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宗献
摘 要: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物理概念、原理、定律、公式、实验结论、图像的表达都有它的科学性、严谨性和严密性,若不能科学表达,往往会传递错误的信息,得出错误的结论,甚至背离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物理观念;科学表达
无论是教学还是考试与评价,都是围绕学科的核心素养展开,任何学科无一例外。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是为师的职责,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众所周知,物理观念贯穿物理教学和考试与评价的始终,是教学与考查不可或缺的元素,纵观各级各类考试,物理观念渗透于各种题型,剖析学生失分的诸多因素,不难发现,不能科学表达物理知识是其中失分的重要原因,所以,学生唯有牢固掌握学科知识并科学表达才能决胜各种考试。为此,笔者从“U-I”图像入手,谈几点物理观念的科学表达。
1 科学表达物理函数图像
众所周知,图像以它的形象直观特点广泛应用于各学科教学,许多学科期刊杂志和网络发表了有关它在各学科应用的文章,物理学科应用图像教学也不例外,物理过程和规律的描述,物理概念和模型的建立,物理量间的关系及变化趋势的表达等都离不开图像的身影,更是在解决物理问題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函数图像表达的科学性似乎很少有人关注,以至于出现错误的表达,至今还在练习、试卷、课辅材料、甚至中考试题中沿用却浑然不知。
如图1是笔者随拍的几张图片,且看题目中所画的“U-I图像”,从函数来说,存在两个变量,分别为自变量和因变量,在函数图像中,横坐标表示自变量,纵坐标表示因变量,图像直观反映因变量随自变量变化关系和变化趋势,即纵坐标的因变量随横坐标的自变量变化。因此图1函数图像所表达的是U随I变化,单从数学来说是无异议的,但要从物理学角度看,U随I变化是错误的,因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先有电压而后才可能有电流,即电压不可能随电流变化,只可能电流随电压变化。所以笔者认为图1所画的电阻“U-I图像”是错误的,“I-U图像”才是正确的,才是物理学科函数图像的科学表达。
又如:图2题中所提供的答案选项是“U-I图像”,它的科学性前面已有讨论,这里不再探讨,但针对题中所提供的正确答案A图,笔者有个人见解,暂且不追究“U-I图像”的科学性,笔者认为图像存在明显瑕疵,分析如下:图像所描述的是变阻器R2两端电压随通过电流的关系,分析题意可知,移动滑动变阻器R2滑片P,不管R2有多大,有R1的存在,R2两端电压都不可能等于电源电压,只会接近电源电压(除非R2开路,才会等于电源电压),所以图像不能客观反映变阻器R2两端电压随通过电流的变化关系,即题中A图不符合客观事实,笔者认为,用图3图像替换题中的A图才比较符合题中的客观实际。
2 科学表达物理定律
物理定律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是实践和事实所证明的普遍规律,它的正确性不容置疑,但总有同学在表达定律内容时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漏字、改字、顺序颠倒等,致使所表达的意思与原定律内容存在较大的偏差,甚至出现逻辑性错误,因此,教学时教师要适时提醒学生注意物理定律内容描述的科学性、严谨性和严密性。
如:欧姆定律(内容:一段导体中的电流,跟加在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关于欧姆定律内容的表达有以下几点值得提醒:①“一段、这段、这段”体现一致性,指同一导体(或同一部分电路);②电压前需加“两端”,指出电压不存在点电压;③“成正比、成反比”,不是简单说明一物理量随另一物理量增大而增大或增大而减小,还着重强调变化的倍数是一样的。
又如: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关于光现象的这两个定律,描述的是光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时,反射光线、折射光线随入射光线变化所遵循的规律,是反射角、折射角随入射角变化的规律。但在表达定律内容时,还是有不少同学缺乏物理层面思考,没有先后观念和因果的思虑,没有把反射光线、折射光线写前面,没有把反射角、折射角写前面,如此顺序颠倒的表达,显然犯了因果毛病。
3 科学表达物理概念和定义
物理概念和定义是科学严谨和严密的,它是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科学抽象,源于科学实践。准确表达物理概念和定义是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缜密的科学思维。如,光的折射现象概念:光从一种透明介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一般(或通常)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概念中的“斜”字排除了“垂直”情况,“一般(或通常)”考虑了个别特例(透镜中过光心的光线光的传播方向不改变,这是折射现象的特例)。又如,燃料热值的定义:人们把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与所用该燃料的质量之比,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定义中的“完全”就是告诉我们燃料唯有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与质量的比值才是热值。由此可见,物理概念和定义的描述,措词严谨,关键字词不得随意丢弃或修改,这才是它们科学性、严密性和准确性的体现。
4 科学表达公式的物理意义
一个物理公式有其物理意义和数学意义,有的公式物理意义和数学意义相同,有的公式物理意义和数学意义是不一样的,因此,表达公式物理意义时,要立足学科核心素养,区别对待不同的物理公式,不能盲从数学,否则会出现与学科知识冲突或背离。
如,涉及物质属性或特性物理量的公式及变形公式,物理意义和数学意义是不一样的,描述时必须避免数学化,否则会与物质的性质或特性相矛盾。如密度公式(ρ=m/V)、比热容公式[c=Q/(m·Δt)],由于它们都是物质的属性,大小皆由材料或物质的种类决定的,跟公式中的其它物理量无关,因此即使控制了变量,也不能说密度、比热容与某个物理量成正比或成反比。它们的变形公式同样存在科学表达问题,如m=ρV,不能说体积一定,质量与密度成正比,只能说同体积的不同物质,密度大的物质质量大。又如V=m/ρ,不能说质量一定,体积与密度成反比,只能说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密度大的物质体积反而小。
再如,电阻公式(R=U/I),显然导体的电阻大小取决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与通过导体电流和加在导体两端电压无关,因此不能说电流一定,电阻与电压成正比,也不能说电压一定,电阻与电流成反比,否则会与电阻是导体的性质相矛盾。
5 科学表达实验结论
实验探究题是初中物理各级各类考试不可或缺的题型之一,主要考查学生科学探究的各方面能力,考查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归纳总结得出结论的能力,然而在各种考试中,总有同学不能科学表达实验结论,忽略前提条件、变量不控制、漏字、顺序颠倒是他们常有的表现。
如,考查探究电流与电压关系实验时,学生常有“电压与电流成正比”结论,考查探究电流与电阻关系实验时,常有“电阻与电流成反比”结论,显然这两个实验结论都忽略了控制变量,另“电压与电流”“电阻与电流”顺序出现了颠倒,前者犯了因果毛病,后者与电阻是导体的性质相矛盾;又如,当一个物理量与多个物理量有关时,探究方法的最佳选择就是控制变量,且只能唯一变量,若所描述的探究结论要指出物理量间的具体关系,没有变量的控制,那一定是错误的;然而在考查时,不控制变量的实验结论却大有人在。
当然,获取实验结论的渠道有多种,有的实验只需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分析便可得出,如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探究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怎样产生感应电流等;有的实验需采集多组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才能得出结论,如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探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和电压规律等;有的实验要在实验基础上进行推理才能得出结论,如真空不能传声。总之,不管通过哪条渠道得出实验结论,科学是第一条。因此,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科学探究能力的同时,要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得出科学实验结论的能力并进行科学表达。
总之,学科核心素养贯穿教学和考试与评价始终,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重任在肩,唯有张紧学科核心素养这根弦,才能科学施教,传授科学知识,才能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掌握扎实的学科知识,才能科学表达物理观念。
3590500338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