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杨
(宿州学院附属实验中学 安徽宿州 234099)
初中生正处在认知能力和自我技能提升的关键时期,教师和家长需要共同努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技能和价值观,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如何激发学生对阅读和写作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是值得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阅读和写作离不开生活,并且对他们的生活具有积极的影响。让阅读和写作生活化,就要让学生从书本中脱离出来,在生活中寻找素材。另外,教师要创建一个生活与教学相结合的课堂,让学生能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这也是生活化教学的最终目的。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只有提高了阅读能力,写作水平才能提高。此外,写作水平的提升,也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二者之间相互促进,密不可分。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阶段正是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的最好时期,教师要利用这个阶段学生的心理,激发其对阅读和写作的兴趣。为此,教师可以引入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掌握学习方法。当学生产生了阅读和写作的兴趣,他们就会从被动变为主动,探索阅读和写作的知识点,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同时,当学习有了动力,枯燥的学习就会变得有趣,从而让语文课堂活跃起来,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
素材是写作最关键的因素。初中生之所以不知道该怎么写作文,很大原因是没有素材。而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收集信息,拓展思维。语文教师除了讲解教材外,还要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在阅读中揣摩、消化、领悟,从而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语言。同时,学生还能从阅读中收集大量的素材,将其转变为自己的写作素材。长以以往,学生写作时信手拈来,文思泉涌。例如,在教学《沁园春·雪》时,教师带领学生诵读文本,同时要求学生背诵下来。这篇课文堪称经典,在遣词造句方面颇多亮点。文章中“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描写出北国雪景的壮观。在这句话中,“千里”和“万里”互相映衬,写出了雪景的辽阔。“封”字代表了地面,“飘”字代表了天空,两者一动一静,堪称描写景色的点睛之笔。学生掌握了这些遣词造句之法,今后在自己的写作中就能灵活运用。
缺少情感的写作就像人缺少了灵魂,是不完整的,是残缺的。在写作中注入自己的情感,需要学生带着感情去阅读,深刻体会文本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初中生感情丰富、心思细腻,优秀的文章都带有极强的情感和理性因素,它们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更加理性地看待这个世界,从而写出更加成熟的作文,让读者在感情上产生强烈的共鸣。当情感在写作中得以升华,写作才有了真正的意义。
首先,学生可以从模仿开始,模仿是学习的最低形式。这里所说的模仿并不是抄袭,而是学习文章中的遣词造句、文章布局、表达方式等。经典文章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展他们的写作思维,让他们明白该如何下笔。学生在模仿中吸收营养,最终超越模仿,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例如,《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作者写母亲对自己的关爱之情时,并没有进行直接的描写,而是描写其他方面的事情,从侧面入手。这种写法要比直接描述更能打动人心。学生在以后写情感类文章时,就可以模仿这种方法,从而让情感表达更加细腻。
其次,阅读可以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使其迸发出更多写作的灵感。比如教学《济南的冬天》时,从开头我们就了解到济南冬天是没有风的。在第二段中,作者描写了自己闭着眼睛感受济南冬天的情景,这段文字把济南的冬天描写得形象而生动,比起平铺直叙,更能打动读者,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也闭上眼睛,在脑海中把刚才的文字回想一遍,感受作者所描写的情景,然后想象济南冬天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再回想自己家乡冬天的景象,或者进行延展,如想象其他季节的景象。教师既要带领学生感受课文中的描写,又要让学生跳出课文本身,开拓自己的想象空间,从而形成自己的写作内容。想象要有基础,想象的基础就是生活,想象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教师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打开想象的翅膀,感受生活、品味生活、回归生活。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电子产品的发展和普及,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因此,越来越多的学生逐渐失去了对文学阅读的兴趣,导致阅读量降低。另外,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里面有各式各样的资料,这就导致学生自主思考能力降低,更多是参考别人的文章。长此以往,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就会大幅度下降,这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
