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丛丛
(大连市第十九中学,辽宁 大连 110037)
新课标早已提出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双减”的实施无疑为教师落实这一教学要求提供了更大的支持。初中历史教师应根据当前学生面临的常见学习问题,找准重点,找准切入点,结合科学的教学方法来指导学生优化历史学习方式,使其逐渐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并养成稳定的自主学习习惯,学会掌握各项自主学习技巧,汲取丰富的历史知识,最终提升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
先学后教模式强调了教师要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事先对新课内容进行初步的学习,教师则可根据学生此时的学情来确定后续教学活动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1]。在这一教学模式下,教师可借助翻转课堂技术,引导学生展开有效的自主预习,减轻他们在课中的学习负担,使其加快学习步伐,使其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有效掌握重要知识,这无疑迎合了“双减”提出的“减负提质”的教学要求,还能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目标。
以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一课为例,教师可在翻转课堂的教学课件中为学生布置合适的预习任务:(1)了解“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2)分析“安史之乱”的致因;(3)探讨“安史之乱”在历史上起到的作用;(4)讨论唐朝衰亡的原因;(5)讨论“五代十国”的纷乱局面带来的历史影响。
学生可从网络平台自主搜集相关的历史学习资源,自主完成翻转课堂的预习任务。教师也可适当地将自己搜集和整理的教学资源穿插在翻转课堂的教学课件中,让学生自主浏览,从中提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加快自主预习的学习效率。
导学案设计也是先学后教模式下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来制作导学案,引领学生在教师真正展开教学活动之前,有计划地展开针对性的自主学习。以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一课为例,教师可制定导学案如下。
首先,导学案中应包含学习目标:了解曹操统一北方的具体原因;了解赤壁之战三国鼎立这一特殊局面是如何形成的;了解曹操在统一北方过程中一胜一败的真正原因。其次,导学案应明确学习内容:(1)自主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过程中涉及的战役,把握好每个战役的时间、地点、作战双方、战役特点、战役结果及其带来的影响;(2)了解“魏”“蜀”“吴”三国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经济等方面的知识;(3)对曹操、袁绍等历史人物进行科学的评价。学生可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来分析这些著名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并添加一些自己对这些历史人物的个性化评价,旨在促进学生历史理解能力的深化发展。
最后,导学案中应包含自主学习成果。学生可与其他学生展开学习交流,初步分享各自的自主学习成果,在查漏补缺的基础上,自主建构更完善的历史知识结构。
在这一导学案的引领下,学生会自觉地展开一系列自主性的学习活动。教师在正式开展课堂教学时,可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估,获得反馈之后,做好精准的备课工作。教师在课堂中也需根据学生的学情,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可以为后续的学习活动奠定基础,减轻学生的课中学习负担,并提升其学习效率。
微课是指以教学视频为基本载体、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刺激学生感官、为学生传递精简知识内容的一种科学教学手段。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微课技术颇受教师的重视。教师可在历史课堂中加强微课教学,让学生根据微课资源展开自主性的学习。
在这一背景下,教师可让学生以合作小组形式展开适当的自主学习,并以此为基础展开合作交流[2]。以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一课为例,教师可在制作微课视频时,将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精简地划分为三点,即“相关史事”“经济生活的变化”“社会生活的变化”,并分别录制三个不同的微课视频,相应地布置合适的自主合作学习任务。
在“相关史事”的微课任务单中,明确指出了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任务:搜集近代工业文明发展的“短暂春天”相关史料,寻找典型人物在这一时期的故事。学生可先各自搜集相关史料,整合这一时期不同人物的历史故事,尝试初步分析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然后由组内学生共享彼此搜集的史料资源,展开合作交流。
在“经济生活的变化”的微课任务单中,教师可布置以下的学习任务:(1)了解当时国内工业经济受到的冲击;(2)剖析当时工业经济的薄弱点;(3)分析当时国内工业经济发展兴衰的社会原因。
在“社会生活的变化”的微课任务单中,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为:从交通、饮食、风俗、服饰、婚丧、休闲娱乐等方面,全面分析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变化。学生在了解学习任务之后,可根据自身兴趣或者学习需求,自主选择完成某个学习任务,与同伴展开分工合作,共同实现自主合作学习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负担较轻、学习效率较高。在以后的历史课堂中,学生在以微课为基础的自主合作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积极性会比较强,有助于教师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很多学生只是浅显地学习了历史知识,对各重要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导致他们在历史课堂中缺乏良好的深度学习与探究学习能力。教师可组织学生参与到研究性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发挥自主学习意识,围绕研究学习主题展开有深度的自主探究学习[3]。
以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一课为例,教师可让学生自主设计研究学习主题和学习内容。有的学生确定了这一研究主题——乾隆盛世表象下隐藏的各种危机,并明确了自主研究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
