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构建支架的方式让习作顺阶生成
——以《漫画的启示》为例

2022-03-12 17:47:34俞佳盈
中文信息 2022年12期
关键词:任课老师漫画习作

俞佳盈

(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习作是任何阶段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水平体现,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但同时习作也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言语建构过程。学生习作能力的逐步提升不仅需要自身的内部行为,也需要依靠外部条件的支撑与帮扶。习作支架的构建是习作教学中的重要扶手,教师应该设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难度成阶梯状递进,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学习写作。因此,可以通过搭建习作支架,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缕清思路。支架能够助力学生顺势满足学习需求,有效达成教学目标,也是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发现自我、体现自我、表达自我的工具[1]。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作热情,还能在有限的课堂中激发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依据支架的功能标准,可将其分为活动性支架、程序性支架、概念性支架、策略性支架等等,但搭建支架也不应盲从,而应当基于学情与教材,针对学生发展的身心特点,构建学生在习作生成过程中的有效桥梁。

一、“支架”构建的教学目的

教师在给学生构建支架时,它的最终目的是拆除支架后,学生仍旧能够自如习作,还能更加得心应手地习作。习作支架不等于教师包办一切,而是让学生借助习作支架自主探索、有所体会,最终能够实现独立攀登,掌握策略,不能让学生的习作水平停留在原地[2]。其次,支架的构建得有针对性和方向性,教师需要明确学生习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和疑惑,并根据这些问题和疑惑搭建支架。

回到《漫画的启示》的习作教学,本课需要学生结合画面展开联想,既要写清楚事情的过程,又要写明从中得到的启示。有部分同学很难将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式运用到实际当中,容易出现有口难言的状况。为此,任课老师依据教学难点,根据学生惯常思维过程、习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分解复杂的习作任务,通过为学生适时搭建各种类型的习作支架:活动性支架、策略性支架、范例性支架等等,来支持学生的习作表达,以达到预期的习作教学目标。

二、“支架”构建的类型及运用

习作支架有各种类型,不同类型的习作支架有不同的功能与运用方式。只有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支架,才能避免不同水平的信息加工同时进行,从而适时降低写作的难度[3]。围绕《漫画的启示》,按照习作支架不同的表现形式,本文主要从活动支架、策略支架、范例支架三方面进行阐述。

1.创设活动支架,助力有序行文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具有情境性和实践性的活动,有层次地帮助学生对问题进行理解,同时丰富和充实学生的写作水平。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活动为支架,以线索串联整体的结构布局,推进习作表达活动。

任课老师在《漫画的启示》教学中,一共设计了三个学习活动,以这三个学习活动作为主线串联整个课堂。活动一是把观察到的事物说清楚,把握画面中的人、物、题目和提示语。活动二是把看到的写下来,写出漫画的特点,这样的教学手段既体现了文本故事的一般表达,又适时地展开介入性的指导,能够把漫画的画面与题目、提示语有机地结合起来。活动三是把思考的写下来,在交流及个性化的思考以后,把自己的思考作为漫画的启示。通过三个学习活动支架,串联起整体的课堂架构,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习作的逻辑,助力有序行文。

2.通过策略支架,激活创意表达

习作的表达与生成之间的桥梁也可以是一个个的策略支架。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说好漫画,写好漫画,策略支架可以进行一定预设,但也需要教师随机产生并运用策略,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习作指导常常会呈现及时性、开放性,这更加考验教师的教学素养与能力,教师能否做到恰时启发学生思考。任课老师紧紧围绕目标,让学生以学习活动为阶梯,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运用策略支架进行言语实践,在与同伴表达和阅读资料中,自然而然地获得富有创意的表达。

2.1 聚焦单元习作,落实横向链接

统编教材的各部分内容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教师除了要纵向了解教材的编写规律,找准习作起点外,还需落实横向的课文链接。教材各单元明确指出阅读和表达两个维度的语文要素,阅读与表达同时并举,合力架构整个单元的语文学习能力空间。前期阅读素养的养成能为言语表达构建桥梁,指向言语建构,为习作提供思维和方法的支撑。

