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婷
[摘 要]新课程理念对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其明确提出了古诗词教学的任务及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必须深刻认识到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并针对当前人文教育的缺失情况采取应对策略,引导学生更为深入地感知古诗词的人文精神和价值。教师在教学中应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重点,融合历史背景与人文情怀,巧妙渗透人文教育,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古诗词教学;人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03-0020-03
在小学各学科中,语文是最具人文性的一门课程,尤其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具有鲜明的人文教育价值和意义。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向学生传输古诗词相关知识的前提下,注重人文教育的科学渗透,让学生真正领悟到古诗词作品中蕴含的文化价值、爱国思想与人文情怀。特别是在我国基础教育工作强调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背景下,人文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日漸凸显,古诗词教学就具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古诗词学习中,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悟古诗词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可以实现文化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这也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
一、古诗词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及意义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必须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明确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及意义,这是有效开展人文教育的重要基础,更是推进教学改革的前提条件。
(一)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人文主要是指在人类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各种反映时代精神、文化形态、历史背景、爱国情怀等的文化现象。人文中包括先进的文化现象,也涉及一些较为陈旧、落后的文化现象,小学古诗词教学中人文教育的重点是针对其中具有时代精神的先进文化现象展开学习。在古代社会中,诗词作品是文人墨客表达自己思想、观念以及对时局的评价的一种特殊文化形式。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古诗词以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进行着人文精神的传达,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古诗词作品是其中的经典部分,国内大量语文教育专家、学者经过反复讨论和调整后,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小学古诗词教学内容体系。
(二)人文教育的意义
基于新课程理念下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合理渗透人文教育主要有两方面的意义。
一是引导学生构建较为完善的精神世界。小学生正处于精神世界形成与构建的关键期,但他们不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这就可能受到外界不良思想观念的影响,导致他们形成“扭曲”“变形”的精神世界观。在古诗词作品中,作者通过简练、经典的文字表达内心的真挚感情,其中思念故土、热爱国家、针砭时弊、孝敬父母等思想较为普遍,这些内容将会对学生的精神世界形成一定的积极影响。
二是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在学生心智发展的关键时期,情感世界正从懵懵懂懂向感受认知的阶段转化,而情感世界是学生感悟生活之美、世界之美、人类情感的先决条件。古诗词的内容很多是关于祖国壮丽河山的描述,诗人通过描写自然风光,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仿佛同诗人一起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置身于美丽的景色中,这时学生也会产生自己的情感领悟。
二、当前古诗词教学中人文教育的缺失情况
在当前小学古诗词教学中,人文教育已经全面展开,但是实际效果却不甚理想。人文教育的缺失情况是客观存在的,主要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观念、模式不正确所致。
(一)人文教育的渗透过于生硬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了小学生古诗词背诵的数量,有的教师从学生考试成绩的角度出发,十分重视学生对古诗词的背诵和积累。受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的影响,部分教师在示范朗读后,就让学生机械性地大量背诵、抄写和默写,缺乏对学生兴趣和实际需求的考虑。这种教学模式必然会导致人文教育的渗透流于形式,教师仅是偶尔提到一些与人文教育相关的内容,却没有进行深入的讲解和分析,使学生也只是将重点放在知识点的学习上,未能深入地分析古诗词所蕴含的人文思想和情感内涵。
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如果人文教育和知识点教学一样,教师只是进行讲解,就会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积极性不高的现象产生。另外,虽然部分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渗透了人文教育的内容,却忽略了人文教育应与时俱进的要求。新课程理念中特别强调对于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而有些教师观念陈旧,在人文教育方面仅是简单地告诉学生是与非、对与错,缺少让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人文教育的真实意义很难体现。
(二)忽略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人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如果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仅是向学生讲解古诗词的字面意思,或者将其翻译成现代白话文,虽然学生能够流利背诵古诗词的内容,但是对人文素养的提升是无济于事的。人文素养的提升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学生不可能通过一两首古诗词就实现人文素养的提升,而是要在点滴的积累中,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人文思想和观念,最终形成影响一生的人文素养。
比如,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如果教师只是对文字意思进行讲解,学生就只是知道清明时节下雨了,人们的情绪很低落,一个个寻找着喝酒的地方,放牛的小孩告诉他们远处有一个杏花村。这样理解表面意思,看似完成了基本的教学任务,实则是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的。在这首诗的讲解中,如果教师没有对清明这个节气的背景和诗人的内心感受进行深入讲解,学生就无法理解诗人深刻的思想,其结果必将会影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三)缺乏历史背景与人文情怀的结合
古诗词突出一个“古”字,中国历经五千年的历史和数十个朝代,每一个朝代、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诗人所要表达的人文情怀也是有明显区别的。比如,在唐朝贞观年间,古诗词作品多会表达对太平盛世的赞美和歌舞升平的景象;而在晚唐时期,国家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诗词作品则多表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可是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一些教师缺乏对古诗词历史背景的深入解析,而学生的历史知识有限,自然无法深刻领悟到历史背景与人文情怀的潜在联系。人文精神是离不开历史背景的,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人们的情怀也会表现出与时代相符的情况。一些语文教师就教材而教教材,导致他们在人文教育中缺乏融合历史背景的意识。
