜欢纵情山水亲近自然,在感受和描绘山水景色中抒发自己对山清水秀的自然景物的喜爱之情。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以“文”带“言”角度引导学生抓住作者描写的山水景物特点,感受作者抒发的情感。
比如在高中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第八课《兰亭集序》教学中,作者王羲之写到:“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作者借助简单的几句话描绘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从作者笔下大家能够看到当时的众多贤才都汇聚兰亭的盛况。最后感慨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这是说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
这正是作者在兰亭,看到诸多先贤,看到高峻山峰,茂盛树林,高高的竹子,清澈的溪流,在这样的氛围中有感而发所得出的宴席起,就会有宴席散,有悲有何行进来,是人们常有的情绪。作者描述了人生苦短,生命布局的感叹,但是在其中流露出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这篇文章体现出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他的景物描写也非常的贴切。
三、“文”“言”融合感受古人情怀
在古人眼中,花草树木千姿百态,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代表着文人的精神面貌和志向。在文言文咏物篇中,古人经常借助花木表达自己的志向。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作者所写事物的特征,联系事物代表的象征含义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志向。
比如在部编版中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短文两篇》教学中,学生在学习《爱莲说》中可以了解到作者对不同植物代表的象征意义,感受作者的志趣和情怀。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教师先从“文”开始,也就是先让学生了解这篇寓言故事的文化背景和文体知识,带领学生了解作者周敦颐和他的生平,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然后再讲“言”,教师可以以文中的 重点句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作者在这句话中表明自己希望像莲花一样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表达自己希望像莲花一样不攀附权贵,行为方正,通情达理。而莲的“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象征着志向高洁行为清廉,令人敬重不敢轻易侮染。作者将莲人格化,将莲花的特点作为一种品质高洁的象征,也借助莲花的形象表达自己洁身自好的操守。在“文”“言”融合教學中,学生对作者的志趣把握更加准确,被作者的情怀打动,也更加能够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2]。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体裁的古文中结合“文”“言”融合策略从字词、句子入手理解文章,还可以从写作背景、文学常识等理解文章。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要将文章、文化、文学、文字四者统一起来,将文言文的学习变得立体,感受文言文中的意境和情怀,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莉华.文言并重促养成——初中文言文教学感悟[J].知识文库,2020(16):145+147.
[2]王亚男. 北京市H中学初中文言文“文言结合”教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20.DOI:10.27667/d.cnki.gzymu.2020.000566.
本文是三明市基础教育科学研究2020年度课题《中学文言文阅读言文交融模式的实践研究》(课题立项批准号ZXKTM一2012)课题的研究论文
1151501705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