《漫画的启示》需要学生根据漫画写出自己的想法,其核心就是把漫画的无声语言转化为语言文字,本质也就是对学生言语思维的表达性学习,这可以与同单元的阅读课文紧密联系。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风趣和幽默是智慧的闪现,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这实则又要求学生品味语言,感受语言思维的力量。在课堂导入部分,任课老师准确把握教材编写意图,从单元的目录引入关联,以旧知引入学习任务,对单元的阅读课文做出关照。在课堂的小结部分,老师也是引用了同单元的课文《童年的发现》、《手指》,体会漫画带来的启示,实现了前后知识的链接,包括引用的范文也是出自同一个单元。任课老师将习作要求与本单元阅读要素紧密相连,让学生运用品读加以创造性的实践,从阅读走向学习表达,并把握住了单元整体性的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加深学生对风趣的语言的特点的理解,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表达,触发具象化的语文作文实践。

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先生曾说:“不只是为了写好文章,更是为了思维训练。”教师必须学会理解编者意图,做好横向链接,搭好阅读与习作之间的支架,这才能将阅读经验与能力逐步转化为表达训练策略,合力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与语言发展。

2.2 通过问题支架,缕清习作思路

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针对于问题的设计和回答预设,同样需要提前进行设计与准备。通过师生互动引出相应的习作目的,通过问题支架引起孩子的积极思考和共鸣,让其产生创造性的想法,通过相应的习作技巧表达内心的丰富情感,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写作的构思诚然就是师生一问一答中的具象化体现。

任课老师就特别善于提出问题,她步步引导学生读懂漫画,体会漫画背后的启示。她先是让学生自己尝试着观察漫画,向学生提出一个主问题,“从画面中,你能够发现什么呢?”引导学生注意画面中的各个要素。任课老师顺势出示了教材中的第一幅漫画,这幅漫画的特点是画面加文字。在此期间教师渗透策略性知识,告诉学生看漫画有两种方法,一是看画面,二是看文字。再让学生进一步挖掘要素之间的关系,“小树苗,铲子和正在滴水的水壶之间有什么关系?”教师总结整理学生的回答,由学生自主得出观察漫画、读懂漫画的要点,懂得说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有了第一幅图由浅入深的问题支架建构,第二幅图中教师的提问和引导语相对减少了,更多的是让学生自主表达,把漫画内容看懂说清楚。当学生对漫画已经有了浅层的认知之后,任课老师进一步发问,“你怎么知道啄木鸟失业了呢?”触发学生想象的翅膀,并为之后习作的修改完善做了铺垫。最后,老师再总结漫画的启示,“这幅漫画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有没有给你带来一些启示呢?”引导学生可以从结合漫画,联系事实,联系题目等多方面进行解读,但又要避免偏离漫画主题。

事实上,任课老师每次的问题预设都是具有目的性的,这是为了引导学生说清楚、写清楚,根据说的和写的,结合自己的思考,进一步与漫画对话。任课老师的问题支架搭建基于学生的基本情况,由易到难,整体的问题创设很有层次性和整体性。

2.3 通过比较支架,确定选材方向

语言差异,对比学生作品。任课老师在教学中对比了两位学生第一次习作的作品,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发现二者作文选材当中的不同之处,自然而然地,学生就能够感受到加入心理描写、想象的作文会更加出彩,也学习了心理描写的写法,能把漫画内容写得更加生动。学生探究通过比较理解习作技巧,教师在其中主要起到引导作用,课堂要点是由学生自主生成的。

主题类似,对比寓言故事。任课老师将漫画与守株待兔的故事进行比较,联系学生熟知的寓言故事,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漫画的启示,学生能够从中直观地感受到,图片中的主人公存在着共通的特性:不劳而获,渴望坐享其成,从而深化了学生对漫画的思考,同时,寓言故事也是对于传统文化的探寻。

结合生活,开展启示探讨。任课老师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寻找、联想生活中类似漫画里不劳而获的人,锻炼学生的思维、观察、表达能力,贴近生活的事例会更有说服力,教师由漫画的启示,顺理成章地联想到身边的人或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化。