三、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策略
基于新课程理念的基本思想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小学古诗词教学应结合当前的人文教育缺失情况,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提升人文教育的效率与质量。特别是在新的教育背景下,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必须注重科学性、合理性与实用性。
(一)巧妙渗透人文教育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帮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意思是人文教育的基础。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教师应巧妙地渗透人文教育,即在常规教学中巧妙地穿插人文教育内容,让学生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中接受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在内容上有特定性,但是在教育方法上是可以灵活多变的。古诗词中涵盖的知识、内容很多,教师可以在适当拓展讲解内容的基础上,巧妙融入人文教育。
比如,唐代诗人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提出以下问题:“李白要去哪里?”“汪伦和李白是什么关系呢?”“感情可以用尺度来衡量吗?”……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发言,说出自己的观点。无论学生说得对与否,教师都不要打断学生的发言,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重点让学生感悟李白与汪伦之间的真挚友情。李白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教师可以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和好朋友之间的故事,或是自己对于交朋友的理解和感想,让学生明白朋友之情对于人的重要性,真挚的友情应该是内心深处的情感交流,而不是吃吃喝喝的酒肉朋友。
又如,宋代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重点解读诗歌的后两句。有些学生可能会说:“诗人迷路了,突然看到了一个鲜花盛开的地方。”有的学生可能会说:“诗人在描述一个世外桃源。”教师在学生发言后,结合陆游的经历和创作这首诗歌时的人生境遇,引导学生明白诗人这是在表达自己虽然暂时仕途不顺,可是内心深处还是保持着锲而不舍的精神,渴望再次获得为国家效力的机会。在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后,教师巧妙地融入人文教育内容,可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更加深刻地领悟古诗词的人文精神。
(二)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重点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而古诗词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明显高于其他教学内容。提升人文素养需要学生了解古诗词的深远意境以及作者的内心情感,并且将其转化为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感悟和认识。人文素养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古诗词作品进行有针对性的启发,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学会感悟和理解身边的事物,而不是依靠表面现象进行美、丑、善、恶的判定。人文素养是一个人品位、格调的基础,也是影响人一生发展的基本素养。
比如,唐代李坤的《悯农》二首:“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幻灯片的形式播放农业种植的资料,或者尽量创造条件带领学生走入田间,让学生亲自体验农业劳作的辛苦,这样他们在理解诗人所要表达思想的基础上,自己也会认識到劳动人民的伟大和节约粮食的重要性。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勤俭节约这些都属于人文素养的范畴。在学生思想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师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又如,宋代诗人陆游的《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经典的诗句。在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诗人内心真实的爱国情感。在讲解诗词时,联系当前的社会形式,让学生自觉认识到作为国家未来的接班人,他们必须具有爱国情怀。热爱祖国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人文素养之一,是开展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融合历史背景与人文情怀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人文教育必须注重历史背景与人文情怀的融合,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内心思想情感。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人生经历中,诗人所创作的诗词作品一定有其想要表达的思想。如果只是从字面意思进行理解,人文情怀的感悟也就无从谈起了。介绍古诗词作品的历史背景,相当于为学生创设了特定的情境,有利于学生联系诗人的经历去感受其思想情感,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人文情怀,从而感受到社会的本质,感受到生活的真谛。
比如,唐代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其历史背景是,唐朝末年边关动乱,外族屡次进犯大唐领地,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青海,在边塞连年苦战的环境中,将士们发誓不打败来犯之敌决不回家。学生只有理解这些必要的历史背景,才能更好地解读诗词中蕴含的爱国情怀。如果脱离了这个特定的历史环境,学生则很难将其与爱国情怀相联系。这也就是说,古诗词的学习与讲解必须依托相对应的历史背景,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消化诗词内容。人文情怀是蕴藏在历史背景之内的,独立的文字是无法展现人文情怀的。
综上所述,基于新课程理念开展小学古诗词教学,教师必须深刻认识到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尤其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时期,教师更应深入总结和分析人文教育的缺失情况,在古诗词教学中巧妙地渗透人文教育,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受到人文熏陶,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才能有利于学生一生的成长和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毛广明.关于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探讨[J].新课程(上),2018(01):229.
[2] 沈佳丽.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浅谈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意境空白[J].课外语文,2017(27):61.
[3] 孙宁宁.小学语文古诗词情境教学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7.
[4] 陈琳,孙翠红.当前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探讨[J].华夏教师,2016(02):54.
(责编 刘宇帆)
3916501908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