首先,这次自主研究学习活动的学习目标是:全面掌握“乾隆盛世”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获得的成就及其背后的危机,辩证地看待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状况。其次,这次自主研究学习活动的学习内容可包括以下几点:(1)自主搜集描绘了乾隆盛世的史料,分析这一盛世存在哪些辉煌的表象;(2)将乾隆盛世与其他朝代的盛世相比较,如汉朝盛世、唐朝盛世、宋朝盛世、明朝盛世等,思考“乾隆盛世表象下有危机隐隐浮现”这一说法是否准确;(3)自主探究乾隆盛世隐隐浮现的危机是如何被发现的,是否有采取措施?(4)导致乾隆盛世隐藏的社会危机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根据这一自主性的研究学习活动,对历史知识进行多层挖掘、深层理解,有利于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与历史解读能力。在学生掌握好一定的自主学习诀窍之后,可缩减学习时间,有针对性地学习重要的历史知识,提升自身的历史学习效率。
思维导图是教师常用的教学工具,也是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常用的学习工具。它可以帮助学生根据知识的逻辑关系,搭建完善的知识结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再一味地将繁杂的、不重要的知识点纳进来,而是学会分析重要的知识点,将其根据一定的逻辑关系,填进思维导图中。
以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明清文化的发展”一课为例,学生若沿袭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来识记这节课的知识,很容易出现认知混乱、遗忘率高等问题,还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降低其学习效率。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可引导学生自主梳理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然后建立合适的思维导图,将相关知识点写进思维导图中,
学生可围绕“明清文化的多元发展”为中心词,建立思维导图。这一思维导图的第一级枝干包括“思想文化”“进步思潮”“世俗文化”“科学巨匠”等几个内容,学生可自主围绕这些内容,延伸出新的思维导图枝干,将更详细的知识点融入到这一思维导图中,旨在建构更完善的历史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
在这一思维导图的辅助下,学生可以很好地抓住历史知识的学习重点,着重对重点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与掌握,减少不必要的死记硬背,让学生轻松学好历史知识。学生在建构思维导图之后,还可发挥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在理清历史知识之间逻辑关系的基础上,对历史知识进行更有效的学习与掌握,可改善学生的知识遗忘率低这一问题。
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利用碎片化的时间,突破时空限制,学习新课所学的知识点。为了让学生在减负提质的原则上展开自主学习,教师可鼓励学生适当借助移动设备这一数字化学习工具来制定自主学习计划,或者利用这一数字设备的学习资源来展开自主学习[4]。
以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工业革命”一课为例,教师可将十八世纪工业革命的相关图片整合到一起,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结合相关史料,自主了解当时工业生产的一些景象。比如学生看到“珍妮机”的图片时,就可以了解当时旧式手工纺纱机向珍妮机转变的史实,了解珍妮机的出现给当时的工业革命带来了哪些变化。学生还可欣赏“蒸汽机”“蒸汽机带动纺纱机”“早期使用蒸汽机的工厂”“轮船”等事物的图片,他们可以仿佛身临其境地走进当时工业革命的社会环境中,对当时的史实进行全面的了解。
反映了史实的图片是学生学好历史知识的关键学习资源,它们具有较强的直观性与形象性,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增强学生的历史学习积极性,确保学生在积极的学习情感态度下展开轻松高效的学习。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比较重要的实践课程,教师带领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体验下增强自己对知识的感知能力,还能使其逐渐在实践活动平台上积累更多的历史知识。如今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则可鼓励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自主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然后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的历史学习水平[5]。
例如,在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综合探究七 感悟工业时代的社会变迁”教学活动中,教师可让学生展开自主调查:调查自己所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工业化进程,了解工业化与城市化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变化。教师在学生完成自主调查任务后,参与到对抗辩论的活动中,提出自己对“文明生活的追求”的个性化理解,提炼个人的观点,与对方展开辩论。
在这些教学活动中,学生需从不同方面搜集数据和其他资料,对自己的历史认知进行论证,加深学生对某些历史知识的学习记忆。同时,这种学习方式可改进学生的历史学习观念,让学生能够根据减负提质的原则来克服机械化学习方式带来的困境,让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自主学习,切实提高自身的历史知识学习效果。
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参与实践活动,是教师提高历史课程实践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教师可鼓励学生走进社会生活环境,发挥合作精神,齐心协力地完成合作实践学习的任务。在这一实践活动平台,组长可做好明确分工,让学生先各自独立完成一定的自主学习任务,然后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整合各自的学习成果。
以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活动课:社会调研——家乡的昨天和今天”为例,教师可让学生自主组成不同的实践学习小组,各自做好“家乡的昨天和今天”这一主题的社会调研工作。在各小组内部,学生需自主完成以下的合作分工任务:第一,分析家乡发生变化的历史原因和历史条件,找出家乡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改革开放的决策;第二,随时资料搜查工作,了解家乡昨天的社会生活面貌,建立表格,将家乡昨天与今天的鲜明变化罗列出来,并予以对比;第三,自主选择访谈对象,扮演记者的角色,从家乡人们的口中了解他们对家乡昨天和今天变化的看法。
在学生完成自主性的分工任务之后,可在组内展开合作交流,总结社会调研的成果,从历史的角度对家乡的昨天与今天之间的变化进行系统的分析。在合作实践活动中,学生可有效提高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在合作伙伴的辅助下,减轻了学习负担,提高了自身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效率。
总而言之,针对初中生在历史学习中缺乏学习积极性、自主学习意识薄弱、缺乏自主学习习惯等方面的问题,教师有必要谨遵“双减”提出的教学要求,将自主学习策略全面贯穿在历史课堂中,让学生在不同的自主学习活动中掌握巧妙的历史学习技巧。在这个过程中,初中生可树立一定的自主学习信心,这种积极的情感可驱动他们在以后的历史课堂中展开自主的学习,从而潜移默化地增强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达成“双减”提出的减负提质的学习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