3.搭建范例支架,学习习作构思

作文的评价和修改是习作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环,著名美学大师朱光潜就非常强调仿写的重要性,他认为:“我们不必唱高调轻视模仿,古今艺术家,据我所知,没有一个不经过模仿的阶段的。”可见,要帮助学生迅速搭建写作框架,可以从对范文的分析、模仿开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链接一些范文,为学生提供评改的支架,借助名家名篇,充分运用范文的示范功能,达到欣赏模仿启发的作用。在备课过程中精心选择一些在写作思路方面比较典型的优秀文章,并把这些文章的表达思路抽离出来,让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的行文思路[4]。

任课老师以教材中的课文为范,这也体现了单元整体下的一种很好的思路。由老师选取本单元内具象目标较为一致的阅读材料,让学生根据已有的阅读体验,再与自己的表达想象结合起来,更好地帮助学生表达习作[5]。任课老师在《漫画的启示》一课中,主要联系了两篇教材的课文:通过《童年的发现》,学生能够代入景物的请境,增添心理描写,以拟人化调动学生积极性,故事也变得更加生动有趣。通过丰子恺的《手指》,学生能够学会运用拟人、比喻、夸张的手法,使得习作语言更加轻松幽默。不仅如此,老师出示范例结果的时机也很重要,在学生自主书写完毕后,任课老师再出示课文语段,自主学习后的对接形成了一种科学的联系,它能帮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表达上进行修改美化,更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

三、完善评价支架,使表达更进一步

在习作教学中,对习作的反馈,构建全面的评价支架非常必要。评价不仅仅包括对学生写作结果的评判和考量,还有对习作教学整一过程的评价。根据不同的评价主体,本文将其分为学生自评和教师他评两大角度。

1.学生自评活跃

在观察漫画、开展习作练习之后,任课老师均设置了学生自主评价的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资源,使得学生充分地参与到言语实践运用的讨论中来。例如,在链接阅读,写好漫画这一教学板块,教师对比学生作品,引导学生寻找其中不一样的地方,搭建自评支架,让学生自主评价,得出自己的反思与思考。这样的神来一笔,既通过比较,突出了心理描写的作用,又是由学生自主生成的,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

2.教师适时指导

在交流漫画内容的过程中,任课老师会借机进行指导和点评,展开个性化、富有针对性的理答过程。《漫画的启示》一课中,任课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时,自然而然地总结出观察漫画的方法:写清楚时间、人物、事件,体会画面人物的神态与动作,写出心理描写并把句子写有趣等等。一些习作策略的概述都是在教师评价、师生互动中润物细无声地逐步展现的,学生自然而然能够学有所得。[6]教师指导学生习作的过程中,评价标准除字迹清楚、语句通顺、标点符号用准确等常规要求外,教师也必须着眼于作文内容本身,针对学生不同主体开展个性化的评价。哪些地方的表达很精彩,哪些地方有进步的空间,哪些地方仍需修改,并详细说明理由,这样的教师评语适应了学生的个体发展,也让学生更加清晰明确地了解作文的优化路径,从而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

结语

从习作目标的精准预测,再到基于内容解读和目标预设的教学板块,任课老师呈现出了完整的活动支架、策略支架、范例支架,体现了习作指导内容结构化的特点。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应具备整体意识,立足整个单元,用好习作支架,进行有全局意识的教学设计。唯有这样,我们才能精准落实语文要素,使课堂“提质增效”,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习作教学虽然是有难度的,但却也是有章可循的,这依靠教师明确教学目标,找准训练生长点,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可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搭设不同梯度的支架,有序有力地指导学生逐步达成有话可写、有话乐写、有话会写的教育目标,让学生真切看到言语实践的魅力,让表达与交流成为学生的一种乐趣所在。

猜你喜欢
任课老师漫画习作
基于小学生核心素养下农村小学班级管理策略与实践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高等教育转型期的素质结构与养成
MINI漫画
知识漫画
百科知识(2016年18期)2016-10-28 00:17:35
漫画4幅
妇女生活(2016年10期)2016-10-12 19:23:20
漫画与幽默
读者(2016年20期)2016-10-09 09:40:19
任课老师参与班级管理的实践探索
文理导航(2014年11期)2014-08-20 06:20:34
习作展示
任课老师和班主任的协作在班级建设中的作用探析
学子(2013年9期)2013-04-29 00:44:03