初中生的写作,普遍存在假大空的问题,写作内容没有新意且缺乏生活气息,写作水平普遍不高。初中生由于生活经验有限,生活内容比较单一,因此,对生活的感悟不够深,没有太多的想法。这就导致学生写作时没有素材,不知道该如何去写。即使写出来,文章内容也是空洞、单调的,毫无特色。此外,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常常套用固定的模板,这就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只能局限在有限的范围内,导致写作内容不真实,结构简单,且没有情感表达,整体写作效果差。
语文教学内容的设置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影响非常大。传统初中语文教学,教学内容仅仅是课本知识,教学方法过于形式化。阅读和写作素材也局限在课本中,与生活联系不大,学生有距离感、陌生感,学习兴趣大幅度降低。
语文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它需要一点一滴地积累,最终夯实语文基础。阅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重阅读积累的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储备丰富的语文知识。
首先,教师要向学生传达正确的教学理念。在阅读中感悟生活,阅读的意义就在于理解生活。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大量而宽泛的阅读,通过各种途径获得阅读体验。其次,要重视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运用。阅读离不开生活,而生活化阅读需要生活情境的支撑,更需要语文知识的积累。学生在阅读中吸收知识,感受语文的魅力。例如,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学生除了学习遣词造句方面的技巧外,还要感悟朱自清先生对生活的热爱。最后,要让阅读服务于学生。阅读不仅仅是为了增长知识、学习技巧,还要对学生的生活和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例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教师就可以推荐学生阅读《朝花夕拾》,以此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服务于教学。
从阅读到写作需要一个过程,教师要循序渐进,不急不躁,耐心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语文知识更多来自生活,并且被广泛应用于生活实践中。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扩大自己阅读的途径,在阅读中学习生活知识,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要在教学中引入生活化的知识,让学生学会观察和体会生活。阅读是强化积累的过程,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才能写好作文。
要想实现从阅读到写作的过渡,需要开展生活化阅读,帮助学生拓宽视野,丰富自身的见闻,同时,要突出学科特点,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例如,教学《白杨礼赞》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在大自然中搜集写作素材,并且介绍各自喜欢的植物,它们有着怎样的品格和精神。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写一篇“我最喜欢的”半命题作文,写作时模仿《白杨礼赞》托物言志的写作方式。教师通过生活化阅读以及多边互动的教学方式,不仅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而且进行了写作铺垫,让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升。
初中生的生活经验有限,对于信息的判断不够成熟,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从而对其写作有着不利影响。虽然学生在阅读中积累了很多好词好句,但是,他们却不会有效地运用,往往只是生搬硬套,进行词汇堆砌等。这些都是初中生写作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将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提炼,没有做到融会贯通。
首先,要让学生养成记录生活的习惯。初中生之所以写作内容空洞,主要是因为缺乏生活经验,没有真情实感。对此,教师要让学生用心观察生活,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记录自己的真情实感。养成记录生活的习惯,就是在为写作积累素材,积沙成塔,从而丰富写作内容。例如,对象《猫》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一种小动物为观察对象,看看小动物有什么特点,以及它给自己带来怎样的感觉或者体会。通过对小动物的观察,写出来的作文有了血肉,有了真情实感。
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随堂写作。随堂写作虽然时间短,但是可以锻炼学生的文笔,及时抒发他们的情感和思想。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要带领学生感受文章中语言运用的精妙、文章结构的精巧外,还要引导学生进行随堂写作练习,从而不断强化其写作能力。
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彰显个性,锤炼写作能力。从阅读和生活中吸收营养后,就要锻炼学生的写作思维,对学生进行强化写作训练。教师要避免学生写作内容的千篇一律,要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特色,彰显自己的个性。例如,在写生活故事类或者自然风景类文章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写作风格或者类型,突显出自己的独特性。通过不断阅读和生活经验积累,学生的写作会变得简单、快乐。
生活中处处蕴藏着语文知识,生活是阅读和写作的源泉。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观察和感悟,利用生活化阅读来积累素材,并且灵活运用在写作中,从而实现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双重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